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十一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9日 10:02)
欢迎来到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的卫星直通室。昨天我们跟随东西两线摄制组分别在宝鸡市和丹凤县领略了青铜器、秦腔、商山四号和船帮会馆等文化大餐,今天我们西线的记者将带领大家到一个叫大散关的地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句古诗所说的大散关,位于宝鸡市西南的半坡铺,它是秦岭西脉上一处险要的关隘,扼川陕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往事越千年,不知我们的记者今天来到这里,会有怎样的感慨?
▲铁马秋风大散关
——《秦岭探访》西线实录
[大散关]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南大散岭上,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关中最西的一座重要关隘。它是关中河川文化、秦巴文化与陇西文化的地理分界标志,其军事化的命名也强调着大散关作为地理区划之外的另一种含义。
北宋时岳家军在此与金兀术的兵将刀戈相向,而南宋的陆游又让大散关一举成名,他用“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把边关风雪的豪迈进行了意象化的表达,从此大散关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最具男性气概的载体,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英雄的终极梦境。
古时进四川有六条古道,今天我们《秦岭探访》西线摄制组带领大家去体验的,就是秦岭最西端的一条古道,它在古代叫陈仓道。据说该关口是古道中最平缓的一条,但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这就是今天的川陕公路,它是宝成铁路穿过的地方。据说在古代,山下面的清江河水流量非常大。我们在路上正好遇到了一位在这里生活了66年的老大爷,他对这里的地形应该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和他攀谈起来。
记者: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这里是一个军事要地?
大散关老居民 颜振杰:因为它居高临下,是川陕两地的关隘要地,易守难攻。
记者:当时打仗,必须要从这个地方经过?
颜:必须要经过这个关口,才能到秦岭。
记者:它为什么重要呢?
宝鸡考古队副队长 辛怡华:由于陈仓道在古代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大散关就是控制这条重要军事要道的一个关口,历史上争夺大散关的战争有七十多次。
[宝成铁路]
古道,古栈道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创举。而今天宝成铁路代替了蜀道的功用,1952年宝成铁路开始建设,1956年7月12日,宝成铁路历时四年,全线接轨通车,1961年完成电气化改造。宝成铁路,作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现在成为沟通我国西北西南的大动脉。
在秦岭的深处的宝成铁路,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车站。它海拔最高,是一个四等小站。50年前几声炮响,在秦岭深处炸出了这个三面环山的地方,成为青石崖小站。
青石崖老工人 谷多:二十二吨炸药,一共七个大洞,七个大洞一次爆炸,叫氧气式爆炸。爆炸完毕以后,整个都飞走了,飞起来的沙子,四十分钟没看见太阳。
凤州公务段观音山党支部书记 王一涛:宝成线是小半径曲线多,坡道大,最大的坡道达到千分之三十三,要走一个八字,通过山洞和桥梁和隧道走一个八字,像公路的立交桥一样,必须跨越,上下交叉才能过去。
王书记还告诉我们,宝成铁路隧桥相连,全线有1001座桥梁和涵洞,有368座隧道,它在我们国家铁路史上处于绝无仅有的地位,是铁道史上的一大壮举。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秦岭这座山脉充满了灵性,也使它作为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山脉更加引人注目,作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秦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就请随我们东线的记者看看商洛地区是怎样通过飞播造林、退耕还林来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的。
▲飞播造林,退耕还林
——《秦岭探访》东线采访录
过去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的漠视,秦岭商洛段植被破坏严重,致使丹江水源枯竭。为了恢复这里的生态,从1975年开始,商洛市的丹凤县、山阳县和商州区在荒山上开始了飞播造林。
30年过去了,现在这里已经形成100万亩的飞播林带,这个飞播林带对这里的生态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秦岭探访》摄制组今天来到了丹凤县寺平镇的山谷中,探访生活在这座大山里的农户。
[飞播造林]
记者:飞播造林以后,您能给我讲讲这个地方的环境变化吗?
村民:荒山造林之前,烧柴确实困难,都跑几十里,十来里之内。
记者:都找不到生火的柴?
村民:没有柴火,通过1976年这个播树以后,确实从这个烧柴途径来说,光捡山上的草都烧不完。
记者:李站长,刚才采访的时候,山里的农民说,还要进行抚育间伐。
陕西省飞播造林站站长 李愈善:经过抚育间伐以后,林木个体的生长空间加大了。像这一片林子,已经过了三次抚育了。第一次叫间苗,第二次幼林抚育,第三次叫抚育间伐。我们通过这三次间伐以后,这块林子现在一亩地大概就100株左右。
记者:这样对农民还能增加一些收入?
站长:对。这一块通过抚育间伐,当地群众已经得到很大好处,像这一块,一户通过抚育间伐,一年可以收到一千块钱。
生态环境的改变,也改善了山里人的生活,过去每年要遭受的冰雹灾害,也随着山林的恢复消失了。
村民:现在就是冰雹带已经取消了。
记者:原来冰雹多吗?
村民:这就是正是冰雹带来的,每年庄稼还没上来,这冰雹一到这后期,冰雹就下来了。
记者:每年都有冰雹灾啊?
村民:每年都有冰雹灾,现在这个树林起来以后,现在就没有冰雹灾了。
商洛市林业局副局长王曦告诉我们:雹灾的减少,与这一带的飞播造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这里都是裸露的岩石、荒地、荒坡,使得强对流天气比较多。气流升到上空以后,很快凝结成固态水,然后就掉下来,变成冰雹。现在植被种起来以后,阳光的热量被树木吸收,就不会形成强对流天气,所以冰雹也就没有了。
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坚定了造林人消灭荒山的决心。正是这飞播造林,使得荒山荒地大大的加快演替的速度,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商洛市飞播站站长说:他们的天宝工程实施计划,就是要把全商洛市的大面积荒山进行飞播造林。商洛市下一步的飞播目的,就是让100多万亩荒山绿起来。如今百万亩飞播林海彻底改变了丹凤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丹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从山里人满意的神态中,记者也品味出这里飞播造林所体现出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态本身的含义,山里人的生活变了。
[退耕还林]
为了改变生态环境,我们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提出了退耕还林的政策,那么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许多人产生了疑问,退耕能不能退的下来?还林能不能还的上去?生活在农业区的人们面对退耕还林又会怎样?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丹凤县的周平村。这里原来属于半山区坡地,以前它由于水源缺乏,农业效益并不是很好。从2001年开始,这里开始试种了生态经济林,
记者:老大爷您好,这是您自己家的地?
农户:我自己家的地。
记者:总共有多少亩啊?
农户:我有六亩地。
记者:原来都是种什么的?
农户:原来就是种的山药、红薯,种一些苞谷,种一些麦子。
记者:原来一亩能收多少钱呢?
农户:一亩地一年的麦子或苞谷能收四百块钱。
记者:按照您现在种的核桃树,一亩地您将来有多少钱?
农户:今年一亩地一棵树能产十斤核桃,十斤核桃顶六两麦子。一亩地33棵核桃,一亩地就可打三百多斤核桃,但只能产198斤麦子。拿市场平均的价格来说,一斤麦子卖到十块钱,一亩地将近2千块钱。而按我目前中核桃来说,三亩地就可收六千块钱。
记者:这还是一个初产期,明后年到了盛果期会收入多少?
农户:到盛果期那就是一亩地可收三千多块钱。
农户们朴实的话语,愉快的笑声,告诉我们现在的经济型生态林,确实解决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问题。丹凤县林业局局长杨亚军还为我们道出了经济生态林的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在解决了群众的收入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解决了植被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退耕还林真正不反弹。事实上在种了树以后,水土流失问题也得到解决。
其实无论是飞播造林,还是退耕还林,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更加洁净,更加宽广。
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一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两难问题,丹凤县现在就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看来保护秦岭这一地球送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在秦岭沿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共识。在我们今后的探访中,展示秦岭的生态多样性及其保护仍是我们的主题之一。好,感谢今天东西两线记者为我们发回的报道。欢迎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