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二十七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3日 09:37

  欢迎各位来到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西线摄制组特意赶到了秦岭山脉在四川省境内的巴中市通江县。通江县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军部所在地,也是川陕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在七十多年过去以后,这座县城依然随处可见当年红军留下的历史印记。

  ▲ 西线采访实录----革命根据地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秦陵探访摄制组专门来到了秦巴山区的一个红军之乡,巴中市的一个通江县。今天的天气好像也很特别,蒙蒙的细雨似乎在感怀着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这里开始我们将开始寻访红军的足迹,感受那段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

  记者:咱们这个红四方面军为什么把根据地选在通江这个地方?

  徐世伦(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原馆长):最初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反四次围剿失败以后,红四方面军最初的目的是想打出鄂豫皖根据地,就是通过京汉铁路之后又返回去,但是出来以后最后就回不去了,以后红四方面军就一直往西进,通过湖南,山西,然后进入了我们通江。

  记者:中间要越秦岭,翻巴山。

  徐世伦:对,翻越秦岭,巴山,最后他们选择了我们四川,主要就是看我们四川的一个地形好,西面靠近嘉陵江,东面靠着万源,南面靠着达县、重庆那个地方去了。它的地理位置相当好,还有一个四川,国民党反动派的压制很重了,人们的心情很激烈,就像对干柴一样,一点就燃了。

  记者:我发现这个桌子上还有这个字,这个字就是当年红军战士刻的。

  徐世伦:当时红军的宣传工作相当好,到处都有红军的刻号,这个是“打倒帝国主义”,这个字刻的是反的,然后蘸上一种墨涂上,要把它印出来,就是一个正面的一个标语了。第二个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粮食比较多,当时红四方面军来的是14000多人,在不足一年的范围,就建立了23个苏维埃政权,红军由1.4万人发展到8万人,为1935年红军的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玉南是一名老红军,今年88岁,她15岁参军,先后担任过童子团队长,原川陕省委少共省委妇女部长等职。从军期间她参加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空山霸战役,反三路围剿,反六路围攻,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谈起当年那段难忘的岁月,李玉南老奶奶依然很激动。

  李玉南(老红军):我们红军有三个方面军,一方面军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那一组,二方面军就是贺龙、肖克那一组,我们是四方面军的,四方面军是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我们那个时候守门的都是女的,很厉害!还有帮着红军,正式的红军修补木城,红四方面军那些有的翻雪山过草地,唱歌的时候,那女的哭得很呐。你要参加红军,你就要革命到底。

  徐世伦:我们通江红军在这是23万人口,有5万人参加红军。

  程北平(老红军程自浩之女):我父亲1933年参加红军的,我小时候听父亲讲了他在打仗期间时候受了很多伤,他爬雪山的时候,是很艰难的,根本就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

  红四方面军从两河口入川以后,第一站到达的就是毛浴镇,当时毛浴镇有200多户人家,红四方面军在这里驻扎了三年。

  王延奇(通江毛浴镇居民):总政委政治部一直都在这里,直到红军走的时候总政委政治部才搬走。

  记者:当时在这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会?

  王延奇:1934年的11月1号至9号,当时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了毛浴党政工作会议,我们可以到这来看一下,这个墙上写的是“实行共产主义”,这里边还有一部分,“打倒国民政府打倒国民政府”。

  在中国革命史上通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红军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进行的大小战役有数百次,在这一区域歼灭的敌人有10多万人,红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以及巴山儿女用鲜血染红了秦巴山区。

  这里是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当时这里是红军总医院,有许多伤员由于药品极缺、抢救无效,长眠在这里,陵园里陵墓有11处,共安葬了7000多名烈士,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全国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缅怀这些革命先烈。

  毛泽东同志在1934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对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的地位做出充分的肯定,毛泽东这样评价过,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周朝康(中共通江县委书记):解放几十年了,由于受区位条件的限制,我们现在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通江县委县政府,通江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上发扬红军精神,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通过发展经济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通江县有着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精神财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县至今还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看来,在几十年之后,今天的通江人同样面临着一场艰苦的战役,这场战役就是贫困。好,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东线。佛教起源于印度,它在中国的传播从南北朝盛行,到隋唐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有一个人也许不太为人所知,但却不能不被提起,这个人就是经西域来中国传播佛教的高僧鸠摩罗什。

  ▲ 东线采访实录----草堂寺

  记者: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是远去西天取回了真经,而在比唐僧更早的后秦,也有一位从西域来的高僧来到长安创立了第一所国立译经堂。

  这就是鸠摩罗什大师的雕刻像?

  谛性(草堂寺僧人):对。

  你能跟我简单的介绍一下鸠摩罗什大师吗?

  谛性:鸠摩罗什法师他是生在西域,他7岁出家,到印度学习了10多年,20多岁回皇宫,因此在佛教威望很高。符坚(前秦皇帝)听到鸠摩罗什大师在西域很有名声,就派他的大将吕光,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

  记者:他到长安来了以后主要做了一些什么工作?

  谛性:他主要是翻译佛经,公元401年到这里,国家设的一个国立译经场,401年到这到413年年底。

  记者:那鸠摩罗什法师在草堂寺翻译的经书总量有多少?

  耿涛(曹堂寺研究员):总共是98部 400多卷。

  记者:其中最著名的主要有哪些?

  耿涛: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一个《妙法莲花经》,就这个《法华经》,还有一个《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就是三论。这三论是开教的一个奠基。

  记者:根据这98部经书,他一共创立了多少总量?

  耿涛:创立中派从这边来说总共有四个宗派,都是奉草堂寺的一块为他的祖庭,草堂寺作为这个寺派的一个祖庭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块碑是一个就是非常珍贵的一个文物。咱们看这个碑额,它是逍遥园大草堂西禅寺宗派图,草堂寺也叫逍遥园,下边就说是以家谱这个形式把草堂寺僧人的一个宗派派系表达得非常清楚,咱们看就是第一层,你看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和他的三千弟子和四圣八俊等等,第二层是在唐朝的时候,草堂寺又出了一位高僧,就是定慧禅师,你看大唐圭峰定慧禅师,和当时的皇族还有一些朝廷权贵关系来往特别密切,当时唐朝有许多名人像白居易、郑于庆,还有刘禹锡、裴休向都奉定慧禅师为他的师傅,你看用家谱这个形式表示的非常清楚,对研究宗教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记者:这记录了大概有多少个年代?

  耿涛:从唐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以后记载的比较清晰。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舍利塔,咱们能看见塔总共有八种颜色。

  记者:你能给我指点一下吗?

  耿涛:你看,下边稍微白一点,青一点,白一点,这上面稍微青,这是褚红色,再上面你看黑墨玉,再上面就红,上面还有绿,总共有八种颜色,咱们可以看,从它这八种颜色能说明它不是一种材质修建起来的。

  这个是鸠摩罗什法师灭渎之后,西域有八个国家供奉了这八种玉石,雕刻了鸠摩罗什法师的舍利塔。西域八国供奉的,一个国家供奉了一种颜色的玉石。

  记者:那从这八个国家供奉不同的玉石能说明什么呢?

  耿涛:这能说明鸠摩罗什法师的影响特别大,许多国家,就是西域各国对他是非常得崇拜,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到中国,当时都是意译的方式,中原人看不懂,中原人只懂汉文,不懂梵文,所以法师在这里把所有的梵文经书全部翻译成中文,从那以后佛教传播的速度就相当快了,而且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了。

  记者:就是说它促进了这种文化的交流?

  耿涛:对,它是一个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缔造者。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文化使者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用历史的眼光看,包括佛教在内,对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交流和融合都是这种文化能够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天请继续和我们一起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