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十六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3日 11:22)
今天我们东西两线的摄制组在完成了对预定地点的拍摄后,分别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继续展开探访。昨天东线记者拍摄到了一条春秋时期遗留的古道后,就告别商洛市开始探访古镇潼关。位于陕西省东部的潼关,南依秦岭,北临黄河,地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一向有“三秦门户”之称。由于潼关把守着西安,也就是古时候长安的东大门,潼关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著名战争,而每一次战争往往决定了朝代的命运。但是近百年来,由于历经三次劫难,见证了潼关历史沧桑的古城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如此重要的关隘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眼前消失了呢?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东线采访实录]
[潼关古城]
记者:打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名字——潼关。潼关以其险要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古代长安的一道重要的军事屏障,被称为东大门。在潼关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几乎每一次重要的战役都改写了历史,改变着历朝历代的政治命运。我们从沙盘中可以看到,潼关北靠黄河,南依秦岭。这绵延起伏的秦岭,就构成了潼关的第一道天险。
记者:在潼关的南面就是秦岭?
李文佑(陕西省潼关县文物旅游局局长):那个方向就是南边。秦岭在这块是东西走向,把潼关和西安都隔在了秦岭的北麓。所以说,敌人要想进攻长安,他在秦岭南边是够不着长安的。
记者:所以这个时候,秦岭就成了它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李文佑:是。
记者:那现在我们看不到秦岭了?
李文佑:因为今天有雾。昨天刚下雨,今天有雾,能见度太差了。晴天的时候非常非常清楚。大约离咱们站在这儿,秦岭离这儿大约就是不到20华里。
记者:如果说山势险峻的秦岭成为潼关的第一道天险,那么,从沙盘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在古城潼关的北面,就是奔涌急流的黄河。这个母亲河在潼关城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成为据守潼关的第二道天险。
记者:这就是过去的古城墙是吧?现在我站的就是潼关古城的北城墙。在过去呢,在我所在的脚下就是黄河。从我们所在的城墙一直到过去的黄河,仅仅是几步之遥。
李文佑:对。咱们现在站在北城墙上,北城墙下边紧紧的就是黄河。但是你看现在下边没水了。这是因为这些年,黄河断流,河面越来越窄,所以这儿现在看不到水了。
记者:南依秦岭、北靠黄河的潼关,它的第三道天险就是这深深的沟壑,被称为禁沟。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就是这条禁沟的半山腰上。现在这个310国道已经在禁沟的腰部横穿而过。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深深的沟壑,就是当时著名的禁沟,也是潼关的一道天险。在对面我们看到,禁沟的上面有那样的小土包,大概每隔三华里就有这样一个土包。这些土包都是干什么用的呢?我们现在就要走到对面去看个究竟。
记者:李局长,这个土堆是干什么的?
李文佑:烽火台。
记者:烽火台啊?在这儿也有烽火台啊?为什么在这儿会设一个烽火台?
李文佑:这个烽火台是我们禁沟十二连城里面的一个设施。
记者:什么叫十二连城呢?
李文佑:十二连城是为了防御敌人避开秦岭、避开黄河的天险,偷偷地翻越禁沟,进攻长安。
记者:就是眼前咱们看到下面的这条大沟?
李文佑:这个大沟。
记者:就怕敌人从对面偷偷地翻越禁沟?
李文佑:对。所以在禁沟的西岸,每隔3华里设一个小城,一共30多华里,一共是12座小城。
记者:这些小城里都是守城的将士?
李文佑:每一个小城大约住百余名军士,每一个小城里头都有一座烽火台。
记者:秦岭,黄河,还有禁沟,构成了这里三道天然屏障。因此,古代的军事学家就充分利用了这三座屏障,在这里构筑了这座城池——古城潼关。因此,它成了这里第四道天险。古城潼关就是因军事而生,因军事而建。
李文佑:潼关古城的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不是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开。这个西门,如果要出西门,应该是从这个城楼里面出去,通过了瓮城 ,再从这个箭楼这边直接出来。
记者:现在这是西门?
李文佑:这是西门。
记者:西就是那个方向?
李文佑:东就是那边。
记者:那这个城门就是从这儿经过?
李文佑:对。从这儿进到瓮城以后,出城本来应该直接从这儿出去,但是它在这儿没有门,要拐到这边,这边是南边,城门在这儿开着呢。
记者:为什么?
李文佑:因为过去的攻城的马队,都是通过它的速度直接到这儿。这儿没有门以后,就缓冲了它的速度。拐到这儿以后,城上的守军能对他的队伍的腰部,进行有效的杀伤。
记者:这个古城有什么军事方面的特殊设计呢?
李文佑:潼关古城作为一处城市建筑,它和西安城、北京城、平遥城最大的特点,不一样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专门为军事服务的城市。潼关古城它不是规则形状的。
记者:为什么不规则呢?
李文佑: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潼关古城前后有八处城门。为什么要有八处城门,因为军事防御的需要。它这一段,南边这一段城墙,太宽了,太长了,所以就要多布置几处城楼来进行防御。它这个是梯形的,或者是不规则形状的。这个箭楼为什么斜着过来?就是为了防御性。它不是直接过来的,所以瓮城也不是四方或长方的规则形状。潼河穿城而过,为了有效防御敌人从潼河上、由水面上来进攻这座古城,所以在入城的南河口建了一座南水关,出水的北河口建了一座北水关。不是一个涵洞的概念,在涵洞之上又建起了观楼、箭楼,有效地防御敌人从水面上攻城。这里面专门隔出了这一大片农田,叫他们自给自足。即便形成合围之势,我吃了一年又一年,最后你的辎重跟不上了,你就自己退兵了,就这样。
记者:我们在追寻潼关古城的历史,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伤感。为什么如此完美的一座古城,竟变成了眼前这副模样?这座古老的城池究竟经历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浩劫呢?
记者:为什么被破坏得这么严重?
李文佑:潼关古城一生的遭遇坎坷,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潼关古城是整个潼关、天下名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日本侵略军在山西黄河的那边打不进潼关来,就每天倾泻几百发的炮弹和炸弹,要摧毁这个潼关古城。
沈钧海(潼关古城居民84岁):从卢沟桥事变开始,这个地方就进行轰炸了。每天的时候三架五架也不多,有时候最多九架。
记者:就往咱们城里面扔炸弹?
沈钧海:城里面不断的轰炸。
记者:第二次对潼关古城的破坏是在什么时候?
李文佑:在59年,因为国家要修三门峡水库。修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是淹没区,所以它就要搬迁到新县城去。因为当时的资金和建筑材料比较缺乏,所以发动群众把古城的城墙城楼上的砖瓦全部拆掉,一块一块运到新县城,进行建设新县城。
杨湘亭(潼关古城居民 82岁):潼关动迁,他们只要表面城门楼的,下面都不要,弄得一干二净。
记者:那么第三次破坏是什么时候?
李文佑:第三次破坏更令人不能容忍。这个是在文化革命的后期,当时是县革委会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能接受的决定,就是把这个作为一个四旧,需要把它拆除了。
沈钧海:就是打砸枪上去,一会儿就完了。
记者:把古建筑全毁了?
沈钧海:我们潼关的文物古迹,不亚于韩城。我们这些文物要在,游一天也游不完。
记者:那次您是不是也参与了这个活动?
李文佑:当时我年龄很小,没有参与。我亲眼看到革委会把这个城楼以5000元的价格卖给了潼关县木器厂。木器厂用它来做什么?要用它那个城楼大柱子,来做棺材板。所以他们当时要用拖拉机把那个木柱子拉走。
记者:是不是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石块?就是那次拆迁的时候留下来的呢?
李文佑:这个石块就是这个城楼的柱底石,就是柱子底下要放这么一块石头防止它下陷。但是这个柱底石大家能看得到,基本上这个柱子的直径几乎达到了一米的直径,所以木器厂很需要这种直径的这种大木头、大柱子,他可以把它拉开,变成棺材板。
记者:他们把木头用了,这个石头也就废弃在这儿了?
李文佑:就废弃在这儿了。他把那个变成棺材板以后,就能赚大价钱。所以这样人为地用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钢丝绳拴到这个柱子上,硬把它拉垮,然后拉回去。
沈钧海:你一会儿到我们南城,禁流的一个城门洞,一个南水关,你就可以看到过去潼关的美丽和坚固。
记者:这是过去的南水关?
沈钧海:这是日本大炮炸得千疮百孔,这是日本大炮炸的。
记者:日本的炮弹?
沈钧海:打的前面火车桥,封锁咱们东西的运输大动脉。
记者:从哪儿?从黄河那边打过来的?
沈钧海:从黄河那边打过来的。
记者:看来咱们这个城墙还很结实,炸了以后现在还能保存到这个程度。下面这些石头的基础,那都是过去的吗?
沈钧海:那就是建筑物。明以前的建筑这个石头。
记者:后来日本人打进来没有?
沈钧海:没有。潼关人一听日本人要过黄河,老百姓、青年人,拿起铁锨拿起镐,都冲向第一线,家里女人都给做饭,都是这样子。
记者:一直在英勇抵抗?
沈钧海: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歌曲:“摸胸膛,想一想,要逃走不抵抗,就对不起爹和娘。大家起来保卫家乡,大家起来保卫家乡”。这是我们潼关人守黄河的决心。
记者:潼关 ,这个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的赫赫雄风,随同史料一样,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但其虎踞天险的雄关气势,依然在留下的残垣断壁中,时隐时现。令人遗憾,几次浩劫,终究让这座古城,消失在了秦岭脚下、黄河之畔。
▲ [西线采访实录]
感谢东线摄制组发回的报道。昨天,西线摄制组在完成了对凤县的探访后,今天开始深入勉县展开探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句。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因劳累过度,最终病逝于五丈原,那么,他究竟葬在了何处呢?历史上最早的武侯祠又建在哪里呢?现在我们就随同西线记者一起去寻找这些答案。
[武侯祠采访]
记者:诸葛亮这个人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病逝于秦岭北麓的五丈原,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诸葛亮死后到底葬在什么地方。我身边的这位郭清华先生,研究三国文化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诸葛亮生前所涉足的地点,他都进行过实地的考察和研究。
郭清华(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的,凡涉及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古道路,古战场,古遗址,包括遗存的文化古迹,祠庙,我都进行过实地考察,现在全国武侯遗迹特别多,但是关于诸葛亮的陵墓,正儿八经葬在这里,就是这一处,全国只有这一处。下面我带你进去看看。
记者:当年诸葛亮到底葬在什么地方,我们有没有一些史料记载,或者一些考证?
郭清华:这个有,三国志里诸葛亮他的遗命上讲得很清楚,说“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所以根据他的遗命,后主刘禅就把他葬在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就是今天这个地方,这是从陈寿《三国志》以来,对我们留下的最可靠的史料依据。
记者: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武侯墓的外观,它还有其他特殊的地方能证明它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吗?
郭清华:有。因为我们现在武侯庙里面保留了汉代留下来的柏树22株,还有汉桂。当时,据史料地方方志说得很清楚,263年的时候,后主刘禅下诏在武侯墓给诸葛亮修天下第一武侯祠的时候,就给他栽了54株汉柏。
记者:象征他54岁?
郭清华:对,象征54岁。
记者:像这样的柏树里面有54棵吗?
郭清华:现在保留下还有22株,历史上栽了54株,因为历史的原因,现在保留下来只有22株,它都是蜀汉263年所栽。
记者:现在这个树怎么能看出来它有1700多年了?
郭清华:第一,因为一些地方方志,包括一些历史资料,确凿地记载了当时公元263年,后主刘禅在武侯墓给诸葛亮修祠的时候,栽植了54株树。第二,我们为了证明它确实属于汉柏,汉桂,1979年,我们请北京林学院的陈教授等一行专家到武侯墓来,我们对这些树木进行过一一测定,用现代科学手段测定确认为汉柏,汉桂,据现在1700多年了。
记者:那么诸葛亮的墓到底葬在什么地方,我们有没有一些更详实的考证?
郭清华:他就葬在这个院子中间,就是正中这一个。诸葛亮一直想要北伐中原,所以他的墓葬祠庙所有都是向北,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这个墓葬是汉代的覆斗式,按照汉代的墓葬的形制所造,所以我们现在看它是一个覆斗式。这是第二个。
记者:好像是个梯子形?
郭清华:它就是倒扣的一个斗。
记者:一个斗形?
郭清华:一个斗形,就是扣起来一个斗,这是汉代墓葬的固有特征,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对这座墓葬,我们从科学的手段上对其进行过探测,确认下面就是诸葛亮的墓。为了证明这个墓葬,还有一说,我们从科学和史学的角度来说。比方说263年,后主刘禅给他在这建墓立祠的时候,跟随诸葛亮当年南征北伐的这些文臣武将大部分都还活着,诸葛亮埋在啥地方,应该他们最清楚,这两株树又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叫护墓双汉桂,它栽植的年代是263年,当年修庙的时候,给诸葛亮修天下第一武侯祠,同时还栽了54棵汉柏。
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是说距诸葛亮逝世,死在五丈原中都以后,只有29年,这些文臣武将大部分都还在。刘禅他也知道,他送诸葛亮到这安葬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诸葛亮在这埋着呢?所以这个应该说,它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也是最好的实物佐证。
我身后这边就是定军山,前面北边就是秦岭山系,以这个汉江为界,也就是秦巴分水岭。定军山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公元219年,蜀魏在这发生的定军山之战,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刘备在这称帝,确定了三国鼎立。而诸葛亮八年北伐也在定军山下校兵演武,修炼八阵图,制造木流牛马,改革连弩等等,所有武师北伐屯兵和进军都以定军山为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他死后遗命葬在汉中定军山下,并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
记者:武侯祠内现有七进院落,大多为三院并连,近百间的殿宇,武侯祠除古建碑文、文物以外,还有很多的古树,名木遍布祠中。
记者:在汉中当地有一个说法,东有朱鹮,西有旱莲,那么在武侯祠这个地方,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奇特的植物。
勉县武侯祠讲解员: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古旱莲,迄今为止没有人发现第二棵,咱不否认有第二棵,只是没有人发现,所以这棵树到今天还是唯一的。还有,这种树的成活条件,它只能我们汉中这个气候带,北方的话,冬天太冷,南方的话,夏天太热,花蕾得长十个多月,所以这是汉中盆地的一颗明珠。
感谢今天东西两线记者给我们传回的报道,跨越时空的距离使我们触摸到了真实的历史,也感受了先人的情怀,感谢秦岭为我们保存的这些承载着珍贵精神财富的历史遗迹。欢迎明天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