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正文

《秦岭探访》第十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9日 09:53)

  ▲ --西线采访实录

  在昨天结束了对天水的探访后,西线摄制组今后两天将途经宝鸡境内,在宝鸡市区短暂停留后,他们将前往凤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化。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秦朝,到明代逐渐发展成熟,深受西北地区普通群众的喜爱。西线摄制组在行进过程中就巧遇了当地群众自娱自乐吟唱秦腔的一幕。

   [采访秦腔]


  记者:在秦岭的脚下有一种声音一直广泛地流传。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累了的时候就喊上两声,在茶余饭后也成为一种休闲的方式,这个就是关中大地广泛流传的秦腔。

  村民:秦腔是陕西这一带人最爱听,最爱唱的,有事没事也愿意哼上两句,这是年轻人的时候,现在我们唱不了了,就爱听。

  刘建洲(宝鸡市歌舞团团长):秦腔是我们西部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宝鸡地区群众特别受欢迎,经常婚丧嫁娶,庙会,节庆假日,每逢喜事都唱秦腔,劳动累了可以唱几句秦腔,高兴了可以唱几句秦腔,不高兴的时候唱几句秦腔也就高兴了。

  秦腔产生于秦朝,但直到明代才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而秦朝的另一种代表性物品却就在秦朝短暂的几十年间达到了最高峰。这种物品就是青铜器。现在,就让我们随西线摄制组一起前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欣赏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制品。

   [采访秦人墓葬]


  记者:宝鸡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周秦文明发祥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地下埋藏着及其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其中以秦景公墓为代表的雍城遗址是全国迄今已经发掘的秦人最大墓葬,我们对宝鸡的探访也就从这里的历史文物开始。

  段德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党支部书记):70年代发现以后,到80年代发掘的过程中,全国人都很关注,认为这是秦国墓葬最大的一个,也是发掘最早的一个,光盗走的就有240多个,好多好东西都被盗空了,但是就这留下的东西也是非常珍贵的,3千多件。

  记者:3千多件文物。

  记者:秦景公是秦始皇第14代先祖,它的墓葬深25米,而墓葬里的棺裹非常具有特色。

  赵生详(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馆长):上面看到的都是为秦景公殉葬的,活人殉葬的葬具。

  记者:怎么能够知道它是活人的殉葬的葬具?

  赵生详:秦人和其他人埋葬最大的不同,秦人都是曲体葬。他都是弯曲的,他的里面都是弯曲的。

  记者:这里面也是这样的?

  赵生详:这里面也是这样,并且秦人尊西为上,他的脚东头西。活人殉葬是区分殉葬者身份的一种标志。

  记者:身份不一样。

  赵生详:有框的代表内椁,而这个代表外椁,外椁比较高级,也叫箱殉。箱殉里面的身份比匣殉的要高。

  记者:这些棺裹全部是由柏木制成,距今已有2500多年,令人不解的是,有些棺木仍然完好如初。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木头上用粉笔画的这个圈的这个地方,其实这个地方特别特殊。

  工作人员:当时人们了解到这个结疤如果干裂的话,它的缝隙里面进水,对这个木材材质有所损害,所以人们把这个木材结疤抠出来以后,然后用铅、锡、白口铁等好多金属成分,变成液态以后浇进去,这个浇铸技术是非常难的,工艺技术是非常难的。

  记者:秦景公墓葬处在雍城遗址范围之内,其实宝鸡出土这些文物,主要是围绕周原和雍城两大核心遗址而发掘,这些出土的文物也充分证明,宝鸡就是当时周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公一号大墓的墓葬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宝鸡的另一重要遗址周原遗址曾经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我们现在来的位置就是宝鸡的,也是全国非常有名的一个遗址叫周原遗址,在这个地方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重要文物,最近一次发掘是2003年,眉县杨家村的5位村民在村头的地里偶然间发现的,我们首先在杨家村找到这几位农民。

   [出土青铜器采访]


  记者:当时发现的时候正在这儿干什么?

  村民1:村子盖房子拉土的时候。

  村民2: 下午4点半的左右。

  记者:也是这个时间。

  村民3:偶然间发现了以后,就看着是文物,村里的5个同志商量以后就及时汇报。

  刘怀军(眉县文化馆馆员):在这一带从1953年到现在共发现了5批青铜器,它主要都是窖藏出土,从这些东西的出土,特别是2003年1月19日我们发现的这批逨器窖藏,根据逨盘铭文的记述,它全部属于单姓家族的器物。

   [青铜器博物馆采访]

  记者:杨家村出土的这27件精美的青铜器,以及历年来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大部分集中存放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在宝鸡先后发掘出土的文物有5万多件,其中以西周时期青铜器最具特色,青铜器发掘有1万5千多件,其中国宝级就有13件。

  段德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一件何鐏。盛酒器。这个器物本身叫鐏,做这个器物的人叫何,因此我们把它叫做何鐏,充分体现了咱们国家的西周冶炼技术,制造工艺和咱们那个时候人们的审美观念,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主要这里面有122个字的长篇文字,这个铭文大意是讲在武王灭商以后,武王他认为自己授命于天,代替天统治国家。

  段德新:这个铭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中国两个字作为词组第一次见诸于文献,就在这片何鐏的铭文里面。

  记者:是中国两个字?这是中,这是国。

  段德新:周原遗址在眉县杨家村发掘,27件里面最好的一件叫逨壶。

  记者:很精美?

  段德新:很精美。

  记者:这是做什么用的?

  段德新:盛酒器。这里面有两片铭文,这个盖子上一片,内壁上一片,这个铭文就叫单五父乍朕皇考鐏壶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记者: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展品展示出了周秦文明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对我们古代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记者:听说博物馆的地下还有一处存放了国宝级的文物,从未向外人展示过,今天我们非常有幸的能够一同去领略一起它的风采。

  田亚岐(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是的。

  记者:这个是什么时候出土的,什么样的物品?

  田亚岐:这是50年代在宝鸡的汉墓里面出土的。

  田亚岐:在玉器里面唯一的一件国宝叫玉避邪,在目前看到的同类器物里面它是造型最大的一件玉器。

  记者:它是完整的吗?

  田亚岐:不完整。应该有残缺,腿和这上面嘴巴里面都有残缺,如果它不残,可不得了。

  ▲ --东线采访实录

  在结束了对商南的探访后,今天东线摄制组开始进入丹凤县境内展开探访。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明。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什么仙人,但是一座山因为人而出名,这在中国历史上却不乏先例。丹凤境内的商山就因为在秦汉的时候,有四位当时的高人在此隐居而远近闻名。现在,就让我们随东线摄制组一起去搜寻这段充满了中国哲学意味的历史故事。

   [采访甪里先生后代]

  记者:你好,我们听说您是陆里先生的后代是吗?

  周志斌(甪里第八十世孙):是,是,是。

  记者:您好。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来想了解一下,您是甪里先生的第多少代呀?

  周志斌:我是八十代。

  记者:第八十代。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周志斌:八十二岁。

  记者:那您家里有家谱吗?

  周志斌:有家谱。

  记者:那我们看一看。《商山秦博士陆里后周氏谱牒》。始祖,甪里先生。当时甪里先生属于秦朝的博士。博士是什么职位?

  周志斌:记录国家史册的。

  记者:一个大文官。他是避秦乱,隐于商山,那就来到了我们现在的丹凤。“汉高帝挥一区宇 以礼为罗 茹芝不出 上所不能制者 四人”,就是指汉高祖刘邦,他请的四个人请不到的人,就是商山四皓,甪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那这四位老人他们的葬的墓,就是在丹凤县吧?

  周志斌:在丹凤县的商镇。

  记者:商镇离这儿远吗?

  周志斌:不远,十五里路,十五华里。


   [商山四皓碑林采访]

  记者:我们来到这位老人家里,寻找了商山四皓甪里先生的家谱,实际上为了我们马上去拜谒这商山四皓。

  在秦岭的商山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故事,那就是关于四皓这四位老人。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文人墨客,他们经过这里的时候,都要在此题文赋诗。

  这个四皓墓就座落在陕西省丹凤县的商镇。商山四皓曾经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为躲避秦皇暴政在商山隐居。西汉建立,四皓谢绝了刘邦扶政的要求,但是,当刘邦要废掉太子之时,四皓又出山帮助太子刘嬴,挽救皇权于动荡之中。当刘赢称帝后,要封四皓高官时,他们却又婉言谢绝,重新又回到商山,继续过起了清贫的隐居生活。

  记者:那么,如此受人敬仰的这四位先生,他们分别是谁呢?据史料记载,一位是东园公唐秉,一位是夏黄公崔广,还有一位是绮里季吴实,还有一位陆里先生周术。因为他们四个人当时来到商山的时候,都已经是八十有余,所以被称为“商山四皓”。

  记者:我们发现旁边这个第一首诗,就是这四位老人他们赋的,叫《采芝歌》。

  张宝藏(原丹凤县政协秘书长):这个四位老人的作品叫《采芝歌》。这个歌是两首。它前面写的主要是,到商山隐居以后,吃着紫芝,高洁的、退隐山林、安老篱下的这种生活。这首诗中间是这么几句“驷马高盖 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 不如贫贱之肆志”,充分表达了四皓先生这一种不谋考取高官厚禄,甘愿到商山这个地方隐居,来修身养性的这种高尚的品质。

  这是李白的《答张相公》,也提到了商山,也提到了商山四皓。这是一首五律诗。这首诗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四皓先生的这种敬仰。“荣乐一如此 商山老紫芝”。

  记者:紫芝指的就是四皓?

  张宝藏:就是四皓了。由于四皓在这里隐居。

  记者:所以还是要学习四皓那种境界。

  张宝藏:功成身退,有功不居的这种精神。

  童正家(丹凤县县志主编):这是陶渊明的另外一首诗《桃花源诗》。它的第一句就是“嬴氏乱天纪 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史学界研究这个诗,认为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就是以商山作为根据的。它本身就是诗里面就是这样两句,以后有韩愈的诗,还有王安石的诗,都证明了这一点。

  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商山四皓他们的图像。

  张宝藏:这四幅图像是明万历年间,商山四皓的后代为了祭祀他们的祖先,搞的四幅碑子。这四幅碑子在文化革命当中,已经基本都散失、或者破损了,但是有人保存着他们的拓片。我们就根据这个拓片,后来就把它重新制作出来。里面的赞诗和图画,都是跟原来一模一样。

  记者: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两千一百多年了。但是我们在这满院子里,历代文人留下的题文赋诗当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动人画面。四位老人的风骨长存于此,我们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我们看到的正是商山四皓留给我们的一种不经荣辱的超凡境界。

  商山四皓选择在商山隐居,本质上当然表明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但实际上,在商山生活和居住其实是一个挺惬意的事。商山脚下,丹江环绕而过,景色优美,交通便利。在古时候陆路不发达的情况下,流经商山的丹江水运曾经兴盛一时。在丹凤县的丹江边,东线摄制组就寻访到了丹江水运文化的一种标志---船帮会馆。


   [船帮会馆采访]

  记者:离开商山四皓墓地,我们又来到了位于丹凤县城内的船帮会馆,船帮会馆过去曾经是丹江航道中水陆换载的著名码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二年一座古建筑,这个建筑当时是用于给船工们休息、娱乐集会的场馆,所以被称为是船帮会馆。

  在丹江航道的水旱码头上,当时商贾云集,帮会众多,船帮靠这丹江水域势力发展的比较大,但是却没有会馆,为了不使其他帮会歧视,500多名搬运工和船工决定集资建馆,他们从每个运件的报酬中提取3枚铜钱,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终于建起了这座闻名遐迩的会馆,在规模和雕刻艺术上,比其他的帮会的会馆更显宏伟和壮观。在船帮会馆的简介我们看到,这里其实有三个名字,有叫平浪宫,也就叫民王宫,还有叫花庙。

  记者:这位是我们县志办主编,那你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叫花庙?

  童正家(丹凤县县志主编):它的建筑特色和建筑艺术,特别花,老乡就称它为花庙。它的建筑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记者:北雄怎么体现?

  童正家:比如这条字墙像一个西北汉子,那么高俊,它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现在依然屹立不动。另一方面,也有些像南方的建筑氛围。

  记者:就在这一面墙上就兼具了南北两种风格,所以叫花庙。

  童正家:花庙还有更重要的是雕刻,你看这些雕刻叫镂空图雕,立体感相当强,它能看到前心,也能看到后背。桌面上的酒具茶具都能够在桌面放的上,这个特色也是很明显的。

  记者:非常的逼真。

  童正家:再一个花庙还体现在,一般的对联都是用字做成的,但是我们这个花庙的对联是用图组成的,四幅图画代表四个字,你看上联四个字四幅图画,下联四个字四幅图画,都体现了一个“画”字,体现了它的文化内涵的丰厚。

  记者:这副对联是由两组浮雕人物组成,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破解。我们看到在我们的上面有一个横幅“和声鸣盛”,有什么解释?

  船帮会馆工作人员:和声鸣盛,就是有一种船工们团结的力量,有这种意思。

  记者:在它上面写了三个字,叫秦镜楼,有什么意义?

  船帮会馆工作人员:秦镜楼在西京杂记里有这么两句话,秦有方镜,凡攻有邪心者皆能照之,让人莫不胆悸心动。

  记者:像这样的花戏楼目前在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座,一座是位于安徽渤州的南戏楼,另外一座就坐落于陕西省丹凤县城船帮会馆内的花戏楼,被称为北戏楼。

  记者:我们在丹凤县了解到,像船帮会馆这样的会馆在这里大概有12座,其中包括盐帮会馆,马帮会馆,那么这些会馆都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这里是一个水旱码头,打开这个门就是码头。现在你看到的就是丹江,过去这个丹江水应该比现在宽得多了吧。

  童正家:过去的水就在我们脚下。

  记者:当时这个码头的东边可以到那儿?

  童正家:南方的物资由船运到那儿。长江、汉江、丹江,到这儿从船上把物卸下来,再用驮运队驮到长安、陕西、甘肃,新疆。

  记者:它东西南北,四通八达。所以在这儿既有船帮,也有马帮,马帮主要是负责陆路的交通。所以站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繁荣,不过这个繁荣是因水而生,也因水而衰。这个码头是昔日的码头,我们身边空落的船帮会馆,似乎给我们见证的这段历史。

  眼前这座山脉叫什么?

  童正家:它是秦岭东端的一个支脉,叫流岭,流水的流。

  记者:明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山脉流岭。

  青铜器、秦腔、商山四皓和船帮会馆,今天东西线摄制组联手为我们奉上了一桌文化的大餐。其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秦岭这座山脉的重要特点之一。今后几天的秦岭探访,东西线摄制组还将为我们带来更多这方面的内容。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