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二十二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8日 17:44


  ▲ [东线采访实录]

  欢迎各位来到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节目从开播到现在已经是时间过半,行程过半。今天,东线摄制组在结束了对渭南地区的探访后,开始进入陕西省的省会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是一座有着极为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积淀的古城。在这座古城,东线摄制组首先听到的是一阵穿越时空的晨钟暮鼓声。

   [东线晨钟暮鼓采访]

  记者:西安的钟楼和鼓楼相映成辉,同样清晨钟楼上的钟声和傍晚鼓楼上的鼓声也就遥相呼应,因此被称为晨钟暮鼓。不巧的是,一大早我们就赶到西安的钟楼,发现这里的文物保护中心正在对这座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不过,我们相信在傍晚时分,鼓楼上强劲的鼓声依然能够让你聆听到那久远的回声。

  记者:钟楼和鼓楼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也是规模最大的钟鼓楼。我旁边这位崔燕平女士,就是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的负责人。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西安这两座鼓楼的历史。

  崔燕平(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副所长):我们西安鼓楼和钟楼两个楼是互相相望的,是西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13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是我国目前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古老建筑。

  记者:好的。很快我们将随着这鼓乐会看到十几名武士穿过这钟鼓楼广场,开启今天暮鼓的仪式。

  记者:在中国的古代,每逢大型庆典的时候,必先敲钟击鼓,因此晨钟暮鼓也是中国古代庆典的一个仪式,是吗?

  刘杨(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资料管理员):是这样的。因为唐代是一个崇尚道教和佛教的朝代,每当皇帝登基,公主出嫁,整个大型庆典的时候,必要击鼓或者是敲钟,所以晨钟暮鼓钟声和钟楼的联系,鼓声和鼓楼的一脉相承的联系,一直延续到钟鼓的“晨钟暮鼓”的说法至今。在全国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谚语就是: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一直流传至今。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身着明代武士的装扮,他们来到了大鼓的旁边,准备今天的西安暮鼓的仪式。我们看到的这面大鼓,鼓面的直径是2米83,鼓高是1米8,曾经在1996年获得了世界吉尼斯的记录。

  记者:西安的鼓楼上,排列着24面鼓,每一面鼓都代表着一个节气,24面鼓代表了24个节气。我旁边的这个就是冬至,这是大雪。

  记者:这样的仪式实际上也是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对吉祥美好的一种愿望,也是一种象征。

   [鼓文化展演室采访]

  记者: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西安鼓楼中国鼓文化展演室,我们既可以了解到中国鼓文化悠久的历史,还有鼓艺的精湛表演。现在这里陈列的都是鼓器的一些图片。

  王小磊(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讲解员):钟鼓楼历史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钟鼓在古时候就是作为闹钟,晨钟暮鼓由此而来。鼓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早在远古时期的伊耆氏时代已经有鼓类乐器的存在。

  记者:像我们看到的这个就是过去的战鼓,行军打仗用的这样的。

  王小磊:古时常说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就是由此而来。

  记者:那像这样的鼓呢?

  王小磊:毛员鼓属于细腰鼓的一种,中间有一个很细的腰。

  记者:挂在腰上的?

  王小磊:对。压脚鼓是在这些鼓类乐器当中演奏方式非常个性的一种。可以看到,演奏者除了手持两个鼓槌以外,还要用一只脚踏在一个鼓面上。

  记者:那用脚实际上是控制鼓的音量?

  王小磊:对。

  记者:这面鼓叫什么鼓啊?

  王小磊:这面鼓我们称它为双鸟饕餮文铜族鼓,这个就是饕餮文。

  记者:这种鼓应该是历史比较久的吧?

  王小磊:对,它制作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件双鸟饕餮文铜族鼓已经流失日本了,非常可惜。

  记者:这是一个复制品。

  记者:怎么还有石鼓?

  王小磊:正因为它外形像鼓,所以称它为石鼓。唐代初年,人们在陕西宝鸡陈仓石鼓山发现了十个这样的石鼓,每个石鼓上都有一些秦大篆文字,描写了秦代的国君外出游行,打猎的情形,所以我们称这些石鼓为猎碣。

  记者:从旁边的这个图片上看,现存的这个石鼓应该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实通过对鼓的了解,我们发现鼓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也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并且还表达着人们的信仰和审美的意识。现在,大大小小的鼓大约有几十种,关于鼓的演奏更是千姿百态。

  记者:如果说清晨悠长的钟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那么在这暮色中的鼓声体现的正是生命与激情的强音。如果说晨钟暮鼓是西安古老文明的见证,那么它给现代人面前呈现的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 [西线采访实录]

  感谢东线摄制组为我们发回的报道。今后两天他们还将在西安展开寻访。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回西线。在略阳县,有一个在秦岭造山运动时挤压形成的高山溶洞叫五龙洞。据当地人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知道五龙洞到底有多深。现在,西线摄制组的记者已经来到了五龙洞的洞口。走进这座不见天日的溶洞,他们会有什么发现呢?

   [西线五龙洞采访]

  记者:现在我们就将沿着秦陇的古道,一直进入五龙洞的山顶。这条道曾经是沟通陕西跟甘肃的一条古商道,我们现在顺着这条道走上一次,感受一下。这个路程可能有点远,我们大概要走将近三四个小时才能爬到山顶,然后进入这个天然的溶洞。

  记者:我们今天将要去的五龙洞位于秦岭南坡西段的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内,沿途行进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充满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陈迹,明代手工造纸作坊的断壁残垣,曾经沟通陇南之地的游侠古寨。

  记者:这里的环境还比较原始,所以这里的动物很多。这蛇是毒蛇吗?

  王定国(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这个是毒蛇。

  记者:咱们不动它就没事了?

  王定国:不动它不要紧。

  记者:在前两天的节目中,我们就已经介绍过了卜氏杨和红桦,是一个分界线。卜氏杨大概是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而红桦是在2000米以上,我们现在这个位置正好是在海拔2000米左右。今天我们在这里就看到另一种奇特现象,卜氏杨和红桦长在了一起,它的根已经几乎是分不出来了。

  王定国:红桦跟卜氏杨它是不同科不同属的。平时做实验的时候两个都没有这种亲和力,没办法嫁接在一起,但是在自然界中出现了奇迹,两个树已经有了亲和力了。

  记者:我们看一下。这个根是卜氏杨的,这边是红桦,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根部到了这半部分,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这个皮看上去像什么啊?

  王定国:桦树的皮,卜氏杨的根长成了桦树的根了。

  记者:已经长在一起了,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地方。

  王定国:这是卜氏杨的根,看着跟桦树根一样。

  记者:我们从新辟的北线青石小径,一直往上攀爬,直奔山顶的五龙洞。

  记者:经过简单的休整,我们准备马上进这个洞。从这个洞口我们看到它大概高三四十米,很原始的一个洞。现在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去看一下。

  一进这个洞口就可以感觉到里面有很多的凉气,这里的温度比外面要低七八度,八渡河的源头就是这里。

  略阳县五龙洞村村民:这个洞分上下几层,它有几个好洞,几个差洞,然后进去以后,归到总洞里面了。这个总洞相当长,据我们村的老年人讲是从来没有钻通过。

  记者:你现在是在第二层是吗?

  王定国:我现在的位置是第二层。

  记者:上面还有一层是吗?

  王定国:上面还有。

  记者:这是另外一个岔路了?

  村民:是的。

  记者:这个洞通到什么地方?

  村民:不知道。

  记者:是通到外面吗?

  村民:不可能。

  记者:这条路到哪呢?

  王定国:这是靠左边的一条主洞。

  记者:为什么我们这片地方形成这样一个大溶洞?而且我们一路上看到很多这样的洞?

  王定国:这是一个溶洞群,因为它整个山体、山脉都属于石灰岩地层,所以说每一个山体有可能都是空的,所以我们发现的大小溶洞有十几个。

  记者:据说这里面有更为漂亮的钟乳石,现在我们就想再往里面去看一下,不过这个地方非常低矮,所以我们必须得爬过去。

  王定国:这里面还有好看的。但估计下不去了,下面是一个水洞,下不去,它没有立足的地方,估计是个空的。

  记者:我们现在下来看到的这个钟乳石跟我们平时在南方看到的钟乳石不一样,不管它的表层还是它的颜色都不太一样。

  王定国:我们跟南方的有点不一样,南方的灯光一打就发光,我们这里的砂石层多一点,这个钟乳石一个是地表水渗到一定程度以后,这块不渗水了,再一个就是形成了钟乳石以后,这块可能还流水,所以上面粘附着一些砂石。

  记者:经过几个小时的洞内探访,我们初步发现这里是由一个早期的地壳形成的溶洞。不过非常特殊的是,在秦岭这个主梁上,尤其是在高山的位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面积的溶洞呢?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邀请到地质专家为大家更为详细地解释,我们也希望全国的一些研究溶洞的专家,能够给这里一些指导,给我们一些建议。

  有些遗憾,西线摄制组没有完整的穿越这座溶洞,不过保留一点神秘,给每个人一些想象的空间,这也许是我们对探访秦岭的另一种理解。感谢东西线摄制组为我们发回的报道。明天请继续和我们一起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