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二十八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4日 17:35

  


护国兴教寺

  ▲ [东线采访实录]

  欢迎来到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昨天,我们的东线摄制组在户县的草堂寺带我们一起认识了在佛教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高僧鸠摩罗什。在鸠摩罗什圆寂二百年之后,另一位高僧从现在的西安出发,经西域到达印度取得了真经,这位高僧就是唐玄奘。

  记者:就在记者准备结束在草堂寺的采访,即将离开户县的时候,意外地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原来葬于长安兴教寺的唐玄奘的遗骨,不知何时早已移至户县的紫阁塔,为此记者随即进行了采访。

  丁景玺(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在黄巢起义的时候,就是黄巢起义发塔(盗墓),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弟子和他的信徒秘密地把玄奘遗骨迁葬在终南山里边的紫阁寺里。

  记者:黄巢起义为什么会影响唐玄奘遗骨的迁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另一路记者就此直接赶往了位于长安区的兴教寺。

  记者: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到底是不是就导致了玄奘大师的遗骨从兴教寺迁移至了户县的紫阁寺了?就在我们的记者龙江和雷飚在户县采访的时候,我们来到了长安区的兴教寺。

  记者:当时黄巢发塔(盗墓)是怎么回事呢?

  宽池(长安护国兴教寺监院):黄巢发塔(盗墓)是大家的一种猜想,是一种传说。

  记者:那么说,这个塔距今1千多年还没有经历过大的毁坏?

  宽池:这个塔是没有。

  记者:按照兴教寺的说法,黄巢起义并没有对墓塔构成威胁,那么户县紫阁塔为什么会被认为也是唐玄奘的墓塔呢?

  丁景玺:玄奘临终的时候可能给他的弟子有一个秘密的交代,有个遗嘱,把他葬于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随便怎么葬的一个地方,不要像其他的僧徒一样轰轰烈烈的。他的弟子遵循唐玄奘的遗嘱,完成他师父的一个遗愿吧。

兴教寺方丈讲述历史

  记者:如果说紫阁塔就是按照玄奘大师的遗嘱而被迁移了,那么作为玄奘墓塔的守护地,兴教寺又怎会悄然不知呢?

  宽池:玄奘法师弟子的墓塔就可以作证。窥基法师是唐代尉迟公敬德的侄子,圆测法师是新罗王之孙。他们对玄奘翻译经文、弘扬佛教的贡献很大,所以他们圆寂以后就相继将墓塔建在玄奘法师的墓塔旁,更有力的说明,圆测法师的墓塔建在这里是宋代,那也就是所谓黄巢发塔(盗墓)300年以后的事情。

  记者:如果这个塔要毁坏,像这样的塔就不可能再建了?

  宽池:对,这个就是最有力的。当时据这个记载,墓塔迁到这里,也就是说明玄奘法师的墓塔完好无损,才将玄奘弟子的墓塔跟师父葬在一起。

  记者:您认为这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

  宽池:对。

  记者:其实玄奘法师遗骨迁葬的说法由来已久,户县紫阁塔的说法只是新近提出来的。

  记者: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了以后,一直到最近这两年我们才来考证这个玄奘的塔?

  丁景玺:要说这个有点来历。前些年因为咱们陕西的原省委书记张勃兴,后来担任了省委人大常委会主任好长时间,他在全国开会的时候,国家有关专家给他提出这个问题,说西安西南方向有个紫阁寺,据史志记载,这个地方是玄奘遗骨的迁葬地,你回去以后,让他召集有关专家把这个事考证一下,从那个时候有关专家才着手筹备考证这个塔,是不是玄奘的遗骨迁葬地。

  记者:户县为此组织了专门的力量进行调查,并在2003年11月由陕西省社科院和户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以中国玄奘研究会会长黄清川为组长的专家论证会,肯定了户县的调查结果。而兴教寺认为,这些考证,不足以为凭。

  记者:像紫阁寺的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常明(长安护国兴教寺方丈):紫阁寺这个说法是在1942年日本侵华战争,修工时发现了才这么说的。在这个以前都没人说,都没人知道这件事情。在陕西省志长安县志没有记载玄奘法师塔破坏的这个事情,这一段没有历史。第二个,埋在这儿以后,这个塔从来没有开过,没有历史记载。

  记者:这儿也没有离开过人?

  常明:也没有离开过人。

  记者:兴教寺方丈不容置疑的声音,也让记者感到了作为玄奘大师守护者代代相承的,是对一代宗师矢志不渝的崇高信念。

  宽池:这是大般若经,这就是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在19年之中翻译最大的一部经,大般若经有600卷。

  记者:他把这个全翻成了中文?

  宽池:翻译成中文,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些地区,现在这一部大般若经就是日本信徒为了纪念玄奘法师圆寂1335周年,用中文写的一部600卷大般若经送到兴教寺以作纪念玄奘大师。

  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评价一下玄奘大师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中西方这种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

  常明:玄奘法师在印度取经,在印度住了15年,游遍全国各地,宣传唐太宗的安国治民的方法。所以他回来以后,印度周围一些小国家都到中国来留学了。

  记者:不论兴教寺僧众坚守的是一代宗师的安葬之地,还是紫阁塔里埋葬着什么样难解的秘密,但记者在采访中寻找到的正是玄奘大师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和人们对他永远的怀念。

  记者:这些格子里边都是玄奘大师他亲手翻译的经文?

  宽池:对。这都是他19年在中国所有的翻译的经文,都在这藏经楼里供奉。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是什么?

  宽池:是贝叶经,也是我们兴教寺珍藏最珍贵的稀世佛宝。

  记者:那现在我们保存的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

  宽池:对。现在最原始的佛经只能以这贝叶经为依据、为证据,来体验最原始的佛经。

  记者:这么说,玄奘大师他不仅是一个佛学家,也是一个翻译家?

  宽池:对。玄奘法师对佛教的弘扬,对中西文化的贡献,他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翻译家、佛学家,而且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伟大的旅行家,一个伟大的和平使者。

独叶草

  ▲ [西线采访实录]

  在唐玄奘墓塔之争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两个地区对旅游资源的争夺。但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必须对这些珍贵的人文遗址善加保护,然后才可能合理开发。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回西线。独叶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也是秦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物种之一。但是,它通常分布在深山密林之中,一般人很难发现。今天,就让我们随西线摄制组一起去见识一下这种珍稀植物的庐山真面目。

  [采访独叶草]

  记者:在秦岭山区里只有两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一种是华山新麦草,一种就是独叶草。今天我们在秦岭南坡的常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想寻找到独叶草。独叶草分布在高海拔的深山密林中,很难被发现。保护区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片竹林。

  记者:它一般都是长在密林里吗?

  工作人员:对,像这种竹林里。

  记者:由于原始竹林非常茂密,很难进入,工作人员试图带领我们从另一侧钻进去。

  记者:在哪里?

  工作人员:在这儿。这一片,那一片,两片。

  记者:这次是我们秦岭探访,向电视观众第一次展示独叶草这种特殊的植物。它是我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也是一个非常处于濒危状态的一种植物。那么这种植物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任毅(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在秦岭地区很罕见的一个植物,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叫做独叶草。这个植物在地上部分只有叶子,它的茎是在地下,叫做根状茎。在地上的我们所看到的好像这是一个独立的植物,所以把它叫独叶草。

  记者:这个独叶草是什么时候被命名?什么时候发现的呢?

  任毅:科学命名是1914年,有一个英国人叫Smith给它起的名字。

  记者:它是在我们国家发现的?

  任毅:对。最早是在云南滇藏交界的梅里雪山那个地方发现的。也是中国特有的。那么在中国,分布在三个非常孤立的地区。其中一个地区是秦岭太白山周围。这是一个地区。第二的地区就从甘肃的岷山开始,一直通过四川的邛崃山系到峨眉山这个区域,这是第二个区域。第三个区域就是我刚才说的云南滇藏交界的地方,梅里雪山地。但是这一块到目前为止,只采到一份样本。

  记者:这种植物它属于濒危植物吗?

  任毅:是濒危植物,同时也被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物种。那么目前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是目前记录到独叶草分布最低的地方,海拔2350米,最低的地方。

  记者:一般都是在多少?

  任毅:常见是在海拔2800米到3200米这个区域。

  记者:我发现独叶草在这一个区域范围相对集中,而在其它的地方就是几乎没有。

  任毅:这个植物它的根长有一种菌,所以它的生活环境需要这种菌,就是和真菌共生的一种植物。它对环境的要求特别苛刻。

  记者:那现在它的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任毅:目前我们所在的环境应该不是它最理想的环境。这是一种乔木层被砍伐掉以后的。我们注意到它的叶子普遍都发黄,而且叶片长得都比较小。

  记者:目前独叶草分布量十分稀少,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每一次独叶草的发现,保护区工作人员都将用GPS记录下它的准确位置以及分布范围。这次在海拔2350米发现的独叶草,是以往发现的海拔最低地区,对于独叶草的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独叶草这种特有的野生植物之外,在秦岭地区还有不少引进的外来物种。20多年前,为了恢复曾经一度遭到破坏的植被,日本落叶松在秦岭的部分地区大面积的引种,但是2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松树却给当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惑。

  [采访日本落叶松]

  记者:在秦岭的林区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这个树种,它叫日本落叶松,是属于外来树种。它在秦岭里边已经将近生活了20多年,当时是作为一种速生的林种被引进来的,不过经过这20多年的生长,它已经带来了相应的生态危机。

  任毅:这个日本落叶松在秦岭地区,对它的植被恢复是有一定的影响。那就是这个日本落叶松已经开始结球果了。

  记者:球果?那这个意味着什么呢?

  任毅:就是它已经到了繁育期了。跟小灯笼一样全部都是。这里边还有一些潜在的,涉及到区域生态安全的问题。像它这个如果结籽以后,种子随风到处飘,将来可能会造成没办法控制的局面,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因为当地我们有一个野生种,叫太白红杉,和这个日本落叶松是同一个属的。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会不会造成基因污染。因为它的花粉是风传播的,风一刮。所以这个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危险。

  从这个山坡开始,一直沿着这边山坡,整个都是日本落叶松。它颜色比较淡,树型看着比较狭长一些,栽培的密度是相当大的。

  记者:我们现在进来看一下这种日本落叶松的林下的植被是怎么样的?

  任毅:因为它这个栽培的密度相当大,一个是遮光性,就是整个把阳光就挡住了,所以它林下其它的植物长得相当少。在秦岭地区一般是乔灌草三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层,分层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日本落叶松林下,看不出来明显的灌木层,而且草本植物也长得稀稀拉拉的。

  记者:这样对动植物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呢?

  任毅:是,肯定有影响。因为它是落叶松,到冬季的时候叶子整个落下来。落下来以后,整个地表上就落了一层它的叶子。这个叶子落了,经过腐烂以后,可能会改变当地的土壤性质,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在林下,你比如说这个竹子就长不进来,会直接影响到大熊猫的生活。而且在这个环境下边,很多野生动物在躲避天敌的时候,可能有不利因素。

  记者:这一区域的日本落叶松分布在天然林保护区内。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被有效地保护起来,因而日本落叶松没有成为当初设计的用才林被砍伐,反而迅速地繁衍起来。

  任毅:保护区里边不允许任何树都不许砍。

  记者:那它对生态造成危机了也不能吗?

  任毅:这个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它造成的一些生态后果,可能还需要一些专家来研究,对它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

  在日本落叶松现象的背后,暴露的是对植物物种的引进、监管和森林砍伐等等多种政策问题。直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难以得到解决。当损失已经不可挽回的时候,我们只有认真彻底的反思,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感谢东西线摄制组为我们传回的报道。明天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