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三十一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6日 17:27

  ▲ [东线采访实录]

  今天我们东线摄制组来到了陕西的蓝田。提起蓝田,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的是名声显赫的蓝田玉。其实,除了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外,蓝田还是一个人文资源非常厚重的地区,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在蓝田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

  ▲ [东线蓝田玉]

  记者:离开西安城区,我们到达了西安所属的蓝田县,距离西安城区30公里。说到蓝田县这个县名的由来,就和这里的玉有关。

  记者: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蓝田县的一个玉石厂。蓝田以玉得名,素有蓝田之乡的美誉。我们来到蓝田县的玉器展厅,让我们这位质监局的同志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蓝田玉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王延生(蓝田县技术监督局综合科科长): 蓝田玉一个是历史比较悠久,第二个是蓝田玉做工艺品特别有特点,有三个特点:一个是硬度比较适中,第二个特点是一石多色,第三个特点就是具有瓷质感。

  记者:蓝田县的名字就是和玉有关系,那说明蓝田玉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王延生:最早应该追溯到周礼。周礼里有记载,蓝田因为产玉而得名叫蓝田。

  记者:既然蓝田盛产玉,那么蓝田也应该有些比较经典的玉器的作品吧?

  王延生:如果从历史上讲,最经典的作品就是秦始皇的玉玺,就是我们蓝田最早的、最经典的玉作品。

  记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皇上用的?

  王延生:对,中国历史上皇上用的。皇帝用的第一块玉玺就是我们蓝田玉产的。

  记者:这个是蓝田玉的标志性作品?

  王延生:是最早的、标志性的一个作品。我们蓝田玉在雕刻过程中讲究量材适宜、物尽其用,就是看这个材料能做出什么东西,而不是我必须做什么东西。

  记者:走进蓝田玉器车间,刺耳的声音让人望而却步,但一件件精湛的作品正吸引着记者的视线。

  记者:加工这么一个玉器得需要多长时间?

  工人1:得一个礼拜。

  记者:一周的时间?您干这个干了多少年了?

  工人1:干了十五、六年了。

  记者:现在做的是哪一道工序啊?

  工人2:这是成件的。

  记者:开始的第一道工序?

  工人2:对,才开始。

  记者:干了多少年了?

  工人2:将近十年了。

  记者:这必须是一个比较熟练的人,才能完成这个工作吧?

  工人:对。

  记者:你自己设计的吗?

  工人3:这都是自己设计。

  记者:那这件作品就要你自己一个人来完成?

  工人3:对。

  记者:需要多长时间?

  工人3:大概一个礼拜。

  记者:像这些雕刻玉器的员工,都应该是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吧?

  杨财政(蓝田县玉石厂厂长):对。经过三年,要上三年玉雕学校,专门培训,要懂工艺,要会画图,还要识图。

  记者:这样才能够进入生产车间?

  杨财政:对,才能进入生产车间,进行雕刻。

  记者:现在咱们的这些产品,主要销售市场是在哪儿?

  杨财政:全国各地、世界都有。像南韩、美国、新加坡都有。

  记者:玉成就着蓝田人的过去,也承接着蓝田人的现在。

  记者:这条街就是我们的玉器一条街?

  王延生:对。

  记者:现在我们有多少家这样的玉器销售点?

  王延生:大概有150多家专门从事玉器销售的,这个数字不够确切,大概就是150到180家左右,生产企业有50多家到70家之间。

  记者:总共的从业人员有多少?

  王延生:大概有三千五、六到四千人左右。

  记者:这样说的话,玉应该是我们蓝田县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产业。

  王延生: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将来它一定会形成一个支柱产业。

  ▲ [蓝田水陆庵]

  在陕西省蓝田县城东十公里的普化镇,由于洪水冲击形成的河道围起了一个孤岛,在这个小小的孤岛上悄然矗立着一座殿宇,人们把这座殿宇叫做水陆庵。

  记者:水陆庵它最重要的是哪一部分?

  西安市蓝田县水陆庵文物管理所讲解员:最重要就是后面明代和五代留到现在的3700尊彩色泥塑。

  记者:整个大殿里有这么多的雕塑,它给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故事?

  讲解员:它主要给我们介绍的是释迦牟尼佛从降生到涅槃的故事,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祖一生的佛传故事。

  记者:那这一面墙上的人物大概也有几百甚至上千。

  讲解员:对。

  记者:这是哪个年代的?

  讲解员:这是明代的。

  记者:神态真是活灵活现。

  讲解员:对。它们表现出一种威武,因为它是武士,就是24个天王力士,非常威武。后面这些是五百罗汉渡海。

  记者:这些罗汉也是?

  讲解员:对。蓝田县水陆庵五百罗汉渡海的动态感特别强。

  记者:而且它们表情各异。

  讲解员:对,千人各具一面嘛,经常这样说。

  记者:还有五代时期的,是吗?

  讲解员:五代时期在最后面。

  记者:这都是五代时期的?

  讲解员:对,五代时期的雕塑、泥塑,这个雕塑风格跟五代时雕塑风格非常接近。

  记者:那个时候他们雕塑的水平就很高了?

  讲解员:对。你看那个飘带非常飘逸。你看这些面部神情、神态,古代的雕塑的人长的基本都是方脸,鼻子、眼睛、嘴巴长得有点儿紧,五官比较紧凑一些,脖子是短而粗,身长腿短,色彩搭配也是比较绚丽一些。

  记者:五代时期雕的这些图表现的是什么?

  讲解员:这个表现的内容叫千人听经图。讲的是如来佛祖他母亲生他七天后就去世了的事情。跪着的就是释迦牟尼的母亲。这就是如来佛,也就是释迦牟尼成佛以后的形象。

  另外,咱们这儿有一个特点,观音菩萨是一个男性,这一点引起了好多人认识上的混乱。人们就问观音到底是男是女。因为他长得比较丑一点,但是心地特别善良,从印度传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特别讲究爱美,因为他心地善良,人们又常说女人心肠、菩萨心肠,在心里就把他演变成女性了。不过像他这种男性观音,咱们国内也是比较罕见一点。

  记者:比较少见?

  讲解员:对,比较罕见。而且,我们水陆庵的菩萨,坐骑全部都是牲灵座,也就是动物座。观音菩萨坐的就是一条龙。

  记者:龙?

  讲解员:对。底下有海浪花。

  记者:这是老子?

  讲解员:对。中间的是释迦牟尼,里边的是孔子。

  记者:为什么把他们三位放在一起?

  讲解员:我们水陆庵的壁塑是明代的壁塑,在明代发展的佛教、道教和儒家中的精华,已经糅合到中国的佛教文化里面了。所以说,咱们这儿是三教合一。 记者:也可以这么说,水陆庵实际上融合了道家、佛家和儒家的精髓?

  讲解员:对,可以这样说。

  记者:这些精巧的泥塑,不仅让人对古代艺术工匠的高超技艺叹为观止,而且更令记者称奇的是,这些泥塑上下层层排列,各具特色,各尽其妙,人物栩栩如生,丰富的面部表情又反映出了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

  记者:佛雕经历这么多年还是依然色彩斑斓,是后人重新又修缮的吗?

  讲解员:没有。咱们的颜色经过陕西文物保护中心的测定,是单层彩。所谓的单层彩是仅仅绘过一次彩。可能咱们的颜色距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记者:当时完成这个雕塑作品上了色以后就再没有动?

  讲解员:对,直接上色以后再没有动过。

  记者:居然能保持这么长时间?

  讲解员:对。可以说现在像这种雕塑,在咱们国家是非常罕见的。

  记者:国内其它的一些寺院、道观还没有能达到像我们水陆庵这样的雕塑群?

  讲解员:我们这儿的连环壁塑故事这么完整,可能在国家里面是独一无二的。 记者:像水陆庵能保存这么完好的几千幅佛雕作品,应该说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

  讲解员:对。五百罗汉渡海的底下,这些乐队所持的一些乐器,还有古代的盔甲、兵器,在这一方面就对后人有启示。

  记者:就是说对考证军事、文化、政治、音乐、艺术都有非常好的实际价值。

  讲解员:对,可以这样说。

  ▲ [西线采访实录]

  在感受了这些精美的泥塑给我们带来的强烈的艺术震撼之后,让我们把视线转向西线。昨天,西线摄制组在长青自然保护区,沿着大熊猫和羚牛的足迹一直追寻着这两个国宝级动物的踪影。今天,他们将把关注的目光落在世代生活在保护区的农民身上。板桥村是长青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村落,这几十年来,这个村子经历了一个从掠夺、索取到与自然和动物和谐相处的艰难转变。

  ▲ [板桥村采访]

  记者:板桥村是距离长青自然保护区最近的一个村。这里的人们是靠山吃山,曾经,挖药材、伐木、狩猎是他们最传统的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手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改变。

  记者:咱们现在村子有多少户人?

  张泽国(洋县板桥村村支部书记):村里一共是47户。

  记者:现在村子在保护区什么位置?

  张泽国:在核心区。

  记者:这里是村民苟凤荣的家。1977年他曾经误杀了一只大熊猫。因为那个时候,山里面的村民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还很淡薄,没有一种保护的概念。

  苟凤荣(板桥村村民):那时候主要是没有什么事,一般都是冬天打猎,其它没有事。野猪、狗熊啥都打,那时候根本都不保护,最后我上去打了以后,把熊猫当是狗熊打了。

  记者:保护意识的淡薄也曾使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村民们还得在山林里生存,他们曾经认为靠山就得吃山。

  刘国正(板桥村村民):没什么资源,也没有什么东西、钱,所以就上山采些药材。

  记者:村里像刘国正一样,过去以上山挖草药、砍木头为生的村民很多。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刘国正:村上承包了土地,给我们村民想了些办法,给我们贷了款,让我们村民大量种一些药材,多种一些药材,有了一些收入,我们就很少到别人承包的山上挖药、采药。

  记者:现在要是让您上山碰到动物您怎么办?

  苟凤荣:现在上山看到动物,咱们都是保护。现在不准打了,只要是保护动物就尽量保护。

  记者:能够使农民的意识发生根本的转变,其实还要从根源上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山里气候条件好,适合引种药材,政府发挥农民认药懂药的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刘国正:现在都种一些黄姜、天麻。

  记者:现在地里种的都是天麻吗?

  王文贵(板桥村村民):对。

  记者:这些天麻是几年的天麻?

  王文贵:是第二代了。

  记者:这一片是什么?

  王文贵:这一片是枣皮。

  记者:现在种植这个的收益对你们来说怎么样?

  王文贵:比较好。我们全部都是靠这个。

  记者: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等国家珍稀的一类保护动物,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要。而位于长青核心区的板桥村,村民对周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就更显重要。为了更好的帮助村民找到致富的门路,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和破坏,长青保护区引进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该项目帮助村民搞起了细鳞鲑养殖,自建粮食加工厂和小额信贷资金支持,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生活在保护区周边的农民已经逐渐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

  记者:这个主要是烧什么的?

  刘国正:这主要是烧柴火,为了节省柴、节省木柴、节省时间,原先我们一个灶可能要烧二三十斤才能做得了一顿饭,现在为了节省柴、木柴,现在是几斤柴就可以做一顿饭。

  他们按照各家的规格大小尺码重修这个灶。只要按照人家的规定做,可以说我们一分钱都不出。

  记者:这是什么药材?

  张泽国:这是枣皮,黄连。

  张泽国:我们板桥的情况是靠山、吃山、养山,我们的群众主要从事伐木采竹还有狩猎等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生存,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式。自从1997年以后,国家实行了保护政策,我们这个村的群众主要是大量种植了枣皮,以枣皮带动了黄连生产,皇姜生产,还有魔芋生产等等的一切药材。

  记者:像这样在房前屋后还有地里大面积种植中草药的多吗?

  张泽国:基本上占60%。

  记者:这样对村民的收入有什么影响?

  张泽国:增加他的收入,从种药材增加他的收入。村民的收入跟以前比大有提高。

  记者:一年收入怎么样?

  刘国正:一年收入还可以。一亩地能收入两千多块,一千多块钱到两千块钱。

  记者:咱们板桥村的村民跟保护区之间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张泽国:基本上达到鱼水关系。在咱们上级和长青自然保护局的关照下,还要继续把这个事情搞好。

  记者:村民由过去的靠山吃山到现在的养山护山,保护山林资源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记者:现在你们有没有到山里面帮助做一些巡护工作?

  刘国正:有,村上有几个人承包了山,上去做一些巡护、调查,互相联合,尽量把保护这方面做好。

  从某种角度说,一个村子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后,板桥村要想走向富裕,还需要解决更多新的问题。感谢今天东西线摄制组给我们传回的报道。明天请继续和我们一起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