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正文

《秦岭探访》第十四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1日 10:48)

  欢迎来到秦岭探访卫星直通室,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从开播到现在已经两个星期了。两个星期以来,秦岭逐渐为我们展示出了它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而随着探访的深入,我们东西线摄制组还将为您带来更为多样性的秦岭。

  昨天和前天,东线摄制组用两天的时间为我们撩开了崖墓的神秘面纱,今天他们继续深入秦岭商洛段境内展开探访。在连绵的山峦中,他们寻访到了一条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古道。走在这条古道上,他们会发现多少先人的足迹呢?

  ▲重走商於古道

  ——《秦岭探访》东线实录

  商於古道因从陕西商州蓝桥一直通到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而得名。它全长600华里,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是秦国通往晋国、楚国以及南方的一条重要通道。商於古道是秦国为战争所需而开辟的一条通道,也是秦国一统大业的征途。正是通过这条古道,刘邦的十万大军长驱直入,使秦国走向了灭亡。


   [商於古道]

  今天我们将随着商洛市商州区地方志办公室的主任年高林先生一起来探访这条古道。

  路上我们恰巧遇到了当地的一位农户,于是我们和他聊了起来。

  记者:您小时候的记忆当中,古道是什么样的?

  农户:整个古道,从这个山边上去以后,都是个山洼洼,拐上去到那个地方以后,就上庙了。

  记者:现在已经成为农田了。紧挨着这个坡,大概有多宽?

  农民:一米来宽。

  记者:是石头路,一米宽的路走不了马车吧?

  农民:马车走不了,整个这都是开裂了。

  记者:这条路一直通到哪儿?

  农民:通到河南。这后面是蓝关古道,从这古道往后走就是河南。

  记者:过去比您大一点那些老年人,那时候运输东西,都要走这条古路?

  农民:都是走这古道,其它就没别的道。人行道整个都是从那儿走的。

  记者:这石头作什么用?

  农民:这个石头过去是古道台阶。

  记者:是不是原来(修)古道,把石头搬运到这儿。古道没有了,但石头留在这儿了。

  记者:我们现在走的就是当年的商於古道。(这块石碑上写得)好像原来是个王字,然后又改成个臣字,为什么要改成臣呢?

  农民:原来可能是姓王的负责修的路,修成王公路了;后来路可能经过整修,或者怎么样,由姓臣的来修。

  记者:这条路应该是年代非常久远了。

  年高林: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清代可能不断的修缮这条路,所以他们也在这儿留一些记载。

  记者:当年刘邦灭掉秦国,走的也是这条路吗?

  年高林:走的是这条路,并且在牧护关这个地方,双方进行了一场比较大的战斗。秦国的这个关口丢失以后,刘邦的军队就长驱直入,进到西安去了。

  刘邦的部队就是从我们眼前已经消失的这条古道越过了秦岭。同样我们也可以想像,当年秦国就是用战争开辟了这条古道,并由此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这条古道是为战争而开辟,但由于它连接南北,所以也成为各路商贾的商业通道。同时由于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朝历代的官员无论北上长安,还是南下复职,也都必须经由此道,它由此也成了无数胸怀报国之志的文人学士被朝廷贬职后的艰苦旅途。


   [韩文公祠]

  我们在商於古道上看到的这座韩文公祠便是纪念这样的文人学士的。非常著名的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当年就是出于韩愈之手。这首诗的背景是韩愈当时敢于直谏,触怒了唐宪宗,被贬到潮州去做刺史。它在路经秦岭的蓝关古道,也就是商於古道的蓝关时,大雪封山,难以前行。当时他的两位侍从都被冻死了,值此危难之机,他的侄孙韩湘子赶来去迎接他。当时韩愈不胜感慨,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正因如此,韩愈既非陕西本地人,又没有在这里做过官,所以仍然在陕西的大山深处为他建造了这座祠堂。

  韩文公祠迎面是一副楹联,上书:一身正气能凌雪,千古儒风自拨云,它表达了后人对韩愈这种敢于直谏的崇高精神的景仰之情,因此历届的名人,在这里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记者:这个碑是后来修的?

  年高林:这是大清嘉庆年间翻修几次。

  记者:就是清朝的时候又重新翻修它。

  年高林:最后一次翻修在嘉庆

  记者:也是留下比较早的石碑,这个碑上刻的这四个字:同光日月,就是后人对韩愈的敬仰。

  年高林:对,是后人对韩愈精神的一种高尚的敬仰,好像他的精神像日月一样光辉同在。

  我们这次对古道的探寻正是为了追寻那些远去的历史,古道的春秋承载的正是这千年的沧桑,就像我们在韩愈的祠堂边仍能听到这历史的回声一般。

  随着1936年西荆(西安——荆州)公路的建成,贯通秦岭东西南北的公路隧道——牧护关隧道的竣工,商於古道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前行的进程中,由此恢复了它原有的平静。

  感谢东线摄制组为我们发回的报道,有句成语叫追根溯源,大到对生命的起源,世界的开始,小到对一件事情的起因,人们对根本和源头似乎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究,今天,西线摄制组就带着这样的好奇和探究,去寻访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嘉陵江源头,去探访一个奇特的自然地质景观——紫柏山天然漏斗,在那里,他们会发现什么呢?

  ▲嘉陵寻源,紫柏览山

  ——《秦岭探访》西线采访实录


   [嘉陵江源头]

  秦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两大水系——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同时它也孕育了长江水系的三大支流——嘉陵江、丹江、汉江以及黄河水系的渭河、南洛河。秦岭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水源地,也是关中生命水的源头。它揽温、阻寒,实属中国中部的重要生态屏障。

  为此,我们特意专程探访嘉陵江的源头。大江大河的源头都不尽相同,那么嘉陵江的源头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记者:现在在卫星遥感图上,我们看嘉陵江是在什么位置呢?

  陕西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颜胜安:这条河就是嘉陵江,标的不太明显。

  记者:这个深色一点的。

  颜胜安:这个就是嘉陵江,它是沿着咱们国道走,咱们位置是从这儿下来到这个位置。

  记者:估计这个源头,现在离我们这儿还有多远?

  颜胜安:我们现在的位置,离源头大概有十公里。秦岭应该说是长江上游两大水系:一个是嘉陵江的源头,一个是汉水发源地。嘉陵江沿这而下。

  记者:山体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吗?

  颜胜安:山体的明显特征是:南坡植被非常好,北面的植被就差一点。也就是明秦岭作为南北气候分界线和植被分界线的明显之处。

  记者: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什么位置?

  颜胜安:嘉陵江这个位置。


  记者: 嘉陵江的源头和其它的源头有哪些不一样呢?

  颜胜安:从上面看,它是在林区,山地涵养林形成的。长江的涵养是高山的湿地所引起的。内河的涵养是雪山水引起的,这个很明显。这也说明了秦岭作为咱们两大水系的涵养林带是非常有名的。

  森林的林冠层可截留雨雪的20%,每公顷森林枯枝落叶层最大涵养水量达50多吨,相当于5毫米以上的降雨量。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可以拦蓄大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含量,素有天然水库之称。位于秦岭南路天台山的嘉陵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良好的森林植被,涵养的水源从森林里涌出的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

  颜胜安:像长江 黄河的发源地它是在高山草甸、湿地发源起来的,所以有涓涓的水流,就形成大河。嘉陵江它是发源在秦岭的南坡,这个地方植被很好,主要是森林涵养形成的水源。为什么叫森林涵养林呢?就是说它能够使水渗透在这儿,阻挡在这儿。

   [紫柏山]

  从凤县到留坝县,要翻过紫柏山,一大早我们秦岭探访西线报道组就进入了紫柏山,随着汽车的前进我们渐入高山,植物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2000米以下是大片的波斯林带,而2000米以上则是红桦林地,不同的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大有不同。

  那么到了山顶,我们又将看到怎样的奇观呢?

  留坝县林业局局长 赵贵成:这个是高山植物,叫松花植物。它颜色是金黄色的,实际上再长的就成红色。

  记者:它也是竹子中的一种?

  赵贵成:只有在高山海拔2300米左右,才长这个(松花植物)。它再就长不高了。这个山上一共有500多种草,大概有四五种名贵药材,这么多年来,一是开发的比较晚,保护的比较好。这块都是植被山上的高山杜鹃,老百姓叫红杜鹃林。一般到五月初的时候,这个花全开了。全是一片大红的杜鹃花,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很好看。现在我们到了海拔1460米左右,在这个海拔环境下生长的植物,一般来说它没有变种或死亡,就说明它能适应这个环境生长。

  记者:这是什么呀

  赵贵成:羚牛粪便

  记者:那说明我们这个地方?

  赵贵成:大概有七、八个月的时间(羚牛)从这儿过了。

  记者:它也是从这一带活动吗?赵贵成:它一般都是从树林里面从北向南迁移的时候留下的。记者:咱们现在海拔2000多米,也有羚牛的活动?

  留坝县野生动物保护站 陈德贵:羚牛它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冬天它一般都在高海拔地方。它吃树叶、啃树皮、吃竹子,到夏天以

  后,它就到了低海拔地区了。


   [喀斯特漏斗]

  经过几个小时的盘山路和步行,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紫柏山的山顶。紫柏山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脉,也是秦岭的第二大高峰。现在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来的是秦岭绵延起伏的山脉。据说紫柏山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当地的说法叫做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七十二和八十二都是道家的吉祥数字。这里面的洞和坦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现在正要去的地方,就是喀斯特漏斗。那么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是如何形成这样奇特的地貌景观呢?我们前去探访一下。

  留坝县林业局工程师 石贵涪:这个山体是石灰石山,在造山运动的时候,它形成喀斯特地貌。

  记者:像这个就堵死了是吧

  石贵涪:堵死了

  记者:这里天然形成的漏斗非常多。它的山形是,四周环绕的山比较高,然后中间比较低洼。据说当地就有个漏斗地形,一直能够通到山下很深的地方。

  石贵涪:下雨淋完以后,四面的水积成坑,这个可能在很早以前是一个天池。

  记者:那这些水渗到什么地方去了?

  石贵涪:渗到山下。

  记者:下面还有地河吗?

  石贵涪:有地河,在张良庙的后面,有一个出口。

  紫柏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宴晓红:如果扔一个石头进去,就能听见它叮叮咣咣响一直响下去,听不见着地或者被卡住的声音。但是扔下这块石头之后不久,就天降大雨。后来我们分析产生降雨的原因,可能是像人工降雨的原理一样。因为垂直向下的洞口它比较深,所以扔石头进去之后产生振动,这种振动波在向上冲起的时候,破坏带雨云层正负平衡、阴阳平衡,这时候它就产生了降雨。像今天这个天气,有带雨云层的时候,咱们都会告诫上山的人,不要在里面扔石头,以免扔下石头之后,人还没下山,就淋得落汤鸡一样了。

   [紫柏树]

  记者:虽然在紫柏山我们走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最后找到真正能够 漏下去的这个漏斗。不过通过采访,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秦岭山脉有着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我们查了一些紫柏山资料,它是因以前山上有很多圆柏,外皮呈紫红色而得名。不过这次我们来采访,漫山遍野几乎找不到一棵紫柏。

  记者:圆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了?

  工作人员:圆柏主要在五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初期,这段时间大炼钢铁,还有人民公社运动大量采伐,有些做了大炼钢铁的烧烫材料,有些做了群众生活烧柴,所以全部采完了。

  记者:那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种紫柏吗?

  工作人员:现在仅存的就是张良庙境内有两棵。为一探圆柏究竟,我们下一站将赶往张良庙。

  神奇的自然景观让我们不能不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实际上,我们的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最后定义在探访两个字,也是因为我们对秦岭怀有这样一种敬畏之心,好,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