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二十九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4日 17:35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
秦岭不仅是我国南北气候和地理的分界岭,也是我国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分界线。秦岭正是由于地处南北文化交界这样一个特殊地带,所以她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今天请到我们演播室的就是一位从事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何西来先生。
记者:秦岭民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西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从地域文化上划分南北,这是一种大的文化区分。但是就地域文化来说,比如说陇右文化、以关中为代表的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江淮文化、吴越文化等,这些都是贯穿整个我国南北各地的中国文化,这里的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各自文化的多样性。
这里,我想起来有一个大诗人,他是当时那个时代有学问的人,号称一代文宗,叫元好问。他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送秦中诸人引》,引就是序的意思,也就是《送秦中诸人序》。
秦中即关中,指三秦文化的核心地带关中。文章开头便概括到: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文章大意便是:男儿志在四方,所以有四方之志的人都愿意到关中,接受此地的文化熏陶。文章中讲到的风声习气,指的是民俗、风习;歌谣慷慨,指的是民歌民谣,包括地方戏曲。因而我觉得用这八个字来概括秦岭,包括秦岭南麓北麓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点、根本点,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出生在兵马俑博物馆南边的上河村,这里不仅是秦皇陵的所在地,而且是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所在地。被法国总统希拉克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就是按照当时的真人来塑造的,其中没有任何两个是一样的。他的高度一般在1.78米到1.82米之间,我的身高正好是1.80米,是他的中间值。北京有一些作家朋友说:还去看什么兵马俑啊,何西来就是一个活的兵马俑,你看他就行了。所以我们有的陕西乡党,就把我封为秦人的形象代表。
记者:何先生就出生在秦始皇陵所在的陕西临潼上河村,是地地道道的秦人,从小受到关中文化的熏陶。发源于陕西的皮影就是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中一颗精巧的明珠。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段。
皮影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所以称为皮影。它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偶人,伴以音乐和歌唱。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清。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而且表演艺术高超。这门艺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奇特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百年来,它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企盼和对未来的向往。
记者:像皮影这样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种民俗文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何先生来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何西来:皮影形成的基础,比如说它的唱腔,就是从民间俚曲歌谣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陕西秦腔,比皮影历史远为久远,影响也要大得多。
如果追溯秦腔的源头,有的戏剧史家认为自秦开始就有了。在战国末期秦统一天下之际,河北燕赵之人高渐离去刺秦王,他击筑而歌,歌声慷慨。所以后来人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秦腔一个很重要的唱腔特点,就是慷慨苍凉, 高亢悲壮。
但我个人认为,秦腔的源头可以一直上溯到《诗经》,《诗经》当时都是比之管弦的,也就是可以唱的。《诗经·秦颂》当中的《无衣》,就非常慷慨,它实际上是秦早期的作品。秦人就是唱着这首《无衣》战歌,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一样,来统一中国的。
其实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的更远。陕西周围的剧种,甘肃的陇剧,四川的川剧,河南的豫剧,山西的蒲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这其中好多演员早期都是唱秦腔的,所以秦腔在它的全盛期啊,可以说遍及中国。在徽班进京以前,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就是秦腔,现在的西北五省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基本上流行的都是秦腔。
我从小五音不全,但是我特别爱看戏,我是一个死不改悔的戏迷,现在离开家乡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但是一听到秦腔,听到秦腔音乐啊,我就想流眼泪。乡音乡情是中国人的情感当中最可宝贵的部分,我想人们爱国便是从爱故乡开始的,因为他的母亲就在故乡啊!
记者: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形成和风行一种民风、民情,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剪纸艺术,便是秦岭文化生态中的又一朵艺术奇葩。
剪刀的出现原本是为了剪裁布料,在陕北,婆姨们却用它繁荣了剪纸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理解和需要。由于剪纸材料成本低,很适合农村妇女闲暇时制作,所以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一直沿袭至今。剪纸主要形式有窗花、窑顶花、炕围花、门画、结婚双喜花、衣物配饰花等。这些出自农家妇女巧手的剪纸作品,包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创作者在接受民间文化熏陶的同时,对生活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和理解,剪纸便成为她们表达美好生活和情感的载体,作品以淳朴、粗犷、简练、明朗为特点。美自土中生,美自民间来,陕西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韵味,成为民间艺术一道闪亮的风景。
何西来:剪纸应当算是民俗文化,或者民间艺术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形态之一。剪纸不仅在陕西有,而且在南北方其它的地方也有。在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能干的姑娘,一直到老太太都能够剪纸。剪纸的题目很多,就看心灵手巧的程度。一般来说,关中地区的剪纸比较朴素,气息浓郁,它比较大胆。我们可以通过剪纸,看出一个地方、一个地区的民间审美风尚。其实,不光是剪纸,除此之外还有凤翔的泥塑。泥塑它是一个造型艺术,我觉得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俑。现在认为凤翔泥塑是从明代开始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来看,我觉得它的源头要早得多。
记者: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化,文化就越本土化、民族化。然而由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是容易被明显感知,而文化生态的破坏却是无形的,但它较之自然生态的破坏带给人类的危害性更大。尤其民间艺术往往是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这种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使得这些艺术形式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境地。对这种情况您有什么样的担心?
何西来:这是现在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经济全球化有目共睹。文化会不会全球化呢?这是一个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不可避免的也要全球化。但问题是:如何化?化于谁?化成什么样?有人以为所谓化就是没有区别,全球都一样的,这就叫全球化。差矣!文化的全球化,是指各种文化之间互相频繁的交流,并存互补,互相吸收,来发展自己,使自己的特点更突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一个系统当中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没有特色,就是这个文化系统终结之日。这个系统只有保持文化的丰富性,它才会有生命力,所以中国的民族文化,应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自身特点。就像鲁迅先生讲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觉得这个话是不错的,用在秦岭两侧多样化的文化,或者是像三秦文化这里非常确切。所以我们必须得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特点,拿出有特色的文化贡献于文化全球化。
当然文化全球化是有争议的,但是我以为互相交流,通过互相之间的磨合,在交流中发展自己的特点,使得文化多样而统一,多样而交流,多样而平等,多元而互补。如果连“元”都没有,我们拿什么去跟人家互补,我们的文化就没有了。所以我觉得对整个秦岭地区多样化的文化,我们有义务来开掘它、发扬它、保留它,使它的特点跟全球化问题对接起来。
当然我们也不能搞文化闭国主义,认为自身文化最好,别的文化都排斥,这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有一些经济强势的国家,他们也有意把他们的强势文化推向世界。有的民族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文化自觉,就完全接受了它,就化成他,化成他就没有你了,你也就没有资格去跟人家全球化了,那是非常可悲的。
所以首先我们要爱自己的文化,要爱,为什么爱?你就要了解它,你就要理解它,保护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我们往往把保护理解为一种单纯的保护,其实单纯保护,任何东西都保护不了。中国的传统美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通变观念,即通古今,通过去;变就是变化、变通。通了才能够变,变了才能够通一种艺术。不管是秦腔、剪纸、泥塑,还是陕北民歌,如果她停止发展了,你就保护不了它。
大文艺理论家刘勰的名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讲的就是文化必须随时代发展的道理。我们现在要保护自己的文化,必须使它跟当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艺术家有一个承续的问题,叫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另一方面还有培养受众的问题,我觉得京剧现在做得很好,就是京剧到大学学院里面去演。比如说陕西的眉户、秦腔,经常到大学校园里面去,到中学校园里面去,培养观众,使他们懂得并热爱那些艺术文化,这才是根本的办法。所以我讲的保护,应当是一种动态的保护,只有被保护的东西还活在新的艺术形态当中,它才是活的。但是它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仍应当活着,应当活在他本身的发展当中,被新的东西所接受,成为一种新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保存。
记者: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和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征,也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纪录,是人类同自己的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中断了对话也就失去了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