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正文

《秦岭探访》第十二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1日 10:19)

  在探访中走进秦岭,发现秦岭,是我们东西两线摄制组从出发以来一直坚持的一种视角。今天,西线摄制组顺江而上,对嘉陵江源头展开了全面的探访。但是当他们满怀兴奋的到达目的地时,嘉陵江源头的一大片华山松林却正在发生着一场严重的病虫害危机。

  ▲【西线采访实录】


松树里的小蠹虫

  采访宝鸡市码头滩林业局 副局长 韩宽禄

  记者:在这个地方我们发现有几棵华山松,都像这个样子,已经死了。为什么死了,我们看一下。这棵树现在已经是死了吗?

  韩宽禄:看这个松针的颜色,死了已经有一年多了。

  记者:死了一年多了?

  韩宽禄:是。

  记者:它是为什么死的,怎么死的?

  韩宽禄:主要是虫害,叫大华山松小蠹的虫害。

  记者:这棵树长了有多少年呢?

  韩宽禄:这棵树可能有30多年了。

  记者:30多年了。就被这虫子给吃死了。

  韩宽禄:主要就是这个树的主干。

  采访陕西省林业厅保护处 副处长 周灵国

  记者:这种虫子对树木主要产生什么样的危害?

  周灵国:这个虫口密度非常大,它吃这个木质部跟表皮层中间的形成层,这个树木没有办法提供养分,整个树就死了。在这一片林子里边,发现了一棵或者是几棵的话,很快对这一片林子都造成威胁,因为它虫口密度非常大,传染得很厉害。

  记者: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有什么办法?

  周灵国:就是要采取卫生伐的方法,把这一棵树赶紧伐掉,把它拿下去,或者用火把它烧了,或者把它深埋。

  记者:那为什么死了这一年多,我们还没有把这个树伐掉,或者处理一下呢?

  韩宽禄:现在禁伐以后国家对这方面没有新的政策。也没有什么新的规定。

  记者:那就看着它在这儿继续的蔓延吗?

  韩宽禄:现在的状况只能是这样。

  采访宝鸡市码头摊天保办 主任 张帆

  记者:现在目前我们受到虫害的面积是多少?

  张帆:有3200公顷。大概一亩地受到危害的株数达到30%。现在采取的措施就是,用氧化乐果和敌敌畏的混合液,按一定的比例用高压注射器,打到树干的内部,用泥巴封口。

  记者:在我们活动的这个小小的范围,我们就已经发现了十几株的华山松,得了华山松小蠹这种病虫害。据说这种病虫害对华山松是毁灭性的破坏,那么如果不及时根治,我身后的这片林子可以说将会遭到破坏性的,毁灭性的打击。


  主持人:看完了短片之后,让我们请出今天的嘉宾,来自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昆虫首席专家张珍女士。张教授您好,我们刚才通过看这个短片,可以看得出片中提到的华山松小蠹虫对当地的生态建设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有害生物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张珍:这个小蠹虫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森林害虫。在所有的昆虫当中,能够致死树木的虫子里头,小蠹虫就占了90%。所以在咱们国家,秦岭林区的华山松有很多小蠹虫危害着华山松,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华山松大小蠹。这个大小蠹的拉丁名的意思就是“树木的杀手”。它经常能够引起树木大量的死亡。在秦岭林区,通常华山松大小蠹是一个先锋害虫,它首先危害健康的松树,然后其它的小蠹再上去。

  张珍:而且在这种小蠹虫危害的时候,它带了一种真菌,树木受这种真菌的感染变成蓝色,所以一般叫它蓝变菌。在这种真菌和小蠹虫的共同的作用下,常常导致松树的死亡。通常来说,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主持人:那它具体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张珍:就是这个小蠹虫,它的有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交流的途径,一般来说小蠹虫是根据寄主的气味去寻找寄主,对于这个大小蠹,一般是雌虫首先侵入这个松树,然后它释放出一些聚集性激素,这样大量的虫子都集中到这一棵树上来,突破树体的抵抗力,然后使这个树衰弱。同时,它还带进去一种叫蓝变菌的真菌,这种真菌就侵入这个树体的树脂道,使树体不能正常地传输营养物质,所以这个树就衰弱了。小蠹虫在里边大量繁殖,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它又会释放一些聚集性激素,让其它的小蠹不再到这个树上来,而到其它一些健康树上去危害,这样它就形成了一个集中兵力,一个一个的突破,不断地造成大量的树死亡。

  主持人: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它是阻断了树木营养通道的一个危害?

  张珍:对,由于小蠹虫树体里面大量地繁殖,而且它的繁殖力也非常高,然后再飞出去就危害更多的树。

  主持人:看起来这个危害已经是相当严重了,如果这种病虫害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或者控制的话,那么当地的生态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境地?

  张珍:对于大小蠹这种危害比较严重的虫,早期要很好的控制,它初期一个比较小的侵入点,可能危害的面积不大,如果不控制,可能就会扩展到很大的面积。所以一般就应该在早期的时候,有效地对它进行控制,一般这样效果比较好。

  主持人:我们从片中也了解到了,有效地对它进行控制,其中的一种手段是不是把有害的病木砍伐了,这是否算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治理途径呢?

  张珍:对于小蠹虫的治理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要砍伐一些虫源木。现在国际上还有很多比较新的方法,比如说利用信息树来对它进行治理等等。当前我们国家可能在信息树的研究方面还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信息树来利用。另外,还可以采取饵木的引诱,在一定时候,可能需要对一些虫源木进行砍伐,或者截伐。

  主持人:但是回过头来我们又说,这种有效机制的建立还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像我们在片中提到的当地病虫害的情况,您作为专家有没有一个可以提供比较好的建议?

  张珍:我认为,要对它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为这个病虫害的发生也是非常复杂的。有些时候,病虫害的发生也不见得就是都对生态系统有害,也有可能这个生态系统本身需要淘汰一些,或者在它的进化过程当中,比如说现在国际上就研究,有一定的死树,对这个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它是在这个系统的物质循环里头是有作用的。所以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分析。根据它的发生的趋势,如果不伐确实能够引起更大面积的危害,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伐,如果是有的情况下,如果是已经它自然界也有很多天敌,我们研究了小蠹虫的天敌是非常多的。跟它那个树体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如果在有些环境条件下,天敌已经上来了,树体也有一定的反应,也可以不伐。就是这个根据具体情况去研究,就是这个不是说很简单的,只要有了虫就伐树,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所以还是需要有技术部门来给当地一些指导,哪些确实需要伐,哪些不用伐,可以不伐。

  主持人:张教授今天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解析,同时我们也希望当地的病虫害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现在,让我们把眼光转向东线。今天东线摄制组继续在商洛市展开探访。在行进到商洛境内一片巨大的悬崖峭壁的时候,他们在悬崖上发现了一个个人工凿出的洞穴。这些洞穴是什么人留下的呢?洞穴里面又藏着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东线摄制组一起走进这些神秘的洞穴。


  ▲【东线采访实录---崖墓】

  东线设置组今天进入了陕西商州的杨峪河崖墓群进行实地探访,面对着一个个镶在悬崖峭壁上的墓洞,摄制组决定攀岩上去探个究竟。然而天空不作美,从摄制组出发开始就一直下着小雨,给他们的行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经过一番艰难的攀登,摄制组终于进入了一个墓洞。

  采访商洛市博物馆考古队队长 王昌富

  记者:这崖墓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王昌富:它是一种墓葬的形式,墓葬的形式。

  记者:这个石洞里面的结构跟古代的崖墓一样吗?

  王昌富:是比较标准的崖墓。都是古代用斧子一斧一斧凿出来的。这个崖墓在峭壁上以90度平行于向山体内的开凿,在里面开出个墓室,那是窗,那是门,门过来以后有两个台阶。现在看见的这个一进门的这个坑,就叫休息室,现在做的把底下的墓葬搬上来再装下去。

  这个地方是个合葬墓式,那个地方是个厕所,厕所有个侧槽,什么都有。他把棺木放在这里面,这下面我们还没有清理,不知道有没有排水道。你看它用桩木孔的这个槽是对称的,用板子一搭人们就在上面祭祀。

  这是一个双室墓,这是一个主室,旁边还有一个侧室,这个侧室很有意思,咱们过来看一下。

  记者:侧室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王昌富:侧室是用来放随葬品的。它是放陪葬品和用来葬人的,它在下面葬人然后再利用这个继续凿。

  记者:这个侧室也是用来葬人的?

  王昌富:他有好几代人的话都葬在一个崖墓里,这个是“王洛盛一手成”。

  记者:这个字对我们来研究它的年代有什么价值呢?

  王昌富:像汉代的话用的是汉隶,就是隶书,到唐代的话就是楷书了。字体的变化明显有一个分界。

  记者:它这个是带有意义了。

  王昌富:咱们这个墓葬它没有明确的年代,咱们就依据这些器具、器物还有墓葬的性质来判断它的年代。

  凿这个崖墓除了自然环境具备条件以外,还要有凿木的工匠,还要有技术,这不是谁来都能打的,这个崖墓这么多,过去有一支专门打崖墓的工匠队伍,它有个有这样的组织。你看它这个崖墓凿的时候,两壁之间就这么厚一点是凿不透的,它显然是经过细致规划的,像这个崖墓不是一个人打,它要分工。

  记者:有没有史料来做过这样的记载?

  王昌富:没有。

  记者:旁边那个墓我们去看一看。我们将要进入从左边数第三个洞穴,看到了,看到了……这个墓就小多了。


  王昌富:像这样的单室墓比较普通也比较多。

  记者:如果是按照汉代的来算的话,它到现在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过去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是崖墓,当我们考证出分布的众多崖墓以后,对我们了解那个时候的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昌富:它从这个崖墓里面能看到当时商洛地区的经济。凿这个崖墓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这么大的工程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它不是一座两座,是成百上千座。从这里看的话商洛在汉代以后经济、农业很发达。

  记者: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我们在这个峭壁上追寻着古人的踪迹。在这神功斧凿的洞穴中一定承载着久远的历史。不知这洞穴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千年故事

  但我相信,我们的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承载着这一神圣的使命。

  我们秦岭探访东线摄制组也就此结束了我们今天的探访。

  主持人:据了解,商洛这片崖墓群,是自发现以来第一次被中央级电视媒体公开披露,本来我们卫星直通室想请有关专家来介绍有关崖墓的更多历史成因和文化信息,但是在多方联系后却发现,国内研究崖墓的专家为数极少。显然,崖墓还有许多的未解之谜,我们希望这次秦岭探访对崖墓的公开披露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崖墓的关注。明天同一时间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