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三十二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9日 15:29

  

  提起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很多人都会想起蔡伦。那么,蔡伦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制造出了他的第一张纸,这第一张纸又是用什么样的工艺制造出来的呢?今天,西线摄制组将带我们前往陕西省洋县去解答这些问题。

  ▲ 蔡伦造纸

  ——《秦岭探访》西线实录

  今天在蔡伦纸文化博物馆,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去探寻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老造纸手工艺。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种古老工艺的造纸原料——构树皮,由于构树皮的韧皮纤维好,而且在秦岭山区分布广泛,理所当然成为当时蔡伦造纸的主要原料之一。

  记者:当时除了这种原料,还有其它原料吗?

  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 高尚:按照史料记载,蔡伦造纸的原料就有树肤、树皮、敝布、鱼网、麻头,这些都属于麻料。由于东汉时期敝布渔网多,也都是用麻类做成,所以蔡伦造纸的原料主要分

  树皮和麻类。造纸时,首先把大块的构树皮分扎成小把,在水坑里面浸泡,起到软化作用,接着就是蒸构皮。

  记者:蒸构皮,是哪道环节?

  民间造纸老艺人:先泡后蒸,头一次是泡,第二次是蒸。

  记者:蒸完了怎么办?

  民间造纸老艺人:蒸完了,碾皮子。

  高尚:浸泡好的构皮放在蒸皮锅里,用武火和文火连续蒸七八个小时,蒸熟之后,趁热摊放于碾盘上面碾,同时还要用手来回的翻转,使得它被充分碾过。这样不仅可以使原材料变得更加柔软,而且还可把表层的粗皮和杂质去掉。

  记者:接下来这是传统造纸术的第八道工序,该工序需要两人配合,一人踩,另外一个人要不断的挪动手中碾好的树皮,最后制成薄厚相等的片状物。

  记者:这个薄厚有什么讲究吗?

  老艺人:薄厚都是半公分。

  记者:薄片制好,就该切片了。用草绳绑好,将其固定在一个长条板凳上,用一把宽约5寸左右的切刀,将其切成碎屑。

  高尚:切好后,就该轮到这种古老工艺的第十道工序——捣浆。专门用来捣浆的工具是一个古老的石槽,它一直延用至今。我们将切好的薄片倒入石槽,再加上适量的水翻捣,使它全部被捣成糊状,可以溶解到水中的一种糊状。

  记者:倒浆之后是捞纸,这道工序的技巧性很强。幸好我们找到了一位在这里工作了五十多年的老师傅,在他的指导下,我们还真是照猫画虎学了一两招。

浸泡树皮

  高尚:捞纸结束之后,就是第十二道工序——晒纸。师傅把捞出来的纸一张一张的分开,刷贴于火墙上进行晾晒。

  记者:阿姨问一下,您这个揭纸有什么技巧吗?

  工作人员:要掐纸的丝,掐一点丝。

  记者:是两张,必须一次就掐出一张来吗?

  工作人员:掐两张,掐到后来就是一张。

  记者:现在这个纸还不结实?

  工作人员:干了以后就结实了。

  据史料记载蔡伦是东汉时期湖南桂阳人,也就是现在湖南的耒阳市。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手工业者家庭,十二三岁的时候进入东汉皇宫。进宫以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后汉书》上还特别提到蔡伦广有才学。

  洋县文博馆馆长 周忠庆:蔡伦发明造纸术,不仅是对我们国家,

  对中华民族有贡献,而且他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当时在欧美,在其它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他们有的用羊皮写字,有的用纸草写字,有的把文字刻在泥板上的;中国当时用的竹简,很笨重;丝织品,又很昂贵。在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以后,由于它质轻价廉,原料广泛,造价成本低,所以开始大量推广。因此我们说,它对于文化的传播,知识的交流,以及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纸的发明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从蔡伦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古人所具有的丝毫不逊于今人的聪明智慧。那么,在地球的成千上万种动物当中,为什么只有人类才具有思维和意识,并创造出了无比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呢?今天,东线摄制组来到了著名的蓝田猿人遗迹,通过对遗迹的探访,也许我们将会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蓝田猿人

  ——《秦岭探访》东线实录

  [蓝田猿人]

  记者:什么时候发现蓝田猿人?

  西安市蓝田县猿人遗址文管所所长 程李记:1963年最早发现这个点,1964年进行正式挖掘,发现了蓝田人头骨。

  记者:发现蓝田猿人,能证实古猿人活动大约是在多少年前?

  程李记:距今就是115万年。蓝田人头骨,是1964年在公王发现。黄色部分就是出土的化石,灰色部分由于年代久远缺失了,古人类学家后来进行弥补,恢复了整个头盖骨的形象。这个就是陈家窝猿人,

  也属于蓝田猿人,与北京猿人是同一时代。

  记者:距今多少年?

  程李记:距今60万年到65万年。这个就是蓝田猿人头盖骨,我们根据头骨化石,复制了一个头像。蓝田人的复原像,它有鲜明的特点,就是前额极平,眉骨高,鼻骨极平,前齿突出。到北京猿人时,他们的前齿已经短了,眉骨没有蓝田人这么粗壮。

  记者:研究古猿人,还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研究他的脑容量的发展变化?

  程李记:是的。你看这个是猿的脑容量,这个是蓝田人的脑容量,

  蓝田人已经比猿的脑容量大多了,已经达到778毫升。咱们现在常人的脑容量,是1400毫升。

  记者:也就是说,古猿人通过不断演化,在劳动创造的过程当中,智力在不断发展,大脑不断发达。

  记者:在发现古猿人的地方,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动物群。

  程李记:动物群和蓝田猿人是共生的,一共发现了42种动物化石

  程李记:有蓝田剑齿虎的虎骨、纳犸象的象牙,三门马的马头等。

  记者:这对我们研究那一时期这一代的地貌、气候、植被,是否能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西北大学教授 李昭淑:很有参考价值。这些动物,它的生活条件相当于现在的南方气候,即亚热带气候。比较热,比较湿润。

  ▲ [蓝田猿人遗址]

  在蓝田猿人陈列馆,记者仍然迫不急待想要看一看,发现古猿人头盖骨的遗址究竟在哪里?

  程李记:就在这个亭子下面,发现最大的那块钙质结核,有八百多斤重,然后从中提出了蓝田猿人头盖骨。

  记者:当时怎么发现的?

  程李记:在196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了一个野外考察队,他们一行六人发现了陈家窝猿人。之后在他们做社会调查的时候,从药材里面的一批龙骨里发现了几个古人类的牙齿。他们就问化石是从哪儿来的?当地人就告诉他们,化石是从十几公里的远的地方找来的。在他们准备去走到桥那边的时候,天下暴雨,63年的时候从那个地方全是泥路,车没法走,就停下来避雨。避雨当中他们从当地群众的口中了解到化石方位。因此在三天的时间就发现了十几种古动物化石,特别是在陈家猿人的下额骨发现,引起了世界的震撼。

  记者:那么这些在110万年前活动的猿人和动物,究竟在地下的哪一个层面呢?

  李昭淑:属于第四级,这个层位是黄土的第15层。当时它们都生活在这个地层上,死了以后就让黄土把他埋了。年长日久,由于矿物质逐渐的矿化度,形成了化石。

  从猿进化到人,然后人再去发明创造,秦岭从一个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在今后的秦岭探访中,这部文明史还将被不断的丰富和填充。好,感谢收看今天的秦岭探访,明天同一时间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