《秦岭探访》第三十三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9日 15:30
今天西线摄制组来到了位于陕西省南郑显的黎平国家森林公园,与秦岭沿线其它森林公园不同的是,黎平国家森林公园正好处在秦岭向巴山山脉过渡的地带,在这座公园里,生长着我国独有的植物树种巴山松和全国最大的一片原始巴山松林。
▲ 西线——巴山松
记者:从汉中出发经南郑县可以达到把秦巴山脉相连的米苍山,今天我们要探访的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就位于米苍山的北麓。
这里属于大巴山山地暖温带,在林区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我国特有的树种——巴山松。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片林子是位于大巴山的米苍山西端,与秦岭交汇的一个地方,这片林子是我国目前仅存下来的分布最集中,树林最大的原始的天然巴山松林。
巴山松这个物种它有哪些特殊性呢?
鄢志明(汉中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巴山松这个物种材质优良,树干通直、圆满,有人把它称作和红松一样美,它适应性强,抗性强,不容易得病虫害。天然分布的地方,就在四川,陕西,湖北交界的这巴山一带,这是我国特有的树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营,目前原产地这一带就是这一片林子保存的面积最大。这几种最好,其他地方多为零星小片分布。所以这里被认为是我们国家独一无二的巴山松原始松林。
这个种子没长成。
这个(巴山松)大概有60多公分,年龄大概是120多年,这个树皮是属于条状,块状的剥落。
记者:那就是很容易能掉下来?
鄢志明:容易剥落下来,树皮比油松薄一点,颜色是褐色。
记者:巴山松它与其他的松在形态和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鄢志明:巴山松主要与油松进行比较。
记者:我拿的这个是?
鄢志明:你这是华山松。
记者:更大了?
鄢志明:更大了。
记者:那它的球果?
鄢志明:它的球果一般比这个要大,这快熟了,一般是十月份成熟,还要在再长一半这么大。
记者:它的球果都是这么大吗?
鄢志明:两个大小稍微差一点。主要就是它的种子要小。
记者:它多少年一结果呢?
鄢志明:从种下开始到结果大概十年以后,和油松差不多,也是十年以后。
记者:这一针上揪下来是两片?
鄢志明:两片。
记者:那这个区别于其他的松有哪些特点呢?
鄢志明:三针五针就不用区别了,两针松就是和油松区别,一簇这是五针,这一簇是两针,叶子非常明显。
我右手拿的是华山松。左手是巴山松。
看完这片保存完好的巴山原始松林,我们又来到了南郑县另一片自然风景区。
毕科荣(南郑县灰炉坝村村支部书记):这里过去前面有很多景点,有银山,有石潭,有月牙潭,还有大磨石。
记者:这些名字都是谁起的呢?
毕科荣:是我起的。上面有石门山,有皎洁山,二面坡上还有无数个柱状的石头,像兵马俑一样排列两边。因为我热爱家乡,热爱旅游,到全国各地走了走,一比较发现我们这个地方很美,这个地方植被好,生态好,气候适宜,尤其是避暑乘凉,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所以我对这个事业很看重。
杨波(南郑县林业局局长):我们的林子植被非常好,前几年是由于过度采伐,这个林子林相景观不是很好,经过这几年天保工程的实施,咱们的管护工人精心管护,这几年你看这里的山体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现在各种树恢复得非常好,植被非常得好,所以我们想利用我们这个森林的特点来做一些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目前,黎平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的当地政府正在设想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是一个现实的情况是,现在从南郑县城出发开车到公园,这中间需要十个小时的时间,显然,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交通的瓶颈,黎平国家森林公园依然是养在深山人难识。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东线,在秦岭,除了森林公园,还有一种公园比较少见,那就是地质公园。今天东线摄制组探访的翠华山山崩地质公园是秦岭所有地质公园中最独特的一个,听一听这个名字山崩,你就能想象出这座公园给我们带来的地质奇观。
▲ 东线——长安翠华山
记者:这个湖形成有多少年了?
吴成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这个湖的形成时间已经比较长了。
记者:那为什么叫燕塞湖呢?
吴成基:翠华山这个地区主要是由于山峰崩塌,崩塌的石块堆积以后堵塞形成这一条河流,堵住以后这个地方就积水成湖,我们把它叫燕塞湖。
记者:也是比较神奇的一个湖?
吴成基:它主要的景观就是山崩景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地方全部是山峰崩塌下来的石块,堆积以后形成很多这样的洞穴。
记者: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位置就是翠华山的核心?
吴成基:核心。
记者:那一会儿我们上去看看?
吴成基:一会儿我们走到里边去看看。
记者:吴教授,在翠华山山崩以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一些景观?
吴成基:对。之所以它能够崩塌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内部有这样的裂隙,这个地方就很清楚地看到这块崩石发源于两组裂隙。这个缝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洞穴。
记者:诗人杜甫笔下的《卖炭翁》其中就有一句:“伐薪烧炭南山中”,说的就是这是终南山,我们现在登上的是终南山的一个山峰,叫翠华山。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远处白色的部分就属于关中平原,走近这座山峰就可以看到这里陡峭的山崖,这也符合秦岭南坡平缓,北坡陡峭的地貌特征。
刚才我们通过山崩造湖了解到这里奇特的山崩景观,那么这里山崩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景致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现在您看到的这个大的峭壁就是山崩以后形成的,山石的断裂面。
吴成基:我们把它叫山崩主景区。
记者:现在我们就开始进入主景区了,到这儿第一个能看到的是什么?
吴成基:第一个你感受到的应该是凉气。
记者:这么冷啊!为什么?
吴成基:因为我们这个地方的这些崩石全部都是花岗岩的岩石,它本身的隔热性能比较好,太阳晒不透。
记者:现在感觉很冷!不知道镜头里能不能看到这冷气,现在感觉像进入了一个冰库里。
吴成基:夏天的话,你越往这边走越冷。
记者:是吗?
吴成基:你看这个雾气,像这个就是我们翠华山景致奇特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天然空调。
记者:有了这么一个通道?这都是两个整块的石头?
吴成基:两个整块的石头,一个靠到另外一个上面,形成一个“人”字形。
记者:斜着点走别碰到它,往前走我们到什么地方了?
吴成基:往前我们到下河村。
记者:刚脱掉的外衣我赶紧又得穿上了,因为这个地方温度比较低。
吴成基:这个在零下四到五度。这里是山崩主景区最奇特的一个景观——洞穴景观。
记者:那我们进去看看……这里全都是一块一块的石头?
吴成基:都是崩塌下来的。
记者:崩塌下来以后它往底下砸的比较深?
吴成基:对,它这底下还有洞穴,很多人到过洞穴,但是没有来过这样的洞穴。
记者:这完全是自然形成?
吴成基:对。
记者:这气温差别太大了!
吴成基:你看这空气特别好。
记者:而且这儿的空气该特别清爽?
吴成基:是啊……现在要上梯子了。
记者:隔开一点距离,注意安全。
吴成基:不要往下看。
记者:我们现在是在这个巨大的山石之间往上攀升,现在我们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往上走,气温又在发生着变化,越走越暖和了。
我们接下来要去看的就是风洞。我们现在就到了风洞,风洞是这里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那为什么叫风洞呢?
吴成基:因为它是一个很窄的通道,形成一个很小的一条缝隙。因为它很狭窄,特别是最热的夏天,外面跟里面温度相差很大,所以空气对流就行了。
记者:它风洞越窄,风就越大?
吴成基:是这样。
记者:那我们来感受一下。确实觉得这里面冷风嗖嗖,有风温度又降下来了,这里面常年都是冷风是吗?
吴成基:特别是夏天。
记者:夏天的时候最明显?
吴成基:如果是里面跟外面温差比较大的时候,空气对流就形成风。
记者:山崩形成了又一个奇观风洞,这里都是石块崩塌堆砌而成,但是生态还这么好。你看好多正是从这石壁上长出的各种树木。
怎么越往下走这里面的植物也有变化?
李继瓒(西北大学教授):是啊,植物指示环境最明显,这里都是大叶子,它都是耐水湿的,气候湿润,阴凉。
记者:在这儿往下走它湿气比较大?
李继瓒:对,阴凉。
吴成基:翠华山地区和整个秦岭北麓一样,它和我们的渭河平原都是一条深大断,这个深大断就是我们说的秦岭北麓大断裂,它从新生带,也就是7千万年以来,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仍然在持续抬升,而且这个抬升幅度还比较大。
记者:这个造山运动实际上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停止,秦岭山脉正在缓慢地抬升,关中平原还在缓慢地下沉。位于这个断裂带上的翠华山就像横亘在一条巨龙的脊背上,地球运动的最大能力使得翠华山经历着一次次的震撼和摇动,这样的运动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将为我们演绎着更为精彩的地质地貌奇观。
据了解,翠华山山崩地质公园的确切形成年代目前还没有定论,对它的研究也还不是十分系统,看来,秦岭还要不少难题等待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