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二十五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2日 18:10
▲[东线采访实录]
欢迎来到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今天,东线记者继续在华清池展开探访。提起华清池,很多人会首先想到杨贵妃,也有些人会想起西安事变。但是今天,当东线摄制组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并不是要带我们去追忆这些往昔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力图还原华清池原本的真实。
[华清池采访]
记者:从西安向东30公里,我们来到了位于临潼区的华清池。华清池又叫华清宫,它有三千年的园林史和六千年的温泉沐浴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故事,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还有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故事,以及近代的西安事变都发生在这里。走进华清池,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幅非常大的壁画,这幅壁画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
张小梅(华清池旅游公司):这个壁画反映的是在公元740年,就是开元28年,当时唐明皇第一次在当时的温泉宫内召见寿王妃杨玉环的一个盛况。
记者:我们这个景区最主要的景点就是当年杨贵妃沐浴的池塘,现在叫什么?
张小梅:叫海棠汤。其实很多的游客都这么认为,说华清池是以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罗曼史而著称的。甚至有人说,华清池就是杨贵妃沐浴汤池的一个代名词。某一个汤池的特质,其实并不是游客心目中所理解的这样。目前的华清池应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皇家园林。李杨的爱情也可以说只是华清池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么一段小小的浪花而已。其实我们华清池最引人入胜的是我们这里得天独厚的温泉。
记者:我们现在的这个位置就是玉汤遗址?
张小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就是中国目前惟一一处以温泉浴池为中心的遗址博物馆,唐华清宫玉汤遗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建于1990年,展出的主要是唐代时候杨贵妃沐浴的海棠汤,唐明皇李隆基沐浴的莲花汤,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新陈汤,以及大臣沐浴的上世汤,和太子殿下沐浴的太子汤,一共五组。这五组汤池的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沐浴史,以及唐代的宫廷建筑,还有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都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依据。
记者:就是这个地方?
张小梅:对,这就是当年杨贵妃沐浴的海棠汤。这个汤池的设计非常科学与合理。你可以看到,在海棠汤的池底中心,海棠花的花蕊之中,有一个直径为十厘米的进水孔。这个进水孔在唐代的时候,上面安有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底座上方接莲花喷头,下接陶水管道。当时的温泉水是根据自然的压力,通过管道从喷头自然喷出。喷出的形式就是我们今天的喷泉,而自然洒落的形式便是我们现代人沐浴中的淋浴的作用。很多资料记述,世界上最早使用淋浴的国家是18世纪初的土耳其,可是我们中国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她沐浴的时候已经比土耳其浴早了将近1000年历史,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最早的淋浴。
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园林的景观,上面有很多龙,有九条,它喷的泉水是温泉吗?
张小梅:是温泉,这也是我们华清池目前以九龙湖为中心的风景游览区,九条龙中口吐的是我们当地非常著名的骊山温泉。
记者:这里就是位于临潼的秦岭的支脉骊山。骊山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不仅是因为它的山势挺拔俊秀,更因为这里源源不尽的温泉。这些温泉一直伴随着古老的华夏文明从历史走到了今天。
郭林(临潼骊山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助理):之所以骊山能成为文化名山,和骊山有一个非常非常宝贵的资源有一个很大的关系,这个资源就是我们骊山著名的温泉。
记者:那这个温泉是怎么形成的呢?
郭林:这个温泉怎么形成,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个温泉就是因为骊山是一个死火山,在造山运动的时候曾经喷发过,现在在骊山烽火台的脚下,还能看到骊山曾经喷发过的熔岩,现在还在地表暴露,还可以看得到。
这个石头就是火山喷发以后,炙热的熔岩把石头熔化,然后翻滚,然后有这个小石头包裹在里面,像卵石一样的。
记者:像咱们现在搅拌混凝土一样的,沉积下来。
郭林:现在有一些专家介绍,这个就是作为骊山火山的最直接的证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在骊山这儿有地下水的出口,这条地下水的脉络经过了地壳比较深的地方,它经过地幔的加热,加温,从这自流出来,刚好在这有一个出口。
张小梅:今天地质学家已经揭开了骊山温泉形成的奥秘,那么在骊山脚下有一个巨大的断裂带,巨大的断裂带因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到地壳深处,由于地热的原因所形成的。
▲[西线采访实录]
物是人非,所有的精彩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只有华清池还在,温泉水照流。感谢东线记者给我们传回的报道。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向西线。朱鹮是我国最为稀有的保护动物之一。今天在陕西洋县,西线摄制组不但接近了保护站里的朱鹮,而且还拍到非常难得的野生朱鹮的画面。
[野生朱鹮采访]
记者:我们刚进入洋县,就在汉江边的河滩地里发现几只野生朱鹮。
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水鸟都有什么?
翟天庆(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党委书记):有白鹭,苍鹭,朱鹮,鹭类鸟是朱鹮的伴生鸟类。
记者:它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境里面栖息呢?
翟天庆:朱鹮一年有两个时期,一个是繁殖期,一个是游荡期。繁殖期是每年3到6月,游荡期是7月到10月。现在刚好是7月下旬,所以鸟就从山上的繁殖地陆续返回到游荡区,在这一带的环境当中,觅食些小鱼,小虾,小青蛙之类的。
记者:据介绍,有朱鹮栖息的地方,一定会有像白鹭、苍鹭这样的禽类伴随,而有白鹭的地方却不一定有朱鹮。
记者:好像发现了一只,在白鹭和苍鹭中间有一只朱鹮,头顶是红色的那个。
记者:这个时间主要是它觅食的时候?
翟天庆:早晨的6点到中午的11点左右,这一段是它集中觅食的时间,然后11点以后,它就在附近的树林。
记者:我想问一下,这个朱鹮好像是一夫一妻的,它都是散居的、单独居住的,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种群居的现象?
翟天庆:每年朱鹮进入游荡区以后,集群就是重要的生态现象,7月份到11月份这段时间是集群的。从11月下旬,这个集群的群体 就解体了。然后到来年6月起这段时间,它基本上就是一对一对的。
记者:你说的就是它现在这种集群现象,只是出现在7月到11月?
翟天庆:对。
记者:很短的这一段时间?
翟天庆:这几个月时间。
记者:不是在繁殖期的时候?
翟天庆:繁殖期没有这种现象。
记者:都是单独的?
翟天庆:都是一对一对的,一个巢居的,一个巢居的。不集群。
路宝忠(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副站长):目前朱鹮来说,从朱鹮的历史分布来看,它过去在日本,在朝鲜,在俄罗斯,在中国四个国家都有分布。这四个国家的朱鹮,目前为止,野生朱鹮,就是全世界惟一的野生朱鹮的分布就是中国,其他国家现在都没有了。
记者:陆续消失了?
路宝忠:对,陆续消失了。
记者:路宝忠自1981年朱鹮在中国被发现以来,一直从事着朱鹮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他所任职的陕西省朱鹮保护站,一方面承担着朱鹮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朱鹮人工饲养繁育的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保护区里的朱鹮数量从刚被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500多只,其中野生的已达300多只。
路宝忠:从1990年开始,我们在从野外抢救收养老弱病残各级的同时,也开展了朱鹮人工饲养繁育研究。从当时开始,对朱鹮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怎样能够尽快繁殖,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后来这个研究获得成功以后,我们不仅在洋县建造人工种群,同时我们帮助北京动物园,帮助日本佐渡,还有我们的陕西楼观台也建立人工种群。现在我们人工种群包括洋县这一块一共有四个人工种群,人工种群饲养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它放归在自然界当中。今后我们就是要对人工种群进行野化,然后通过朱鹮的再野渡工程实施,把朱鹮从人工饲养条件下,从笼子里面把它释放到大自然当中,来增加整个野生种群的数量。
记者:花园保护所是位于洋县朱鹮保护区的核心地区的一个保护站。听说那里有一只刚刚被救助的朱鹮,我们就马上赶往了那里。
白文清(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花园保护所观察员):看起来它好像一直精神不好,再一个看起来长得也有差别,个子也小,体重也轻。
记者:这鸟有名字吗?
白文清:没有。野外的鸟没有给起名字,最多是编个号。
记者:它是多少号?
白文清:它是43号。
记者:43号?
白文清:对。
记者:专门捉的鱼?
白文清:对。
记者:喂朱鹮用的?
白文清:对。
白文清:这种鸟要不是人抢救,给它喂食的话,它就在野外,飞不起来,慢慢就死掉了。
记者:在保护站同志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救助这只朱鹮的小男孩。
记者:这是那个孩子吗?
张跃明(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花园保护所观察员):对。
记者:他叫什么名字?
张跃明:丁潇。
记者: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丁潇(小学生):在岛前的边上。
记者:在哪边你给我指指?
丁潇:在那。那个地方。
记者:你怎么知道要把这个朱鹮送到保护站呢?
丁潇:老师常常跟我们说,如果遇到朱鹮有病,或者找不到食物,要把它送给保护站的叔叔阿姨。
记者:那你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保护这个朱鹮呢?
丁潇:因为朱鹮是国家保护的。
记者:国家保护的?
丁潇:保护的动物。
张跃明:90%朱鹮的抢救都是靠群众,我们保护的人员还是有限的。
记者:90%?
张跃明:对,90%的野生朱鹮都是。有病的、病、弱、伤,都是群众从野外给它们抢救回来。咱们统计过,可能这几年有三四十只朱鹮都是群众报告过来,我们抢救成功。
实事求是的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要想保护像朱鹮这样的珍稀动物也许就不得不暂时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既然动物是需要人来保护的,那么人就一定能找到其它的生存出路。明天西线摄制组还将为我们传回在朱鹮保护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感谢收看今天的秦岭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