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三十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5日 14:28

  在前两天的节目里,我们曾经目睹了我国最为珍稀的野生动物朱鹮的美丽芳容,其实,朱鹮仅仅是秦岭四大国宝级动物中的一种,另外三种是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今天,西线摄制组来到了大熊猫和羚牛在秦岭的主要栖息地之一长青自然保护区。在这个保护区,他们是否有运气拍摄到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大熊猫和羚牛呢?

  ▲ 西线采访实录

  [长青野生动物]

熊猫的“圈地”

  这条路曾经相当繁忙,因为在它的尽头是过去的原有的长青林场,也是我国最早的森工企业之一,现在它的职能已经完全转变了,成立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里集中了我国的四大国宝,大熊猫、羚牛、朱鹮和金丝猴。

  郑松峰(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我们过去是以采伐竹木营林为主要任务的一个森工企业的采伐林场,现在通过国家体制建设了国家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它所处的位置是秦岭林区的大熊猫密度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杨县境内,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里分布的大熊猫有一百多只,占多秦岭大熊猫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里不但有黑白色的大熊猫,而且多次发现了棕白色和纯白色的大熊猫,是当今中国最有保护价值的大熊猫密集分布区。由于大熊猫、羚牛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有所不同,所以在长青自然保护区记者兵分两路,一路与工作人员探寻大熊猫的足迹,一路试图找到羚牛的身影。

  记者:我们现在是来到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兴隆岭巡护哨所,我们用了不到五个小时的时间,就从县城赶到了大熊猫、羚牛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生息繁衍的场所,可见这个野生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居住场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刚一到这个地方,就听说了有大熊猫活动的消息。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兴隆岭哨所管理员:时间长得很,打架的声音大得很,时间长的有四十分钟。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拍摄小组钻进了一片原始建筑林。

  记者:这是熊猫(经常走的)道?

  贺明瑞(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这是熊猫吃过做过标记的。这样一个拉了一个环。

  记者:拉了一个环,就是熊猫做个标记?

  贺明瑞:对,它吃过以后,顺便就拉一个环,这个标记就表示它的领地。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吃的?

  贺明瑞:这个应当是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吧。

  记者:找了半天现在还是没有发现痕迹。

  贺明瑞:对,在这个季节找熊猫相当难的,在冬季,在低海拔的木竹林里面找熊猫就很容易,因为它在低海拔,一般像我们区域有一点特点,它都有公路,原来在公路附近就可以找到它。但是在夏季,它有一部分低海拔的,像木式箭竹林它就到了两千多的海拔,这个地方都是箭竹林,箭竹林它本身很密集,里面假如有熊猫,我们要从那儿过的时候,它不动我们什么也感觉不到。最佳的季节就是每年的12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中旬左右,到5月初,尤其在吃笋的这个季节,在路边就容易见到熊猫,很容易见到。

  记者:那天他们为什么听到了熊猫打架的声音?

  贺明瑞:原因可能是两只熊猫在这个地方争夺地盘,就是说我的领域你不能侵占,就出现这种情况。

  记者:这种季节不是已经上了高山了?

  贺明瑞:是,像我们现在呆的这个海拔也是相当高了,现在的海拔已经两千零几了,将近两千一的样子了,在这个季节也有一些熊猫在活动。

  在竹林的寻找没有结果,这路拍摄小组只好向更高的海拔行进。在这一组努力寻找大熊猫痕迹的同时,另一组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记者:这是羚牛的骨头是吗?

  贾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对,这是咱们这边的羚牛,它死在河边,看这痕迹的样子可能是冬天,去年的12月份左右,它们有疾病,它应该成形了。

  记者:应该是老牛了吧?

  贾辉:应该是。

羚牛的牙骨

  记者:看牙齿是吗?

  贾辉:是,看这个牙齿的体积很大,咱们对羚牛数量的变化我们要掌握,掌握它的得病等等情况,制约因素,对搞一个科研机制都很有帮助。

  在长青保护区里,巡护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经巡护员观测到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实体就有1575次,抢救伤病动物有18头,这个树上有羚牛的毛,白色的很多很多。

  记者:在什么地方?

  工作人员:这个,对。

  工作人员:这个地方是它的夏栖地,它一般身上有寄生虫,然后在这个树上可能蹭了寄生虫一类的东西。

  记者:在这里蹭一下。

  工作人员:对。

  在树林边,记者又发现了一串羚牛刚刚踩过的蹄印,于是我们沿着蹄印继续寻找。

  工作人员:这个是羚牛的窝穴,它这个地方遮阴,它在这儿休息睡觉的。

  记者:我们去看一下,一般是一只还是几只?

  工作人员:一只。

  记者:这是新的痕迹还是旧的?

  工作人员:新的痕迹,如果是旧的通过下雨以后草都湿起来了。

  记者:我们看这个地方好像刚刚被压过。就在这时随行人员用望远镜观察到对面山顶有羚牛在活动。

  工作人员:一个白色的,年轻一点的,一个是金毛的,年龄大一点大,一共两只。

  记者:咱们要是现在去的话估计能不能找到啊?

  工作人员:关键是你上去能不能拍上,树太密,你走一步,牛走一步那很难说了。

  拍摄大熊猫的这路小组发现了大量的熊猫活动痕迹,但是还没有发现大熊猫的身影,在下山的途中记者却意外的拍摄到了羚牛的活动。

  工作人员:我们在前天发现这群牛在这个地方活动,但是没有看到牛的实体,只看到它活动的痕迹和遗留的痕迹。

  记者:今天也是第一次看到是吗?

  工作人员:对,今天是第一次看到它的真实面目。

  记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在这块小空地上只能清楚地看到两头成年羚牛,但估计这群羚牛至少应该有五到七头,由于领头的公牛已经发现了我们,所以我们只能在原地观察。

  羚牛又叫牛角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也是秦岭地区独有的野生动物。

  非常遗憾我们今天没有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的镜头,不过过几天,东线摄制组在佛坪自然保护区还有机会为我们弥补这样的遗憾。现在让我们转向东线。在古城西安有一条几乎浓缩了这座城市个性风格的步行街,它用建筑、遗迹和人物故事的方式记录了西安厚重而又绵长的历史。

  ▲东线采访实录

  [西安散步道]

  记者:虽然现在是夜幕笼罩,但是您透过这个喷泉隐约还能看到著名的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四大古塔之一,也是西安古城的象征。

  记者:您觉得一个城市这样的广场多了重要吗?

  市民:重要,很重要,大家谈谈心啊,得找个地方吧,找个清静的地方。

  记者:环境好的地方?

  市民A:环境好的地方,看喷泉,欣赏夜景,看大雁塔。

  市民B:每天晚上都有三、四万人到这儿来。

  记者:这么多人?

  市民B:是,都是晚上乘凉嘛,散步,早上都是晨练。

  记者:您也常过来?

  市民B:经常来,所以我水平就提高了嘛,欣赏高档次的景观。

  记者:这个喷泉应该是比较大型的音乐喷泉广场吧?

  刑培芬(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管理处 副处长):咱们大雁塔北广场所建的这个音乐矩阵喷泉,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矩阵音乐喷泉。

  记者:那它大在哪儿呢?

  刑培芬:大在它的面积,大在它的气势,大在它有三千多个喷眼。

  记者:全部分布在广场的各个角落?

  刑培芬:是。

  记者:我们这儿的建筑就是把唐代的雕刻建筑风格和现代化的音乐喷泉融合在一起了?

  刑培芬:是的,整个广场的建筑风格采用的是典型的唐代九宫格局。

  记者:那个墙上的石刻也和唐朝有关系?

  刑培芬:是的,咱们现在看到的这面墙叫大唐盛世浮雕,它是通过唐朝十五幅画面,典型的像丝路风情,人面桃花相映红,唐番和亲来展示大唐国泰民安,民众安居乐业的一种场面。

  记者:西安的散步道是新近开辟的,它位于古楼至北院门之间,今天我们将沿着西安的散步道走一走,看看这里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去处。

  首先我们来到的就是西安化觉巷的清真大寺,这座清真寺是建于唐朝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后来经过明朝又扩建和重修。这个寺院的建筑特点就是它是完全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方式建筑,但是又与伊斯兰教的装饰艺术融合为一体,应该说它是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寺院。

  我们在这能看到这个殿里边写的还是汉文古教清真,可是我们到了这个门柱上,它写的却是属于伊斯兰的一种文字,是吧?

  白博(西安市大清真寺工作人员):对,这是阿拉伯书法和汉语书法的一种融合,作者用阿拉伯字母,阿拉伯是28个字母组成的,百寿图就是用阿拉伯字母写的汉字,百寿图的图案的寿字是两种文化的一种融合。

  记者:在这应该很明显,中式的建筑是伊斯兰的牌匾?

  白博:对。

  记者:像这样的地方其他还有吗?

  白博:其他还有,比如像我们这个楼,这个楼在这边全国回族叫帮客楼,但它上边写的是省心楼。

  记者:通常的话,它肯定会是属于伊斯兰这些文字,但这上边写的省心楼?

  白博:这也体现一种阿拉伯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一个是儒家文化,一个是道家文化,儒家有吾一日三省,就是人每天三次礼拜来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伊斯兰教每天五次礼拜,就是回族一些长辈,把这个做礼拜和中国文化融合了,我们做一是完全听真主的命令,二也有就是五次反省,东方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它常常有一种沟通,有一个共同点。

  记者:这个清真寺,我们看从这儿一路走过来大概200多米?

  白博:对,250米。

  记者:是比较深的?

  白博:对,尤其对西安古城墙内的建筑来说,我们这个规模是显得非常大的,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楼台亭殿,两边南北建筑对称,中间有中轴线,这个是中轴线,这个是典型建筑风格的一种融合。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大殿更是两种不同?

  白博:这个是典型的两种文化的结合。比如我们大殿,大殿上面的琉璃瓦,包括这个门,这个柱子,等等都是。

  记者:包括这个雕刻,是中国古典式的?

  白博:对。

  记者:那两边的楹联又是?

  白博:两边楹联是伊斯兰的。尤其是进大殿里边,上边有三十本古兰经的雕刻,上边是阿拉伯文,底下是汉语文,这个工程在中国是绝无仅有,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得到了很多国家元首,尤其是一些穆斯林国家的元首的一些好评。

  记者:都是伊斯兰信徒允许进的?

  白博:一般情况下只允许穆斯林,特例属于文化交流方方面面算例外。

  记者:我们从刚才那个亭子里面,看到了两种文化的一种融合,那么这种融合一定是两种文化的精髓融合到了一起?

  白博:是的,因为伊斯兰教圣人曾经说过,你们求学,哪怕远在中国,所以在穆斯林世界心目中中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阿拉伯人带着这种心态,所以在中国两种文化的发展我个人理解非常融洽。两个民族文化相处得非常好。

  ▲ [城隍庙]

  记者:沿着长安城的散步道我们来到了城隍庙。这座城隍庙建于明朝洪武20年,也就是1387年,是当时最大的三座城隍庙之一,也是现在西安市保存比较完整的两座道观之一,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单位。

  刘世天(西安市城隍庙住持):西安的城隍庙叫都城隍庙,都城隍庙是城隍庙这个系列里面最高级别的城隍庙,是因为它统辖西北地区,在中国只有三个都城隍庙,一个北京,一个南京,一个西安,那么西安这个它就统管西北地区了。

  记者:它这个统辖是指的?

  刘世天:就比如说甘肃也有城隍庙,四川也有城隍庙,青海有个城隍庙,河南也有城隍庙,那边所有的城隍庙就归这管。

  记者:这是一个?

  刘世天:这是一个戏楼。过去中国所有的城隍庙,它的大殿正对都有一座戏楼,咱们这个戏楼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我们看戏楼上这个雕刻,这个精美的雕刻可能目前在西安是独一无二的。

  记者:这个是清代的?

  刘世天:雍正年间的。就刻着龙。

  记者:这个牌坊是哪一年的?

  刘世天:这个牌坊是道光年间的,距现在也有180多年的历史了。

  记者:前面这个大殿呢?

  刘世天:这个是城隍庙的主殿,过去供奉的就是城隍爷,就是我们这个都城隍庙的城隍爷,是我们这座城隍庙的中心点。这个匾“灵昭三辅”是乾隆皇帝写的,我们是复制了一下。是根据老人们的回忆,然后集的乾隆的字。灵昭三辅意思就是,城隍庙在三辅在汉代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秦大地,在这个地方是非常灵验的,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我们现在能看到柱子上这种斑驳的痕迹,也能看到历史庙的古老经历的沧桑,变革?

  刘世天:对。现在我们这里可能是西安市体现出来的最古老沧桑的一座庙,这个大殿的地面全都是这么大的这种青石铺地,像这样的档次在西安的古建筑里面也是独一无二的。

  记者:在散步道的小吃一条街上,荟萃了各种名吃,这也是西安人到这里休闲品尝小吃的一个重要的去处。在散步道的北院门144号民居,我们看到牌匾上的榜眼及第就让我们知道了这家主人曾有的荣耀。

  记者:您好,请问一下这个民居,它过去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西安市一四四号古民居讲解员:这家高家老祖高岳崧是在明崇祯14年中了榜眼,当时崇祯皇帝就赐了整个宅子给他。

  记者:这个伤痕就是它这个宅子一个整体的布局?

  讲解员:对,这个是在鼎盛时期,也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宏观模型。

  记者:那这两边是?

  讲解员:这南北厢房是古时候客人居住的地方。

  记者:客房?

  讲解员:对,客房。

  记者:那我面对的这个呢?

  讲解员:这个主客厅是当时客人小憩的地方,也是主人接待一般客人的场所。

  记者:会客厅?

  讲解员:对,会客厅。

  记者:那后面呢?

  讲解员:后面这间写着“静远”牌匾的这个房间叫做退厅,就是当时女眷会客的地方。

  记者:那时候男女会客还不在一个房里?

  讲解员:因为当时女人的地位比较低下,不能参与家中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果来了客人之后,女人只能待在这个厅里。

  记者:这是女主人在这会客的地方?

  讲解员:对。

  记者:那这屏风后面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讲解员:这个屏风后面就是整个院落中四合院,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院落。这个院落中全都是这种楼院式的建筑,这边南厢房是当时女眷居住的地方,二楼就是未出嫁女子的绣楼。北厢房的一楼是当时高家长子和次子居住的地方,二楼也是个未出嫁女子的绣楼。

  记者:那这个大厅呢?

  讲解员:后照楼就是整个院落中最重要的一个位置,一层写的在中堂,这间就是当时高家最具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高家老祖他住的地方。

  记者:就是他的卧室?

  讲解员:卧室,也是接见重要客人的场所。这个北厢房一楼二楼就是当时的省室,省室顾名思义就是反省的地方,因为当时家教特别严,如果有谁犯了错误,一定要在省室里面反省思过三天。

  记者:这反映了当时大户人家的家教是森严的?

  讲解员:对。

  记者:这边呢?

  讲解员:这个就是刚才您说到了,高家的私塾,孩子读书的地方。

  记者:专门由先生来教他们的孩子学习?

  讲解员:对,他们有先生在这儿教他们孩子读书。在大家族中一定要有一个地方,就是高家的家庙也称宗祠祭祖的地方。

  记者:祭祖的祠堂?

  讲解员:对。

  记者:这么说这个宅院也经历了不同的朝代?

  西安市一四四号古民居主任 杨霜林:对,这个院子从明崇祯十年到清同治十年,经历了一个明末和清代的整个过程,因为他们家族最兴盛的时候,有七代在朝廷为官。

  记者:那后来呢?

  杨霜林:后来由于到民国十九年,家族败落,他们后代有人抽大烟,吸毒,所以把这个院子典当给了十三户老百姓。

  记者:也就此衰败了?

  杨霜林:对,就此衰败了。

  记者:我们不经意走进了书香门第,一处深宅大院,刚才我们在行走当中,随从镜头滑过的仅仅是这处宅院的这一小部分,但是通过我们看到的私塾,客厅和寝室一起涌入镜头的确实过去这里主人们,他们富贵奢华的生活,逝去是宅院里的主人,留下了却是他们几代人荣辱兴衰的历史。

  走完这条步行街,我们就像是穿越了一条历史时空的隧道,体验了一次古韵犹存的文化之旅。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