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二十一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8日 17:39
陕西省渭南地区去年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大洪水,家园被毁,损失惨重。造成这次洪水的根源就是陕西省的第一大河渭河,那么,渭河的来水究竟来自于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将随东线摄制组一起去寻访洪灾一年后的渭南。
▲ [东线采访实录]
记者:陕西省渭南市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陕西省防汛的重点地区之一,这座桥梁就毁于去年的渭河洪水。我们资料片当中可以看到当年被洪水冲毁的情形,今年6月20号刚刚恢复了这座桥梁,在我的对面看到的就是防洪大堤,也是在那一次的洪水当中一下子被冲毁了300多米,导致对面的农田和房屋被淹没在洪水之中。时隔一年,我们来到渭河华县段来了解一下当时受灾以后被毁掉的房屋和校舍,它们的灾后重建情况怎么样,新修的这个大堤面对今年的防汛形势能不能够经受得住考验呢?
记者:我现在所处的河堤是去年在渭南发生的特大洪灾当中,全部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走上这个渭河大堤,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大堤的这一面和那一面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在大堤的这一面,就是渭河的河滩,本来按照防洪的要求应该是这面低,而在大堤的另一侧,应该是属于高处,但是由于渭河水瘀泥的大量增加,现在造成了两边的坡度比形成了一个逆差。
袁和平(华县水务局局长):三门桥水库是1960年建的,经过九年的时间,最后产生大量的瘀积,河床抬高以后,即时加高了35米。又经过了五六年时间,河床又再次抬高,第二次又加高了三米多。
记者:你好。去年的水灾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给我们回顾一下?
王健(华县县委书记):去年这水灾要提起来都不敢想,当时五次洪峰造成了渭河的倒灌。
记者:当时是把华山淹没了多大范围?
王健:当时华县境内170平方公里,可以说一片汪洋,惨不忍睹。
记者:倒塌房屋有多少?
王健:倒塌房屋是1900多间,受灾的人口是13万,造成农作物毁灭性的灾害,就是颗粒无收,绝收的是25万亩。
记者:学校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王健:44所学校全部冲毁,整个的道路,房屋,井泉,方方面面全部冲毁。
记者: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是东新庄村的黄三组。现在正在建设的就是这个村子他们灾后重建的房屋。
您好,你们这个村子全部倒的房屋有多少?
申保平(华县东新庄支部书记):我们有50户,倒的有20户,全部集体搬下山来。
记者:这是整个搬到新的位置,原来那个村子的位置呢?
申保平:原来那个在东面。
记者:现在全部都毁了?
申保平:已经毁了,已经全部搬上来了。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的这房子?
申保平:从5月份。
记者:这马上都要竣工了。
申保平:马上就竣工,剩几家了。
记者:那这家的户主在吗?
申保平:在。
记者:您好,您是这儿的户主啊,我看您的房子已经差不多了。
村民:没办法。
记者:什么时候能够全部完工?
村民:估计在十天之内保证完成任务。
记者:就是因为汛期又快到了,房子还得加紧。
村民:对。
记者:那去年你们家里的受灾的情况…?
村民:我们家一无所有,全部毁灭。
记者:全毁了?
村民:全毁了。
记者:两东西全被冲走了?
村民:全被冲走了。
记者:那这个房子你怎么盖呢?
村民:房子是自己掏一点儿,政府给帮一点儿,亲戚朋友给凑一点儿。
记者:才把这房子完成,我看这房子比你们原来房子要好?
村民:那是肯定的!感谢党和政府。
记者:到这儿再遇到汛期,房子抗灾的能力比以前要强了吗?
村民:现在就是人家说,再来水就不怕了。
记者:我们可以看到,原来这儿都有过去的学校的老校舍,就是在去年那次特大的洪水当中被彻底毁掉了。现在我们看到崭新的楼房也即将要竣工了。你现在想想去年那时候的汛情,确实当时给学校的威胁也非常大。
李汉雄(华县柳枝镇教育专干):当时我们一共搭了六个教室,南关小学搭了六个帐篷,就是50平米的帐篷,用彩条布搭的,帐篷学校。一个帐篷底下八九十个学生,那确实也没办法,就是小凳,没有凳子自己捐,给灾区的学生捐。
记者:再有汛情的话,我们这样的校舍是不是应该好些?
李汉雄:现在这个房子是抗八级地震,我们这工程,下面地基的处理和现场的监督,质监部门随时进行工程监理。看来这个工程,确保这个工程的质量,就是抗八级地震,就是洪水再来把整个楼淹没的话也不怕,也倒不了。
王健(华县县委书记):把堤坝的修复和桥梁的修复,作为灾后重建第一位的重中之重,去年洪水没有退以前,在去年的11月的20号,这一条桥梁加固、堤体加固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到今年的6月20号,咱们整个桥梁堤坝修复到位,当然我们今年也吸取去年的惨痛教训,做好了认真的准备从人力、物力、指挥系统等各个方面加大了力度。我们的决心是誓保大堤堤防不决口。
记者:现在我们也是全力以赴,来准备应对今年如果可能出现的险情。
王健:对,现在可以说,防汛是华县的头等大事,全县总动员,从预案的编排到力量的组织方面,时刻准备全力以赴应对今年洪水的到来。
去年的渭河大水和该是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现在让我们先结束这个稍微沉重的话题,一起全球的大气候有关,也和渭河上游的水土流失有关。在当地群众重建家园的时候,我们相信,去年的这场渭河洪灾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来看一下西线摄制组今天为我们带来的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内容。
▲ [西线采访实录]
|
|
|
被放生的娃娃鱼 |
这里是略阳水生野生动物的抢救中心,几天前,几名小学生在嘉陵江的一条支流上发现了一条受伤的娃娃鱼,那么几经周折他们找到了这里。经过这里工作人员对娃娃鱼的救治,它的伤情已经基本痊愈,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天他们准备把这条娃娃鱼就放回大自然。
记者:这个地方受伤了,现在看基本可以了。
工作人员:基本恢复了。
记者:当时来的时候它被送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工作人员:全部都红肿,现在颜色已经淡了,原来红得很。
记者:全是红的?
工作人员:有的地方出血了。
记者:如果要是不治的话会怎么样?
工作人员:慢慢地发炎,整个皮肤溃烂就死了。
记者:现在这个地方好多了,现在对大鲵为什么是濒危呢
王官义(略阳县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主任):主要是因为吃它的人比较多,经济价值也比较高,现在一斤都在六到八百块,像我们看到的这个小苗子要八九百块一尾。前一段时间我们
成立保护区的时候,经过调查我们县上仅存1000多尾了,但是我们这个地方还是秦岭这段的主要分布区,在我们国家秦岭也是主要分布区。
记者:现在它这个情况到大自然之后怎么样,能生存吗?
王官义:能生存。
记者:没问题了?
王官义:没问题了。
现在我们就跟随工作人员对这条娃娃鱼进行放生。这里叫安平沟,现在咱们给娃娃鱼找的这个环境就是放生的地点。
工作人员:要求海拔在800至1500之间,水源无污染,相对周边植被比较良好,遮光效果好, 阴凉,水温相对要稳定一点。
记者:现在这个环境怎么样?
工作人员:这个环境植被也可以,水源都可以。
记者:这水深浅呢?
工作人员:深浅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要有理想的藏身的洞穴,要找到它理想的洞穴。
记者:就是那种石头洞底下?
工作人员:石头,大一点的石头。
当我们走到嘉陵江畔的略阳县的一个小村庄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饮食方式,据说这是由羌族千百年来留存下来的一种饮食习惯。现在羌族人口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不过这种古老的饮食习惯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你好阿姨。
村民:你好。
记者:您现在做的这种名字叫什么?
村民:这叫罐罐茶。
记者:罐罐茶,那每天的时候都在做吗?
村民:每天,这是我们的习惯,每天早上起来就烧罐罐茶。
记者:我看看您这罐罐茶,这两个罐不一样是吗?
村民:这个是调料。
记者:都有什么调料我们看一看。
村民:这个是藿香。这个是茴香。
记者:把这些调料都放到里面?
村民:都煮到一起。还有这大香,自己种的大香。
记者:大香?
村民:大香,这是结的这个果子你看,就是八角。
记者:这个也放里面吗?
村民:也放里面。弄了以后还有炒的茶叶。这个茶喝了可以养胃健身,一般的农村人不得胃病。这个常喝很好。
李智恩(略阳县旅游局局长):它还解渴,像略阳这个地方是以山区为主,他(农民)每天干活是早晨出去晚上才回来,他把这个喝了,一是可以填饱肚子,第二个一天不喝水这个都能解决问题。
记者:我先尝一下这个味道,有点儿热,挺香的。我觉得它好像能够当饭吃。
李智恩:主要就是早餐。
罐罐茶可称是一道源远流长的乡土茶点,通常的制作过程是将细巧的古复瓦罐偎在火堂边烧热,加入熟油、茶梗和椒盐,快火炒制金黄色,再加适量的温水和茴香叶、轻藿香、姜块、葱段之类的佐料,煎熬三滚后用面粉炒香,缓缓地搅进罐内,再滤入到另一个瓦罐内。饮用之前再将预先炒制的肉丁、鸡蛋、核桃仁、洋芋丁之类的佐料。
李智恩:调入这些调料的比重不一样,就是从头到尾它都有调料。
记者:所以我们喝的时候会体验到不同的感觉。
李智恩:不停地喝,有嚼头。
从这个罐罐茶的食疗功能以及烹制特点出发,一些民俗研究者认为,这种饮食习惯应当与古老的羌族饮食习惯有关。
李智恩:略阳的大部分居民在解放以前都是以羌族人为主的,后来就慢慢的通过经济的原因,羌族人口逐渐不存在,但是我们羌族的这一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居住文化在略阳都流传下来了。在饮食文化上最具特点的就是咱们这个罐罐茶,羌人没有进入内地的时候是以奶茶为主的,但是到了我们略阳这块地方,当时唐以前是以打猎为主,狩猎为生,所以说就没有饲养奶牛奶羊的这个习惯,就把这个奶茶就演变成现在的罐罐茶。
感谢西线摄制组为我们发回的报道。秦岭探访东西线摄制组从7月6号出发至今,已经是行程过半。我们希望这个大型的特别节目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随着情节的推动,渐入佳境,好戏更在后面。所以,明天请别忘了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