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二十三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9日 10:42
半个多月以来,秦岭探访东西线摄制组一路跋山涉水,每天都在为我们发回鲜活的报道内容。今天,西线摄制组离开了略阳,开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城固。在城固安葬着一位西汉时期的名人。他曾经数次出使西域,把中原文化向外传播,又把西域的特产带回中原。这位名人就是张骞。在到达城固的当天,西线摄制组就前往张骞墓拜谒了这位令人敬仰的文化使者。
|
|
|
张骞雕像 |
▲【西线采访实录】
记者: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核桃,胡萝卜,哈密瓜,葡萄,还有石榴这些平常很熟悉的瓜果,在2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是根本没有的,所以我们秦岭探访西线摄制组到达城固这个地方,就不由得停下来缅怀一位先贤,他就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亚平(城固张骞墓博物馆副馆长):其实除了你刚才所说的这些物种之外,另外还有其他的40多种物种,被先后从西域各国带回中原,像这个黄瓜,大蒜,我们中原的很多东西,也被传播到了西域各国,像我们中原比较有名的丝绸,还有我们的铁器、漆器,还有瓷器,茶叶,也都先后被传到了西域各国,这种交流是无所不包的,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记者:在西汉汉武帝执政期间,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他都到过什么地方,他的这些物种又是从什么地方带回来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亚平:张骞走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然后经过黄土高原。
记者:这是黄土高原。
亚平:对,穿越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带,过阳关、玉门关,然后穿越罗布泊,经过新疆地区,翻越帕米尔高原,最终到达中亚的今天的阿富汗地区。
记者:他最远到什么地方?
亚平:他最远就走到今天的阿富汗境内。
记者: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有三条支线,那当时张骞走的是哪一条呢?
亚平:张骞走的其实就是天山南麓这一线。
记者:就是属于中线了?
亚平:丝绸之路的中线,然后天山的北麓有一条线称作北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边缘有一条线,称作南线。
记者:张骞走的是(哪一条线)?
亚平:张骞走的是中间这条线,也就是天山南麓这条线,经过今天的焉耆,库车,到今天的喀什,然后翻越帕米尔,到达今天的阿富汗一带。
记者:他带回来的这些瓜果的种子都是从什么地方带回来的?
亚平:这些东西,像刚才提到的石榴,石榴最初称为安石榴,它就是从今天的伊朗一带带回的,伊朗当时叫安息,所以从伊朗带回的石榴,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就称它为安石榴。像这个葡萄就是从今天的吉尔吉斯一带带回去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当时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大渊国,所以这个葡萄被人们称作大渊葡萄,像这个胡萝卜它原产地就是今天的祁连山一带。
记者:也就是河西走廊再往南一点。
亚平:北走廊地区的羌族一带。因为当时他们不在西汉的疆域之内,所以胡萝卜前面有一个胡字也就带有少数民族这个意思。当时西汉的疆域只到达甘肃的陇西,就是现在甘肃陇西一带,所以张骞整个出使西域的历程,大部分时间都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像河西走廊地区,新疆地区,还有中亚、南亚、西亚地区。
记者:那时候对西域的概念是怎么样来确定的?
亚平:那时候由于东西之间的阻隔,西汉人民的心目中,西域就指的是今天帕米尔高原以东,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当时就是狭义的西域的概念,但是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他发现帕米尔高原以西还有一个广大的西方世界,从而拉开了中原地区和西方人的全面的交流。
记者:西方认识我们中国有什么意义?
亚平:他是丝绸之路交通线的创始人,奠基者,有了这条丝绸之路,东西之间才开始来往,沟通,交流,贸易。然后,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记者:他当时用的走路的工具是什么?
亚平:常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其实他当时最好带的工具就是马,或者是骆驼,可以想象当时他没有特别好的条件,最大可能就是用自己的两条腿去走这段路。
记者:了解了张骞这么多历史功绩以后,我们又在想张骞与城固这个地方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亚平:其实张骞就是城固人,他出生在城固,然后在他病故之后,又归葬故里城固。
记者:出生在这里,死后又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墓在我们城固这个地方方位是什么样的?
亚平:张骞墓位于城固整个县城的中心地带,头枕斗山,脚蹬汉江。光绪五年的时候,张骞的后裔们,在这上面刻了57个名字,这是名字,家族的排名,平字辈的,这文字辈的,这是顺字辈的,这个后裔到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如果想要寻访他的后裔的话,非常的容易,到那个伯旺村就可以见到他的后裔了。
记者:这个村子过去叫白牙村,现在叫伯旺村,张骞就出生在这里,这里据说还有很多张骞的后裔。
亚平:张建才是张骞第63代后裔。
记者:大爷,你好。
亚平:张骞第74代后裔,张兆园老先生。
记者:大爷,咱们这个村子70%都姓张,怎么知道谁是他的后裔?村子里的后人都什么时候来纪念他?
张兆园(张骞第74代孙):主要清明节,一般都放鞭炮。
记者:秦岭孕育了很多像张骞一样杰出的历史人物,张骞离开我们虽然已经有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名字,以及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仍然绽放着绚烂的光彩,张骞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每次重新翻开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总能从中领悟新的内涵。今天西线摄制组就让我们再次重温了张骞这位有着独特价值的历史名人。接下来我们把视线转向东线。昨天在聆听了西安古城的晨钟暮鼓后,今天东线摄制组来到了小雁塔,在这里他们再次听到了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回声。
▲【东线采访实录】
记者:我们现在来到的小雁塔始建于唐朝,是当时武则天为她的亡夫高宗皇帝而修建的,过去寺庙里面都有一些戏场,那今天我们到小雁塔主要也是为寻找一个关于古戏的研究保护基地。
孔正一(西安市长安古乐保护开发小组办公室主任):这个石柱是1200年前的东西。
记者:我们从这个石柱上能看出什么来呢?
孔正一:从这个石柱雕刻演奏的乐人来看,说明唐长安古乐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佐证。
记者:我们找到的这个(乐器),实际上对我们研究长安古乐的历史发展有研究价值?
孔正一:有研究价值,是一个历史真实的见证。尤其是这边一个弹古琴的,很明显他抱着琴。
记者:这是古琴?
孔正一:古琴,中国的古琴艺术已经列为世界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这个石刻多少年了?
孔正一:1200年,唐代的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这边更明显,这个弹琵琶的人,一个拨箜篌的。
记者:这个弹琵琶。
孔正一:这个叫箜篌,左边这个叫箜篌,箜篌就是一种竖琴。
记者:现在我们长安古乐里面的乐器都会演奏吗?
孔正一:现在这些乐器大部分都有,但是箜篌失传了,但失传了实际上现在就是竖琴,它是一种比较小的竖琴,我们正在挖掘研究,准备把它将来复制出来,来进行演奏。
记者:我们一会儿可以看到长安古乐的表演?
孔正一:一会可以看到。
记者:像这个也是表现了长安古乐的(特征)?
孔正一:这是明清的一个东西,说明它传到明清时代还在演奏,弹琵琶的一个人。
记者:也就是长安古乐一种演奏的形式。为什么这个叫龙族妙音?
孔正一:因为中国崇尚龙文化,龙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代表象征,所以我们取这个名字也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记者:表现了我们对长安古乐寄托的期望。
孔正一: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们长安古乐龙族妙音民族古乐团的团长,李铠先生。
李铠(长安龙族妙音女子古乐艺术团团长):我们这个团现在就是专门、专业的继承挖掘研究,演奏长安古乐的一个年轻的艺术团体。
记者:我看台上都是一些很年轻的,她们能做到吗?
李铠:对,她们现在都是学习长安古乐的,现在我们长安古乐就要靠长安古乐存在下来的一些老乐师和老专家,老教授来传承这个长安古乐。
记者:来教授她们?
李铠:是的,刚好他们今天也在场,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长安古乐的老先生,81岁的余铸先生,这位是82岁的李培恩先生,这位是73岁的武文斌先生,这位是焦杰教授,是长安古乐开发领导小组的副主任,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这位是周智丽教授。
记者:现在我们这些艺术家们就承担着传承长安古乐的古老的音乐。
李铠:对,现在我们要向这些老先生,把他们掌握的长安古乐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来,那么我们现在传承就要靠老先生来教,靠我们团的年轻演奏员们把它学习下来。对我们来说,这一代的人希望就寄托在她们身上,以后希望她们把长安古乐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这里面最大的年纪是19岁,最小的只有11岁,是一个管子乐手。
记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被称为千年绝响,盛唐遗风的长安古乐。
记者:长安古乐应该是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了?
向德(西安文物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对,长安古乐号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记者:为什么说长安古乐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呢?
向德:通过研究表明,长安古乐是从唐代的好几种乐曲,比如佛教的音乐,唐代宫廷的大典的音乐,逐渐传承下来的,唐代以后的音乐元素在里面都有所反映,所以说它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记者:研究长安古乐实际上就是研究我们中国古代的音乐历史?
向德:很重要的一方面。
记者:现在长安古乐面临什么问题呢?
向德:最主要的是一个传承的问题,因为它主要是靠口头流传。
记者:怕后继无人?
向德:对,所以你看我们这个龙族妙音都是一些年轻人。
记者:走着吹奏也是一种表现形式?
孔正一:在唐朝叫立部伎,和坐部伎,立部伎就是行乐,它是在宫廷的庭院里来演奏的。
记者:现在我们的乐队是越来越少了?
孔正一:现在的乐队据我们记载,民国初年还有200多家,现在只剩下6家了,而且就在近几年又消失了一两家,比如说东昌古乐社。
记者:每年都在消失?
孔正一:每年都有,甚至每个月都有老人在去世,他们死了以后,就永远的带走了这些遗产。
记者:挖掘保护,抢救长安古乐,看来是真正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有一天,我们永久性的失去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那样才是真正的千古遗憾。
长安古乐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虽然它早已巅峰不再,但是如何传承和保护却是一个我们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因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显然不应该忘记自己身后的每一个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