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二十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7日 13:24
欢迎各位来到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从出发到现在,我们秦岭探访东西线摄制组已经走进秦岭的深处,秦岭也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变得丰富和立体。今天,东线摄制组在结束了对华山的三天探访后,开始前往下一个拍摄地点华县。
说起华县,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起皮影,听说的人甚至看过的人可能都不少,实际上,华县是皮影戏的重要代表地区之一。现在,就让我们随东线摄制组一起走进这个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皮影之乡。
▲探访皮影故里
——《秦岭探访》东线实录
离开华阴市,我们的东线摄制组来到了华县。皮影戏在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皮影戏之乡,因此我们到达华县的第一个拍摄内容就是皮影戏。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跟随我们的镜头,来感受素有活化石和国宝之称的华县皮影戏。
记者:皮影也叫灯影,就是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幕布演戏,因而得名皮影戏,它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我们采访时正好遇到了一家叫振华的戏班子在演出。
记者:这个班子你们成立有多少年了?
皮影艺人甲:20来年。
记者:那你们合作有多少年?
皮影艺人甲:就是20多年。从成立起一直到现在。
记者:您今年多大岁数?
皮影艺人乙:我64了。
记者:那从事皮影艺术多少年了?
皮影艺人乙:40来年了。
记者:一直在跟皮影打答交道?
皮影艺人乙:有戏就演,反正是种了庄稼,就演戏,没有戏回去种庄稼。
记者:那现在这个皮影班子也越来越少了?
皮影艺人乙:越来越少了。
记者:可能熟悉皮影戏,了解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皮影艺人乙:青年人一般都不来,不喜欢了。老艺人年龄一大,年年有过世的,年轻人没有学这个的。那么这些老师傅为这都担忧,很担忧。
华县县委宣传部长魏四新:最近这些年皮影的演出日渐就有些衰落,皮影艺人目前也比较少,像这样的演出方式,目前只有在我们县上有三四个,所以说这种艺术现在可以说是青黄不接,像我们华县作为皮影艺术之乡,应该说是应该努力把这个民间艺术剧种保留下来。
[皮影制作]
记者:在薛宏权皮影艺术工作室,我们看到了皮影工艺的制作过程,这位就是薛宏权先生,他曾经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盛誉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你好。
记者: 那现在我们就能完整的看到你们皮影工艺的制作过程?
薛宏权:对,现在就可以完全看到这个皮影从过稿,到雕刻,到染色,到装订这一套都可以完成。
记者:现在就是在进行这个?
薛宏权:他现在做的这个工艺就是说把刮制好的牛皮放在画谱上,边进行过稿。
记者:把这个画拓下来?
薛宏权:对,把这个图案画在牛皮上边,然后第二套工序要雕刻的东西,再用刀来刻。
记者:再把它镂空?
薛宏权:对,这边就是正在雕刻。
记者:那接下来的工艺呢?
薛宏权:刻完以后就染色。你看这个就是关云长潜力走单骑,皇嫂坐了一个车,你看这车里面一个窗户,窗户这里面有一个头。
记者:其实皇嫂正是坐在这里边?
薛宏权:这等于就是说如果把这个头插上去,也就等于说皇嫂坐在这个车里边,给人的感觉就是她一个人坐在车里边。
记者:那前边再加一个?
薛宏权:前边再加关云长,这是兵将兵卒打了个旗,它这一套下来要两米多长。
记者:那么这个要制作需要多长时间?
薛宏权:这个制作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记者:皮影工艺现在的市场怎么样呢?
薛宏权:现在皮影戏是不太景气,但是皮影艺术这个市场还比较活跃,还可以。
记者:为什么这个皮影工艺反倒显得活跃呢?
薛宏权:因为现在常言说越是民间东西越是世界的东西,所以民间工艺现在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
记者:现在像从事皮影的人还在不断地增加?
薛宏权:对,像我这个工作室现在初步已经有20多个人,然后可能还会继续再发展。
记者:那你们的产品主要销到什么地方?
薛宏权:现在产品主要是全国各地旅游城市,都是通过旅游城市的窗口来销到国外。
记者:现在在你们周围,对这个皮影雕刻产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薛宏权皮影艺术工作室学员:是的,特别是年轻人,十八到二十三四左右的年轻人。
记者:你是怎么想起来学这个的?
工作室学员:我看了皮影这种工艺品市场的前景很大。
记者:所以你一直在跟薛老师在学习?
工作室学员:对。
记者:我想问一下,那现在年轻人开始学习皮影雕刻的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什么?
薛宏权:因为现在国家对民间艺术,对文化产业这一方面抓的也比较紧,提倡搞这个文化产业,所以他们都看好这个前景。
在这个静静的皮影工作室,恰恰让我们看到的是皮影它顽强的生命力。而从刚刚那个热热闹闹的皮影戏的表演里面,我们感觉到了它已经从艺术舞台上慢慢的衰落,皮影工艺和皮影戏这两个一脉相承的中国民间艺术正在经历着两种不同的命运。
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之一,在陕西境内不少县区乡,皮影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华县皮影仅仅是陕西东路皮影的重要代表。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皮影一直被看作是秦岭地区最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今天《秦岭探访》西线摄制组来到了下一个拍摄地点略阳。在略阳,他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当地最有特色的一种中草药资源——杜仲。
▲寻访杜仲之乡
——《秦岭探访》西线实录
杜仲是我国的特有的一种植物,也是非常名贵的中药材。秦岭南坡的略阳地区便是它的原生地,也是最适宜杜仲生长的地方。不过在现今的略阳地区,野生杜仲几乎找不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杜仲树]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找到了本地山里的一位名医——李新明。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这一带已经采了40多年的药,对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他听说我们《秦岭探访》摄制组要拍摄杜仲树,便自告奋勇地带我们去找当地为数不多的杜仲树。
记者:您现在还亲自上山采药吗?
略阳县寒风村老中医 李新明:还经常去采。
记者:这些药里面有没采的野生杜仲药呢?
李新明:野生杜仲目前不好采,采不到了。这棵树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它就在这里,它保护也比较好,你看这上边都缠着铁丝,为了防止别人剥,俺十几岁给人看病的时候,就发现它已经碗口多粗了。
略阳县林业局局长杨玉新告诉我们,野生杜仲之所以生存下来很难,是因为80年代初杜仲皮的市场价格一度偏高,驱使当地一些村民大量砍伐杜仲,然后剥皮卖钱,所以造成杜仲资源的大面积破坏。现在山上的杜仲树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找到野生的杜仲树了。
为了保护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野生杜仲资源,杜仲原产地略阳县,开始大力发展人工栽植杜仲技术。
杨玉新:近几年,我们一是结合到国家的长治长保工程,特别近两年退耕还林工程,把杜仲作为咱们的主要树种,大面积的栽植,通过杜仲树栽植,一方面就是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树木栽植可以给农民增加一些收入。
记者:现在的这片杜仲林都是我身边这位农民朱俊学的,他被当地命名为杜仲专业户,全县像他这样的专业户,还有1286户,也就是说现在全县98%的农民都在种植这种杜仲。
记者:您现在种植杜仲的兴趣怎么样?
朱俊学:兴趣挺高的,再一方面这个树栽起来肯活。
记者:您现在就是家里见效益了没有?
朱俊学:家里见效益几年了。
记者:像你种这片林子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朱俊学:我们1984年的时候都种这个树,已经三年了,通过这次杜仲研究所给我们改造,这个树利用价值高,所以在我来说的话,我的积极性也挺高的。
记者:现在销路行吗?
朱俊学:销路还可以,现在都供不应求了。
记者:我看您家这片地是在山坡上种的,一般这杜仲都在什么地方种?
朱俊学:一般的都在荒地,不能耕种的地里。
记者:就像这种坡耕地是吧?
朱俊学:坡耕地,一方面保持水土流失,对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再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杜仲再生技术]
记者:剥杜仲的皮的方法叫什么?
略阳县杜仲开发中心主任 衡智洲:叫杜仲传播再生技术。
记者:传播再生技术,怎么讲呢?
衡智洲:就是我们原来剥皮,开始一条一条剥,后来推进环保螺旋形的剥,现在就是这一块一年剥上一米左右,第二年还可以再剥一米,第三年再剥一米,到第五年返回头来又可以再剥,这样就使群众每年都有收益。
记者:那这样剥对这个树的生长有影响吗?
衡智洲:这样剥没有影响,因为咱们没有破坏它输送营养的这一部分,所以一剥以后,咱们用塑料薄膜赶快把它包起来,这样就是保证它水分不流失。
记者:给它折断以后,它折不断,中间好像有这种像纤维一样的东西?
衡智洲:这就是杜仲树的特点,杜仲树的特点就是不管是皮子,还是叶子。
记者:看一下,中间也有叶子?
衡智洲:叶子,还有那个籽。
记者:这是它的籽?
衡智洲:籽壳,籽壳里面的含胶量也很高。
记者:这是什么呢?我们杜仲除了药用以外还有其他的用途吗?
衡智洲: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的杜仲胶,这个杜仲胶是一种高分子新材料,它这个有橡塑二重性,就是在不同的硫化过程,可以形成三种材料,就是像热塑,热弹和弹性材料。
记者:那农民种这树的话,它是多少年可以见效益?
衡智洲:八年就开始见效益。第一次剥皮的时候就是八年,然后从八年开始每年都可以剥,而且连续不断的可以剥,这棵树成活一般就是长寿数,就是什么时间不死,它什么时间都可以利用。
记者:可能就是永久的利用?
衡智洲:对,永久的利用。
记者:现在我们对它的这种剥皮的技术,已经是到了什么程度?
衡智洲: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我们现在正大面积的推广。
略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胡平安 :2003年,我们都种这一块,全县农民增加纯收入是2700万,人均153元。
记者:杜仲是第四季冰川时大自然赐给秦岭南坡的植物的活化石,这里的人们在意识到野生杜仲资源减少的同时,已经在积极的开展人工栽植。现在已经开展了很多以杜仲为原料的医药、食品以及化工原料等产品,这里因此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杜仲之乡。
发展特色产业现在已几乎成了一句人所共知的口号,但是,要真正把这句口号变成现实,需要做的显然决不仅仅是选择了一种有特色的产品。实际上,所谓的特色产业更应该包括相对独特的种植模式、销售模式和产业运作模式。好,感谢东西线摄制组为我们发回的报道。明天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