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部频道 > 秦岭探访 > 正文

《秦岭探访》第九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5日 17:20)

  主持人:茶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饮料了,一般来说适宜茶叶生长的区域是在北纬30度以南,再往北由于土壤和气候的原因,茶叶就很难存活了。今天我们东线的摄制组在商南,一个已经接近了北纬40度的区域,意外的寻找到了一片面积30000多亩的茶园。那么茶叶在商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存活下来呢?一个叫张淑珍的人给了我们答案。

  ▲---东线采访


商南茶叶

  商南茶叶

  记者: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河南省西峡县至陕西省商南县的312国道,我们从车窗外看到这片灌木丛中前面有座茶山,这片茶山对于商南县来说是个奇迹,因为它改变了商南县过去从来不产茶叶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茶叶栽培学说中,关于产茶区域的界定,这个茶叶培育的创新,将中国茶叶的原产地由南向北大约推进300多公里。

  采访当地茶农

  记者:这是您父亲?

  茶农:这是我父亲。

  记者:你们家这在这儿?

  茶农:对。

  记者:您好。

  记者:这山上的茶叶是你自己家种的?

  茶农:自己家种的。

  记者:种了有多少亩?

  茶农:80亩。

  记者:有多少棵呢?

  茶农:那没有清点过。没有数过。

  记者:一家的产茶叶多少?

  茶农:一年毛尖能产五六百斤。剩下就是炒青,炒青能产三四千斤。

  记者:这收入大概有多少?

  茶农:收入大概毛利一年十来万。

  记者:这座山就是您自己的?

  茶农:这是承包村上的山。

  记者:承包了有多大一片呢?

  茶农:这底下有个70来亩。那个山上还有10来亩,一共就是80来亩。

  记者:你家种了茶以后,生活收入的变化有多大?

  茶农:变化大了,原来我们家是两间小小的草房,下雨都漏的住不成。搞了那个茶叶以后,一年一年的都好起来了。

  记者:过去咱们这个地方不是不产茶,你们怎么想起在这儿种茶叶?

  茶农:由我们商南茶叶站的张淑珍站长她们从外地引进的茶种在我们这儿试种。

  记者:在试种以前过去这个地方从来没有种过茶?

  茶农:大家都不会种茶,也没有见过茶叶都没有喝过茶叶。不知道茶叶什么样子。

  商南县委书记 周树红:商南过去没有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都是张淑珍等一批林业科技工作者,三十年来艰苦创业,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来源。


“茶叶奶奶”张淑珍

  采访“茶叶奶奶”张淑珍

  记者:我们发现从茶农到县委书记,谈起商南县的茶叶种植都会提到同一个名字张淑珍。张淑珍今年68岁,她从60年代开始就尝试性的引种南方的茶叶,经历的40多年漫长的摸索和发展,引导商南十几万农民,种植茶园8万多亩,创造了年产值6000万元。2000年商南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茶叶之乡。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这位被商南县人民尊称为茶叶奶奶的张淑珍,亲自撰写了商南县茶叶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

  记者:在拜访她的路上,我们对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好奇。

  记者:您当时种的第一棵茶叶是在哪儿?

  张淑珍:就在这一块。这就是一亩地。

  记者:当时的试验很好?

  张淑珍:试验很好,到第二年没有冻死,所以第二年我就在这个山坡上开辟茶叶,这个山坡上全是1971年开的。

  记者:我听说您在实验的过程中失败了两次?

  张淑珍:我失败的次数非常多,我从1962年开始栽苗圃育茶苗,年年育了茶苗年年栽到山上去。

  记者:为什么?

  张淑珍:因为我把它当成一个树种来对待,不是当成一个特种的树种,所以按照一般的树种栽的方法,它栽到山上就死。因为跟我们这儿的降雨量有关系,我们这里的降雨量相对少一些。

  记者:这是南方的植物拿到北方面临的一个困难?

  张淑珍:所以我是多次失败,而不是一次两次。多次失败以后,到了1967年育的茶苗,我说我不栽了看它能不能采茶,所以在苗圃育了两分地茶苗没有进行育栽,到1970年的时候采茶3斤8两,所以这3斤8两我想着苗圃种成了不行,问题是山上能不能种成。

  记者:这珍贵的3斤8两开始您的种茶的试验?

  张淑珍:种茶是在山坡上试种茶叶,所以正好种一亩地是最早的一亩地在山坡上种,在山坡上一种茶而且生长很好,出苗很好,我就在这里茶场大面积的开辟茶园。

  记者:3斤8两的茶叶是您试种的第一次收获,到现在我们的茶叶产量有多少?

  张淑珍:我们现在的产量是120万斤。

  记者:已经变成一个产业?

  张淑珍:对,已经是一个产业。

  记者:农民刚开始他也持怀疑(态度),祖祖辈辈都没有种茶叶,您怎么让他相信?

  张淑珍:开始种他都不愿意种,他说我们这儿从来不长茶,有了经济效益,他们主动地种茶。

  记者:这是从哪年开始?

  张淑珍:这是从1973年,1973年就大量的种茶,生态效益特别好,因为它一层一层地防止了水土流失,你看下再大的雨,它打到面上然后再流到地上,所以它保持的水土非常好,再大的自然灾害茶园都没有灾害。

  记者:正好和咱们国家的退耕还林相符合?

  张淑珍:对,正好符合,另外一个它的社会效益特别好,因为你种一片茶叶富一方人,这一方人都来采茶。像这个茶场他60%的劳力都来采茶。

  记者:这是核桃吧?

  张淑珍:对,这就是核桃。

  记者:原来这里面全种的是核桃?

  张淑珍:对,原来是一个核桃林场。现在变成茶场。

  记者:现在变成茶场,种核桃也是有经济价值的吗?

  张淑珍:我们看它的没有茶叶的经济效益好。

  记者:差别大吗?

  张淑珍:差别大一点。

  记者:种核桃能挣多少钱?

  张淑珍:种核桃我们没有统计过,一亩地就是一二百块钱。

  记者:一亩地一二百块钱,那种茶呢?

  张淑珍:种茶平均就是一千块钱。

  记者:差了五六倍。别人的实验室都是在屋子里,您的实验室却是在外边,在这大山上。

  张淑珍:对,要种茶必须在山坡上。

  记者:这么些年您在这山里肯定走了很多路?

  张淑珍:对,凡是能种茶的地方我基本上都走过了。

  记者:最远的走了多远?

  张淑珍:最远是100多里路,最近的像这个,十几里路。

  记者:都是走着去?

  张淑珍:都是走着去。因为当时没有交通工具。

  记者:那一定非常辛苦?

  张淑珍:那就无所谓了。

  记者:我们跟着张站长走过的这个她不知走过了多少遍的山路,让记者真有一种感慨,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她一定是有着无比坚强的意志,一个能够带领更多的人致富的人,那她一定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这多雨的季节滋润着我们眼前这漫山的茶树,那它也一定滋润着这山里的每一家农户。


  【连线】

  主持人:感谢东线摄制组传回的报道,现在让我们来联通前方记者呼啸起的信号。呼啸起你好。

  记者:你好徐平。

  主持人:我们刚才在篇中了解到商南地区种植茶叶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我们想知道虽然在这样一个区域它能够存活下来,但是它跟南方的茶叶在品质上有没有很大的区别?

  记者:这个茶叶种植地处于西部地区的最北部,它生长的周期长、温差大,这个茶叶特点就是特别经泡。另外它含有的无机物质非常多,它是标准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在当地这个茶叶基本上供不应求。

  另外除了这个茶叶的品质之外,更让我们感慨的是像这样的南茶北移的精神,令人敬佩!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终于试制成功了,在北纬33度到34度之间的茶叶种植地带,改变了过去我们专家对茶叶种植区域的范围界定的标准。

  主持人:好,我们还想再了解一下在同纬度地区种植茶叶,商南地区有没有什么可值得借鉴的一些经验?

  记者: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我刚才说的,因为当时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技术力量还不是很强,那位张淑珍老人可以说走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她不懈的在寻找着适合茶叶种植的土地,因为土地的含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茶叶的种植。那么现在因为这个技术的提高,她可以把这一地带适合茶叶种植的山坡地进行优先选择,这样的话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主持人:好的,呼啸起,我们今天的联线就到这里了,请你转达我们对前方记者的问候。感谢东线摄制组为我们传回的报道。我们再来看看西线今天是他们在天水市最后一天的拍摄,在这一天里他们探访到了两个非常奇特的地方。看完这两个地方你也许会大开眼界。我们先集中地看看,在这里一个茄子最大的能长到3公斤,辣椒、黄瓜、西红柿这些普通的蔬菜也和您平常见到的不大一样。

  ▲——西线采访实录


太空育种的辣椒

  【太空育种】

  位于天水市的中国航天育种基地是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及天水市农业局联合开展的高薪农业园区,这个基地里的种子,是通过神州三号和神州四号科学试验卫星搭载回来的,育种基地现有品种蔬菜、瓜果、牧草、花卉等六大类七个品种,经过培育的品种具有抗病性、高营养、丰产等特点。我们的西线摄制组对这里的太空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也就是说这很多的种子已经是上过天了,是吧?

  天水市农业局局长 张廷纲:是通过神州三号,神州四号,还有神州五号之后发射的一颗,试验卫星搭载回来的。

  记者:那这样经过这样的搭载回来的种子长出的植物是什么样的?

  张廷纲:经过搭载之后这个种子在空间,经过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的太空因素的作用,使这个遗传形状发生变异。我们利用这种有意变异来选育

  空中新品种。

  记者:我们来看一下太空育种最后长出来的农作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是选育成功的一个茄子,你看这个茄子的个儿可真够大的了!还有佛手茄呢!

  张廷纲:这是太空的佛手茄。从小长大以后像佛手瓜的样子。

  记者:它长得像手指似的,口感怎么样啊?

  张廷纲:口感很好,尤其是煮了以后凉拌特别好吃。

  记者:这么大的黄瓜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除了体积和外形有一些特殊以外,还有什么实质的特殊呢?我们现在采访一下太空育种基金的负责人。

  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天水绿鹏公司董事长 包文生:这种黄瓜在去年7月份通过了中科院空间(技术研究)院和甘肃省的农监站的鉴定,是国际三级水平。目前经过国家监测,它的维生素C、含糖量、含铁普遍高出对照(黄瓜)的40--48%,产量一般接近6000公斤左右,跟咱们对照的要高出19--28%。

  记者:那我们这些太空育种的种子长出来的农作物和我们所平时所熟悉的转基因工程有哪些区别呢?

  包文生:转基因是外来基因参与到植物本身里边与它的基因相结合,而太空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错位,对它本身的基因没有改变,只对它的营养成分,糖分有所提高。

  记者:对我们人的饮食和身体来讲,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影响?

  包文生:对于人体非常有好处。和转基因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离开了太空育种基地,我们再随西线的摄制组,前往下一处奇特之地,一座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山脉。秦岭有着太多的独特性,而每一种独特性,又都会表现为一种标志性的现象。在天水市的秦岭村,我们的记者就拍摄到了一个奇特的分水屋。一个普通的屋子,因为雨水的流向不同,而形象的证明了秦岭作为长江黄河分水岭的标志地位。

  【分水岭】

  记者:现在如果要是看窗外的这个景象就是典型的秦岭北坡的黄土高原的景象,现在我们这个水系还是属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水系,过一会儿我们要翻过一座岭,那么过了那个岭的景象就会跟现在的景象完全不一样。

  记者:大爷,您家就是这个地方的吗?

  农民:是的。

  记者:这个地方叫什么地方?

  农民:这是秦岭乡。

  记者:秦岭乡?

  农民:是的。

  记者:我问一下咱们现在这个山坡就是分水岭吗?

  农民:这是分水岭。那边是南坡,一面是黄河一面是长江。这面是长江,这面是黄河。

  记者:大家可以看在我的这边的方向就是秦岭的南坡方向。

  农民:对。那边就是牡丹山。向那边走就是牡丹乡。

  记者:那边就是牡丹乡。现在可以看到地里边还有很多粮食作物,绿色的,包括那边的山缘上。不过对面这片景象就大不一样了,这边就有一点黄土高原的味道。

  记者:今天走了这么远的路,又翻了秦岭,您带我到这来有什么用意?

  天水师范学院教授 雍际生:咱们来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

  这正好就是天水市秦城区的秦岭乡。

  记者:秦岭乡? 这个名字就叫秦岭乡?

  雍际生:就叫秦岭乡。 这个秦岭虽然山系很长,但是叫秦岭乡的只有这一个。叫秦岭乡。咱们这里北边是喇嘛岭,南边是中峪梁,它长达15公里,这正好就是一个分水岭。清代乾隆年间曾经建了一个庙。

  记者:就是这个房子吗?

  雍际生:是这个房子。这个房子非常奇特。

  记者:这个房子有很多非常奇特的地方是吧?

  雍际生:对。

  记者:它正好在分水岭的这条带上,如果没算错的话,它这个朝向好像它的背面,正好是朝北,这面是朝南,跟旁边其他房子的走向都不是很一样。

  雍际生:它是一个坐北朝南的走向,人们后来发现它正好在分水岭的最高处,所以人们后来又把它就改成了分水屋。

  记者:分水阁。在这里边我们看到这个分水阁还有一副对联,非常有意思 。我可以给大家念一下,叫“一檐水横贯南北,两面坡分流江河”。这就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屋子的奇特现象。

  雍际生:对。

  记者:我的右面现在是正北方向,我左边是正南方向。现在手里拿的这一舀水,泼下去是分成两半,那么一半就顺着房檐流到了长江,一半就会流到黄河。

  记者:像我们这个建筑作为分水岭有没有一些考证?

  天水市秦岭乡党委书记 黄百祥:这个房子是乾隆年间建的,这个房的位置正好是分水岭的主端。这个房子非常正,跟其他农户的院落不一样。

  记者:咱们现在住这在分水岭上来参观来看的人多不多?

  农民:很多。都来看这个奇景。

  主持人: 感谢西线记者为我们传回的报道。现在我们再了解一下有关分水岭更多的信息。请导播帮我们接通西线记者。

  【连线】

  主持人:童盈你好。

  记者:你好徐平。

  主持人: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个有关分水屋的小篇,感觉非常有意思。能不能给我们再提供一些有关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呢?

  记者:好的,我们是在天水市秦州区的秦岭乡拍摄到这一个奇观的,这一路上 我们还特意邀请了一位陕西省气象局的高级工程师严胜安先生。关于分水岭的这一个大的概念他是怎么样的解释的,我们请他来给我们解释一下。

  记者:好的。能不能在这里给我们的观众说一下分水岭的具体情况。

  严胜安:分水岭作为地学上的一个概念,在地学基础课程都有。秦岭作为分水岭的概念应该首先是1934年地学家柯里西在他的《中国地理之基础》上

  提出来的;再就是1936年竺可桢在他的《中国地理概貌》中提出来的。

  记者:那么在这个分水岭的两边,在农作物或者说植被方面有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呢?

  严胜安:在秦岭的南坡是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它的北面是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记者:在采访中我们也看到了,两边的植被以及农作物的种类都不是很相同,它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严胜安:由于秦岭的屏障作用,使得冷空气难以长期直下,使得秦岭的南边受到了保护,因此它和同纬度的驻马店、南阳、蚌埠来比较,最冷月的极端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偏高,它的整个农业景观和长江中下游基本相同。

  主持人:好的,谢谢严先生您给我们的解释。

  主持人:童盈,我不知道在未来得行程当中你们还会不会涉及像分水岭这样的话题。

  记者:其实秦岭是一个大的山脉的概念,它不仅是长江和黄河这样大水系的分水岭,秦岭南坡还是像嘉陵江,汉江以及赣江这些小支流的分水岭,所以在今后的节目中,我们还将陆续的为观众展现。

  主持人:好的,谢谢你们的报道。希望你们也能够保重身体,给我们传回更精彩的节目内容。明天我们西线的摄制组将离开天水进入陕西境内,而我们东线的记者,也将继续展开他们在商洛地区的探访。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