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每期节目 > 正文

《秦岭探访》第十八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7日 09:34


  ▲【东线采访实录】

  采访——华山生态

  昨天东线摄制组沿着“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上了这座以险峻著称的历史名山,但是要想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华山,仅仅完成了一次高度的攀登是远远不够的,今天一大早,东线摄制组就在晨曦中开始了又一天的探访行程。

  记者:登临华山的第二天清晨,我们从四点三十分就守候在华山东峰的山顶,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漫长等待,终于迎来了华山的第一抹晨曦,眼前陡然呈现的是华山重峦叠嶂的山峰峭壁,于是我们对华山生态的探访就从华山雄奇险峻的独特地貌开始。

  记者:从地貌景观来看的话,怎么评价华山?

  滕志宏(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往北看,咱们包括华山在内的秦岭山脉,它沿着山前的拔地而起,比渭河谷地高出将近1900多米,在华山山前,有我们国家第二大河——黄河和它的支流渭河。

  记者:西边有什么特点?

  滕志宏: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华山,风景区里面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一条路,其高五千仞”。从这儿登华山的话是最险的(一条路),往南看的话,就显示了华山的第三个特点,整体看,华山主峰是一块石头,是个完整的一块石头。

  记者:在巨大的仙掌石前,我们对华山的地质地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滕志宏:华山地貌从总体来讲是一个花岗岩风景地貌,现在根据同位素的年龄推测,花岗岩形成距今已有1亿到1.35亿年了。

  记者:那这么说华山在其他山系当中,它还是比较年轻的?

  滕志宏:比较年轻,这儿的岩石比较年轻,这个山体形成更年轻,这个花岗岩形成1亿到1.35亿年,作为华山和秦岭,成为山体,或者隆起成为这样一个山峰的话就更晚一些,大致就是2400万年,或者在160万年左右。

  记者:它这个运动越大,这个山势就越陡峭?

  滕志宏:是的,现在还正在活动,以每年5—6毫米左右,不断地上升。

  记者:可以说华山的山体就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植被能够在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上生长存活,有一种植物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记者:这就是我们一路要找的红脐麟?

  李继瓒(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这就是红脐麟,这是红的,那是黄的,颜色不一样。

  记者:它实际上是不是就属于那个苔藓?

  李继瓒:它比那个要早,它是真菌跟一种藓类植物,跟藻类结合的,是一个复合体,地衣。

  记者:它在我们这个生态系统里面起什么作用?

  李继瓒:它属于先锋植物。在新的没有植物的地方,领域总是被占领,它先占领,所以叫先锋植物。你看这种植物几种地衣,枝状体和衣状体,它们分泌地衣酸把这个岩石腐烂了,这个粗糙面可以保存水分,(使植物)能生活,苔藓、蕨类、草本都有,这就叫原生演替。

  记者:华山能有这么茂密的植被,与这个苔藓是密不可分的?

  李继瓒:功不可没的功劳。

  记者:它是基础?

  李继瓒:是。

  记者:在这种先锋植物的作用下,华山现有的各种植物才得以扎根存活在这些植物当中,一种名叫新麦草的华山特有的物品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李继瓒:咱们眼前这都是新麦草。

  记者:这就是新麦草啊?新麦草它有什么特点?

  李继瓒:这个植物是小麦的近缘种,这种食物一共有十种,咱们国家有三种,新疆有一个,再一个是普通地方,而华山(这一个)就是分布华山,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它跟小麦是近缘种,所以它特别耐瘠薄,你看长在是石头上,抗旱,又抗病虫害,所以是小麦品种的最宝贵的遗传资源库,宝贵的遗传种子资源库。

  杨兴中(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华山新麦草在华山上分布比较独特,首先表现就是大部分几乎(生长)在这个雪岩边或者沿着河,比较陡峭的地方。

  记者:而且它是一块一块?

  杨兴中:它分布成板块状,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是一块,在不同的地方又是一小块,这样的话,块状和块状之间成一个间断性分布,间断性分布割据,那么这样的话,在生态学上来讲就是形成一个岛屿化分布,那么每个板块与每个板块隔离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交流越弱,那么正好就导致了它们内部的基因变异,又发生很大的变化,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华山新麦草无论在保护方面,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除了新麦草之外,华山还生长着许多特有的植物,在盆地植物群中,华山松和油松更成为华山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兴中:看那个,看见那个高树,那个是华山第一高树。

  记者:在石壁前面的那个?

  杨兴中:那个南天门下面,南峰底下。

  记者:这棵树有多高?

  杨兴中:有36米。华山最高的树,第一高树,也叫擎天树。

  记者:当我们站在这棵36米的华山第一高树下,仰望它的时候,才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

  在这儿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一枝独秀,就是这棵被称为麦吊云杉的,它的高度是36米,如果从华山的脚下从远处看华山,惟一能看到的就是这棵树。

  记者:在随后的探访过程中,我们对华山的松树有了更多的认识,也真正理解了为何华山又有宋越之称。

  记者:您为什么在这儿可以看廪膳?

  李继瓒:华山人称它西岳,最确切的应该叫松岳,你在这里就可以看,尤其这个地方,都是古松,华岳实际上一个松岳之最。

  记者:茂密的原始森林也使华山成为两百多种鸟兽栖息繁衍的家园。

  记者:有松鼠吗?

  杨兴中:在1994年我来的时候,那些小动物跑地远远,很难找的,但是这次来看到这些动物离得很近。

  记者:我看离我近在咫尺,最近的时候都不到两米的距离?

  杨兴中:而且还不怕人,说明了一个问题,动物和人可以互相共处的。

  记者:也说明了在我们华山的生态系统里面这样的和谐逐渐地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杨兴中:对,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刚才看到这个浓雾要渐渐散去,可是转眼之间,这个浓雾又弥漫在山谷之间,就连刚才我们看到的南峰现在又已经在浓雾当中若隐若现,在我们一天的探访中,华山时而晴,时而雨,时而生风,时而起雾,让我们领略到了这里气候的变化多端,也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华山整个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

  华山的地质和生态是这座名山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是作为一座历史名山,它所拥有的内涵还远不止这些。明天东线摄制组将会为我们继续探访华山。好,接下来请收看西线摄制组为我们发回的报道。

  ▲【西线采访实录】

  采访——褒斜栈道

  记者:褒斜栈道是连接秦蜀的又一条重要的栈道,它的起点就是我身后的褒谷口,终点是斜峪关,全长500多公里,在褒斜栈道上还有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那就是石门隧道,它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工开凿通车马的隧道,不过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里修建了石门水库,现在石门隧道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现在有请汤工程师给我们讲一下当年这个隧道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

  汤建斌(石门水库管理局枢纽站工程师): 就是那个水面上露出来的石头,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通车隧道的原址,由于1969年石门水库工程开始建设,到1970年这个截流蓄水以后,把这个隧道给淹到水里了,很遗憾现在大家看不到它的真实面貌。

  记者:石门隧道工程非常的伟大,在它的内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现在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已经被存放在汉中市的博物馆,我的同事代钦夫已经现在赶往了那里。

  采访——汉中博物馆

  记者:我现在就来到了汉中市博物馆,在汉中市博物馆专门有一个褒斜古栈道的模型,从这个模型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褒斜栈道一个大致的模样,现在我们这个位置以下都已经淹没在水下,这个位置就是由古人开凿的这个石门隧道,从石门隧道当中切割下来的13块珍贵的摩崖石刻现在就放在这个大厅里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苟雅静(汉中市博物馆讲解员):这13方石块都是非常珍贵的,它是由小篆向隶书过渡,再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这样一个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曹操手书的“衮雪”二字也在其中,我们眼前的这一方石刻它就是由小篆向隶书过渡时期的真迹。

  冯岁平(汉中市博物馆馆长):这一方石刻的它的全称是畜君(注:因chu字为耳加畜,必须用陈桥五笔才能打出来,故用同音字“畜”暂且代替)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为大开通,它的书法风格属于古隶,这种古隶是有小篆向隶书过渡的字体,这种字体最大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笔为方直笔,比方说第一行的汉中,中字,这个中字它是由小篆向隶书过渡,这种字体由篆书和隶书写在一块,马上可以对比出来。

  苟雅静:这方石刻就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时的真迹,它的名字叫石门铭,全文有600个字,作者王远在这篇文章中记述了褒斜道的通塞,复开和改道的历史,当时康有为先生称这方石刻为不识人间烟火的神品,对它的评价已经很高了。

  它在书法界一般都称为魏书,魏书实际上是楷书演变的一个前身。

  在我们这13方石刻之中,还有一方特别的石刻,就是衮雪摩崖石刻,据说它是曹操亲手书写的。

  记者:这个是吧?

  苟雅静:就是这方石刻。这就是“衮雪”二字,这方石刻在汉中是非常有名的。

  记者:上面还写着是?

  苟雅静:还有“魏、王”二字。我们可以看到“魏、王”这两个字和“衮雪”这两个字非常不搭调,它应该是后人刻上的。

  采访——石门十三品

  记者:石门十三品不仅为研究我国古代汉字的演变提供了依据,而且它的艺术魅力也折服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文人墨客,汉中人还能从中得到灵感。

  我们在博物馆拍摄的时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在汉中地区有一个人,从石门十三品得到启发,然后搞了一个(古篆)十三品,就是收集了古代的十三种计算工具。他是一位银行经济师。

  记者:你收集这十三种都是什么样的算具呢?

  程文茂(工商银行汉中分行经济师): 这13种计算工具原来都没有成形的,原来都是国内的一些计算专家,他们都做了一些猜想,这些猜想都停留在纸上,我是把这个纸上的东西全部变成现实了。

  记者:这都是您自己做的吗?

  程文茂:这都是自己做的。

  记者:这就是您的古算十三品啊?

  程文茂:是的。

  记者:古算十三品分别为珠算,太一算,把头算,五行算,两仪算,三才算,成数算,九宫算,运筹算,八卦算,龟算,了之算,积算。

  接下来的采访中,程先生为我们展示了古算十三品和一些它们的操作方法。

  程文茂:这个是代表,它不仅仅代表五,你看这里面这个黄珠子,这是一,你看还要看这个,青颜色的珠子看这个,这是代表一,看,二,看这个,三,四,那么就是到五的时候,它就是青珠子出现了,六,七,八,九,这里面在这十三品当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个古珠算,应该是这样的,你看它不用的时候,它(青珠子)就是代表五的,这叫置数区,这中间的叫置数区,你放在这边都没有数,那么就是像这样,这就是一,二,这放两个这就是二,那么这个放三个,代表三,这样的话,就是四,好,五它就是要放到置数区。

  记者:这个发生于哪个年代?

  程文茂:书上记载的这个时代是北周,公元557年到581年。

  记者:那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珠算是由古代的珠算演变过来的吗?

  程文茂:是从现代,我们现在手里拿的这个算盘,就是从古代的算盘当中演变过来的。但是在这个十三种计算工具当中,惟有留下了珠算,留传至今。

  石门十三品作为咱们全国的书法一绝,就是这十三种计算工具同样也是在全国当中计算工具当中的一绝,所以就是借用了这个十三品的名字,受石门十三品的启发,就用了一个古算十三品。一个是书法,一个是计算,那么利用这个古算十三品,和石门十三品也可以联袂展出,对这个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从这些计算工具当中,了解我们古人,我们的祖先们,曾经为咱们这个人类的文明,他们走过的历程和足迹。

  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科学表现形式,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早以达到了它难以超越的高峰,而以古算十三品为代表的数学,至今我们仍然在不断攀登。石门十三品和古算十三品,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智慧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物质和技术文明已经越来越强势的当今社会,它们更加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魅力。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