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正文

《秦岭探访》第十七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3日 12:39)

  欢迎来到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昨天东线记者为我们打开历史的扉页,展示了饱经沧桑的潼关古城遗迹,今天东线记者将带领我们领略西岳华山,华山以其奇险居五岳之首,在东线摄制组的镜头中,这座集雄奇险峻的景观与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名山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和感慨呢?

  ▲华山探险

  ——《秦岭探访》东线实录


   [西岳庙]

  华山是一座华夏的胜山,高耸的山峦不仅是中华大好河山的代表,而且也是远古时代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记者:我们所在的西岳庙和华山之间有什么关系?

  西岳庙文物管理处宣教部主任 穆骊红:西岳华山它是以险著称,皇帝祭祀和封禅时,.不可能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祭祀和封禅,那怎么办呢?他只有望祭,就是远远的我望着你,我来祭祀。

  记者:现在我们站在西岳庙的万寿阁上,怎么来看这座神奇的山脉?

  穆骊红:咱们现在站在万寿阁朝南看,华山东、南、西三峰对峙,直插云霄,远看特别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记者:你说西岳庙是因占地大,而成为五岳之最?

  穆骊红:它的占地面积是186亩,而且它的创建历史也是五个岳庙中最早的。它创建于西汉武帝时期,至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五个岳庙中占地面积最大,创建历史最早的庙宇。

   [华山西峰]


  玉泉院是攀登华山的一条必经之路,今天我们就将在这里开始华山之旅。途中我们经过一处名叫千尺桩的险道,它是通往华山的惟一通道,也是最险之一。千尺桩直上直下,有些地方的坡度可以达到80度,甚至90度,这使我们第一次领略到了华山的陡峭峻险。

  记者:我们攀过百尺峡,再往上我们就能到达了老君犁沟。上边还有多远的路啊?

  游人:还有很远。

  记者:上边的路陡不陡啊?

  游人:陡。很险。

  我现在两脚各踩一条路。右边的这条路,是人们后来为了便于攀登华山,修得一条石阶路;在我左边的这条路,是古时候人们攀登华山的古道,全是在石壁上凿出来的小坑,可见过去攀登华山有多么艰险。

  记者: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远处的山脊上还有游人在攀登啊?

  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市场营销中心经理 王军海:对,那个就是华山比较著名的景点,叫苍龙岭,也是通向五岳峰金锁关东峰,中峰,南峰的一条通道。

  记者:也是必经之路?

  王军海:不是必经之路,原来是必经之路,后来我们在东侧修了一条辅道,这个景点除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千尺桩、百尺峡、老君犁沟以外,还能体现华山险的景点。

  记者:当年华山东峰一块巨大的石壁扑面而来,而这块状似手掌的巨石原来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记者:这块峭壁是一个完整的岩石是吗?

  华山风区党委副书记 常生学:是的,这个整个岩石像一个巨形的手掌一样,人称华岳仙掌,属于关中八景第一景。

  现在我们攀登的是华山西峰,在我脚下能看到的是八百米深沟,沟边的这条路称为青龙背。西峰一路行来,我们看到巨大的岩石呈莲花状,像是莲花的花瓣一样,所以西峰也被称为莲花山。西峰以秀著称,被称为秀冠东南。西峰的峰顶叫莲花峰,海拔高度是2086.6米。峰顶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被称为摘星石,据说站在这快石头上,伸手可及天上的星星,因此而得名。


   [大朝元洞]

  在华山最高峰——南峰长空栈道入口的大石壁上是大朝元洞。

  记者:这个元洞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

  华山道教协会办公室副主任 俞圆慧:是公元1276至1312年,由贺志真带领他的弟子在这个地方凿的。

  记者:贺志真是道家?

  俞圆慧:道家作为华山派的一代宗师,他在这个地方因为道家追求一个持,俭,让的优良传统,而且又追求天人合一与环保相融。所以凿这个洞的时候,他从上朝下凿,每一块石块都是用于建筑,而不是对周围的环境景观进行破坏。

  记者:大朝元洞所在的长空栈道则像一道长虹环绕峭壁,吸引众多的勇敢者一试身手。

  记者:走的这个栈道?

  游客:对。

  记者:怎么样,害怕吗?

  游客:怕倒不怕,下去以后就不害怕了。

  记者:以前走过这样的险道吗?

  游客:没有,从来没有。

  记者:你感觉这一段最难走的是哪块呢?

  游客: 最难走的就是过那木板那块。

  记者:有点害怕。

  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一阵阵婉转悠扬的笛声随风而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挑夫在忙里偷闲。这悦耳的笛声,让我们体会到了山里人的那一份豁达和悠闲自得。伴随着这悠悠逝去的笛声,我们终于到达了华山极顶。此时此刻,用“走上云端”、“一览众山小”来形容我们的感受是再恰当不过了。

  感谢东线摄制组发回的报道。今后两天,东线摄制组还将为我们继续展现华山这幅壮美的画卷。和华山这个令人充满遐思的名字一样,西线摄制组寻访的汉中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同样令人触发怀想。背倚秦岭,面对巴山,一条汉水贯穿其间, 穿行岁月悠远的“汉地”遗迹间,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的拜将台是不能不去探访的地方,相传这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时所筑。下面我们就随同西线记者去领略一下那大风起兮云飞扬般的汉时雄风吧。

  ▲映日荷花红,拜将台前行

  ——《秦岭探访》西线实录


   [拜将台]

  “说韩信,他有雄心,胯下辱,心不惊, 为了汉室千秋业,我萧何月下追贵人……”

  这首流传在陕西当地的民间戏文,为我们诉说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年美谈。今天我们《秦岭探访》西线摄制组,来到了当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所在——古拜将台。

  正是这座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的拜将台,把雄才大略的韩信推向了2200年前的政治军事舞台,此后他逐鹿中原,叱咤风云,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西汉王朝,所以这里也被称为西汉王朝的奠基台。

  拜将台古时在汉中城正南的郊外,而今历经千年,我们已看不到它曾有的庄严及神圣了,现在的它已被市场以及居民区所包围。

  汉中市拜将台管理处主任王海夫告诉我们:公元前206年,汉高族刘邦采纳了萧何的举荐,派兵三千此地设坛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统帅三千,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一举平定天下,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成就帝业。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看到的拜将台没有古时候的巨大,据说当时韩信拜将的时候,这里可容纳十万将士,此后历代的汉中官民,都要来这里祭奠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拜将台还有一块非常特殊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碑,我们寻遍碑身上下,却不见任何文字的记载?我们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好奇。

  汉中市拜将台管理处讲解员王雅,为我们解开了谜团。她解释到:在刘邦晚年即将去世的时候,因冤杀韩信感到非常内疚,于是传旨萧何,选择一块上供的宝石为韩信立碑。但是此时的整个皇权基本上落入了皇后吕雉的手里,因此碍于吕雉的势力,萧何未敢在这块碑上留下任何文字。据说每逢月亮最亮的时候,这块碑的表层都会发光,所以更增加了这块碑的神秘色彩,其实究其原因,主要是这块石头乃硅盐石而已。

  西线摄制组在寻访古迹感受朴拙浓厚的“汉风汉韵”的时候,今天汉中人思富图强的进取精神也同样吸引了他们的镜头,汉中人继承了水生蔬菜生产的悠久历史和良好技术方法,大力发展莲藕产业,其中汉中市汉台区的莲藕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0亩,莲藕已经成为汉台区的支柱产业。目前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下面就让我们随同西线记者去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观。


   [汉中荷花节]

  车窗外细雨濛濛,我们摄制组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汉中市汉台区。今天这里将举办第二届荷花节。进入汉台区,我们看到的第一道亮丽的景观,就是正在盛开的荷花。

  据说过去这里是农民的水稻田,现在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都种起了莲藕。而荷花节的举办在促进莲藕产业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蔬菜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大发展。

  汉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永莲亲切地告诉我们:近年来汉台区根据本地处于亚热带过渡阶段,气候比较温和,非常适宜莲藕生长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她还说,区上计划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发展三到五万亩莲藕种植。

  汉中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成文:今年中央发了一号文件,主要是关于农民增收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汉中市市委市政府对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非常重视。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情况下,我们围绕农民增收市委市政府想了很多办法,研究了好多思路,其中最重要的思路就是我们把结构调整具体化,有形化,有操作性,我们根据汉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实际以及汉中农民的特点,我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重点发展生猪、中药、茶叶、蔬菜四大产业。

  目前汉中市汉台区莲藕种植面积已达一万亩,莲藕产业已经成为汉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

  雄奇华山,古拜将台,还有绽放正红的映日荷花,多姿多彩的秦岭当你越走近它一步,就越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功妙笔,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厚重历史。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