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十三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1日 10:28)
▲ --西线采访实录
在宝鸡市做了短暂停留之后,今天西线摄制组开始进入凤县继续展开探访。凤县位于秦岭腹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两大动植物特色资源,一种叫花椒,一种叫林麝。近年来,围绕着这两种特色资源,凤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也做的是特色鲜明。
[采访凤县大红袍花椒]
记者: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宝鸡市的凤县。一进这个山里,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走进一看,原来这里满山遍野都是这种,像我手里拿着这样红色的花椒,被称为大红袍花椒。据当地人说,这里三国时期就有种植大红袍花椒的历史。
巨成霖(凤县花椒站站长)凤县凤椒是最有名气的。
记者:这个是最有名气。
巨成霖:据传说从三国时期,诸葛亮到凤县的时候,路过汉中的时候,到达我们凤县一个县叫留凤关那个地方。他早上起来以后,就闻到花椒香味,他跑去看了一下,确实麻味很香。
凤县农民:传说,相传凤县的花椒,既有麻味既有香味。它就是个油,油脂更大,油脂能起到香味的作用。
记者:这个好像刚刚放嘴里,舌尖就特别的麻。
凤县农民:对。凤县这个花椒,这个麻味确实是好。它这个麻味麻辣芳香。它那个麻辣素到成熟季节以后,全红,深红色的,全是油。
记者:您这手是不是摘这个摘的?
凤县农民:哎,摘的。
记者:摘的全是油和泥了。
凤县农民:对啊。常年摘,就把这手摘成这样的了。全黑的。
记者:你们村里人,大家都在什么样地方摘?是在坡地上吗?
凤县农民:退耕还林以后,把地整个退了。全部摘花椒。
记者:全部摘花椒。
王登峰(凤县林业局副局长)大红袍花椒的发展,结合现在退耕还林,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作为我们林业局,主要引导农民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块抓起。全年花椒人均达到三百株以上,一年的花椒农民每个人的增收170多块钱。
记者:您现在种花椒每年的收入怎么样?
凤县农民:收入比较好。退耕还林以后,我俩老人来说,每人一年收入,收入就是一般来说平均就是三千元左右。
记者:凤县现在有花椒已经达到两千六百万株。据资料显示,仅去年花椒一项,平均一个农民增收了173元。
[采访凤县林麝]
记者:林麝是我国珍稀的一类保护动物。那么这次我们秦岭探访,走到凤县凤州镇这个地方,恰好碰到一个驯养场。林麝在野外很少能够碰到,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动物?我们今天一同去看一下。
饲养员:以前,整个凤县很多野生的。现在人为一些捕杀以后,现在数量特别少。它就像袋鼠一样,一跳可以跳三米多。
记者:跳三米多?
饲养员:对。现在两个多月了。
记者:麝香是一种中药材,非常名贵的中药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麝香就是从这种可爱的小动物的身上提取的。所以有很多不法分子,常常捕杀它们。所以这种动物现在也面临着濒危的危险。
记者:那些不法分子对它有什么样的威胁呢?
饲养员:第一,他使用的捕捉方法是在野外捕的,下套子或者用别的方法。林麝本身就是野生的,胆小,下套子一套住以后,不及时解开的话,半个小时以内就死掉了。
记者:吓死了?
饲养员:它也能急死,也能自己把自己碰死。
郭宏科(屋脊山自燃保护区管理处处长)林麝需要最佳的繁殖和栖息地。八十年代咱们整个交叉以后,野外的林麝总共种群还有一千多只。但是随着以后的开发,开发力度加大以后,对野生保护这一块,难度是越来越大。在这一块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个是加强力度,对野外种群的保护;第二条措施就是扩大人工驯养。
记者:现在我们驯养、人工繁殖这些林麝,我们都喂它一些什么东西?
饲养员:现在吃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灌木树叶。
记者:现在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它跟野外生存的环境吃得差不多?
饲养员:我们现在是到山里面,深山里面以后。我们砍小树上的小枝条,拉回来以后每天给它喂养。山里面污染少,树叶新鲜。
记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凤县就开展了人工驯养林麝技术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与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林麝的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活体取香等成功技术。近几年实行的统一管理、农户分散驯养、繁殖的成功做法,使驯养规模达到26户480余头。
郭宏科:通过这几年的总结和不断地探索,凤县种群最好的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人工驯养。人工驯养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我们将采取放生的办法。放生有一个过程,起码保证大自然栖息地恢复,保证林麝种群能有充足的饲草资源。
▲ --东线采访实录
昨天东线记者带我们一同走进了神秘崖墓群,从中了解了崖墓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将向您展示的是崖墓中另一个风格、设计完全不同的洞穴。
[采访崖墓群洞穴]
记者: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是离商洛市区最近的杨玉河镇。我们看到这处崖墓群布满了整个山崖。由于历史的久远,当地百姓已不知道它具体的称呼。
记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与前一天看到的崖墓的不同之处。这里每一个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使我们感觉到它更像当时的一个真实的住所。因为这里不仅有厕所、灶台,甚至还有储物间和蓄水池。
王昌富(商洛市博物馆考古队队长):你现在看见的这个矮台,还有在那边的矮台,这个是竖斜式坑,竖斜的,就是这样。过去在地面上有土式墓,往地下面挖墓挖一个竖坑,把人埋在下面,这个墓葬其实就是延续了那种形式。
他就这样挖下来,像这个跟咱们地下墓室,二室是一样的,放随葬品,咱们叫储藏室。这个就是厕所。
记者:上面还带一个窗户。
王昌富:这块地方咱没有做,这个地方它是空的,和咱们现在的槽是一样的。上面都有仓库,这边的设置基本上就是这样。看看这里啊,这是一个厨房,这是灶,这有个厨房的配备壁坎,上面专门放东西。这个也垮掉了,这里很薄,砂石就是这样,时间长了会风化。这是灶,这个地方是放风箱的地方。
记者:那个年代就有风箱了?
王昌富:现在提出一个问题,汉代的时候这鼓风都是用皮囊,没有发现风箱。
记者:就像咱们现在的皮老虎?
王昌富:对,没有这样的。从这样看应该是风箱,这个问题还要以后再研究、再看。
记者:这里面的板子、木头,是不是墓里遗留下来的?
王昌富:这个东西咱就不敢猜测了。
这个东西是在灶里面的。我上一次来的时候,在灶里面发现的。它上面还有纹饰。你看,这个里面有纹饰。从这个东西看,它的年代应该稍微晚一点。因为这个墓葬经常有人来,后人可能要利用。他有时候可能利用这里暂时躲一躲、避一避,暂时在这住一段时间。他可能把他的日常生活的东西带进来,所以这里面东西就扰乱了。这个东西就不敢采信,所以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再看一下这个东西的年代。
记者:这些崖墓布满了这里整个的一个峭壁。上下分了许多层,每一层又有大小不同的多个墓室。
记者:这是一间,我们现在下来的这个墓,正好在上面这个墓的下方。我们刚才上去的是最高一层?
王昌富:最高一层。现在就是最高一层的下边一层。老虎崖这个崖墓,它就是分层造的。
记者:一共有多少层?
王昌富:大概有六七层吧。
记者:六七层?
王昌富:六七层。一层大概有七到十个。它不规律。
记者:这么大的岩壁上,造了有成百座这样的岩墓、崖墓。这个崖墓它是分层的,它是一层一层的。
王昌富:现在是最上面这一层早,还是最下面一层早?人们是从下面一层一层这样造上去的,还是从下面一层一层造下来的?这个就需要把整个进行调查以后,看看它的分布规律,才能动手。现在咱们大体把这个墓葬、崖墓年代,可以把它框定下来,在这个范围内,咱们再进行早晚的分析。
[采访救人]
东线记者在商洛完成了对崖墓的探访后,下山途中却碰到了一起意外事件。
记者:从崖墓采访下来的时候,当地考古队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离这不远的一个地方,有一个游客被卡在了一个景区里面。具体高度有多少,情况怎么样现在不知道。我们现在随同考古队同志一起到景区管理部门去协调这个情况,看一看采取什么方法能把这个游客迅速的解救下来。好,我们走。
记者:像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吗?
王昌富:这个山比较陡,再一个上面没有树,树比较少,他攀爬的时候比较危险。旅游的人一般比较大意一点。
记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怎么处理?
王昌富:那没啥说的,只要我们碰上了。考古队光救人救了三次。
记者:我们和当地的同志一块,正在抓紧时间往里赶。喊一下,在哪里?
记者:已经听到被困者这个声音了,应该不远了。
记者:现在从听到有人被困的消息到我们进入景区,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了,现在被困者还是没有找到,大家的心情都比较焦急。
王昌富:那边,那边,有人哭呢!你这能不能上去?跑错了,跑错了。我们好好判断一下,不是绕路,关键那个人他被困在那,怕危险。
记者:现在时间还在一分一秒的过去,现在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紧张。我们刚才在上面稍微停留了一下,大致判断了一下。当地有经验的同志分析,可能我们走错了路,应该在另一座山峰上。现在我们找一条捷径,想尽快翻过去,把被困的游客解救下来。
我们现在所走的路都非常的险,是一条非常窄小、非常窄小的一个通道,稍不留神就会滑在里面,或者卡在里面。我想这个游客也可能是这样的路,比这个更要窄一些的路,可能是被卡在了缝隙之间,上上不得,下下不得,深一脚浅一脚。我们现在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
记者: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救援的同志分头在找,终于有一路同志已经找到了被困的人员,而且成功地把他们解救了下来,大家心里松一口气。经过了一小时零五分钟,被困的人员已经被解救了下来。
记者:人下来了吗?
工作人员:已经走了。
记者:当我们赶下山来的时候,被解救下来的游客,已经从这里离开了。我们在这里要提醒进山游玩的游客,一定要注意安全,保证自身人身的安全。另外,我们也提醒所有的景区在这方面注意对游客做好保障安全的宣传,也做好安全防护设施的一些准备。
当我们寻访这些过去的遗迹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重温一段段尘封的历史。秦岭就像是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它正在被我们一页页地重新翻开。明天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