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七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3日 16:23)
按照预定计划,东线摄制组今天将离开秦岭探访的第一个拍摄地区河南省南阳市,前往陕西省的商洛地区。但是在行进的过程中,他们意外的在南阳市的内乡县寻访到了一座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社会的县衙。南阳市曾经是中原文化的繁盛之地,这座县衙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岭连绵的山峰阻挡住了历朝历代战火等人为因素的破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历史上的七品县令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地方开堂会审的。
▲东线采访实录
[内乡县衙采访]
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1984年被批为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 杨兴华
内乡县衙的特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保存最完整,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现存最完整的一个县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我们的衙门文化研究,号称全国衙门文化研究的发祥地。第三个特点应该是建筑特点,因为我们地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是楚汉文化的交流地带。县衙可以说是容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于一体。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历经元、明、清及中华民国,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有亭堂榭舍二百多余间,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所建,并保留有元明时期的实物。
内乡县衙之所以能够享誉全国,得益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它丰富的陈列展览,大堂、二堂、三堂及东西花厅等主体建筑内的复元陈列,再现了古代县衙本来面目和威严气势。
内乡县衙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各部建筑的楹联上。县衙所有建筑物上的匾额、楹联语言精炼,含义深远。其中最为世人关注的一副楹联,是三堂前悬挂的楹联。上联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是清康熙十九年内乡知县高亦勇所撰写。楹联以朴实的言语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记者:在内乡县衙我们同时还欣赏到了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内乡独有的、曾经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内乡宛邦剧团的表演。
内乡县衙为我们留下了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同时又是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对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官级设置、机构职能、司法审判和衙门建筑规则以及衙门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在内乡县的这座县衙短暂停留后,东线摄制组迅速到达商洛境内并进入了第一个拍摄地点金丝大峡谷。在这座大峡谷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意外发现呢?
记者:这里是新开岭自然保护区,金丝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海拔700米的一个位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特的地理现象:这里有天然形成的一个大的、可以穿透的山洞,在这个山洞的上方,又有两个小洞,都是天然形成的。从秦岭东线开始这一路走过来,我们时时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秦岭留下了令世人震撼的一些杰作。那么这样的地质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
[采访商南林业局副局长 胡金鑫]
胡金鑫:下面的这一块岩石,大约就是在造山运动中形成的。这个碳酸盐地貌,历经风蚀和风吹日晒,一层层地剥离。我们看到的这个层状的结构,上面有一些碳酸盐已经流失了,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穿透的景观。
记者:像这样的地质现象在我们这个区域多不多啊?
胡金鑫:比较多。下面的停车场有一个连心洞,是五个洞相连,高差就是80米左右。
记者:也是从上到下,下大上小?
胡金鑫:对。上面还有一个洞,叫穿心洞,就是对穿过。没有这个洞大,也没有这两个小洞,就是这样一个景观。
[马刨泉采访]
记者:这个泉水位于商南县金丝大峡谷入口处不远的一个地方,被当地百姓称为马刨泉。泉水汇入小溪,最终会流入丹江。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丹江水流入北京,这里面就有马刨泉的泉水,北京人民也会喝到这个甜甜的泉水。
我们可以看到泉水非常的湍急,那么这眼泉有什么样的来历呢?我们采访了景区的工作人员。
记者:贵姓啊?
工作人员:免贵姓赵。
记者:你能给我们讲讲这个泉水的来历吗?
工作人员:这个泉水叫马刨泉,传说是三国护主刘闯,有一个妃子叫苏娘娘。她来到这儿的时候,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中午天,马儿为了解主人之渴,一口气跑到这个泉水这儿来。所以,当地为了纪念苏娘娘,就把这个泉水叫做马刨泉。
商南县委书记 周树红:
金丝大峡谷马刨泉这一股水,也是南水北调、丹江水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这个水质非常好,在金丝峡谷这儿出去,通过南水北调,调到北京。现在我们开发建设金丝大峡谷这个生态旅游区,就是坚持保护好这个生态环境,保护好丹江水源,百代受益。
▲西线采访实录
内乡县的这座县衙能够完好的保存至今,秦岭连绵的山峰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阻挡外来因素破坏的作用。而在秦岭,不少传统文化的遗迹甚至是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得益于这样的原因被保留了下来。例如,今天西线摄制组在天水市严官镇就寻访到了这样一个清朝的盐井。
[采访老盐工 李晋善]
李晋善:苦的很,已经没人干了。
记者:为什么要这么弄啊?
李晋善:把土块踏细了,这是烧盐的一个过程。
记者:烧盐就是在这个屋里边吧?
李晋善:天一下雨,什么都没弄好。
记者:装到这个里头?
李晋善:对,装到这里。装到这里头是干的,加水、加上火就变硬了。变硬了,添上一锅或半锅,烧出一锅半,能烧40斤盐。原来那个火里头只能烧6斤盐。
记者:那你们现在还吃这样的盐吗?
李晋善:吃。有时候烧下来就吃。这个盐碘好得很。
记者:这个盐有啥好处啊?
李晋善:这个盐有700多年的历史。消炎、气管炎都能治的。这盐历史上多得很,历史上说清代的时候就有了。
记者:那您在这个盐井住了多少年了?
李晋善:我大致六、七岁就全家都迁到这来了。十多岁的时候去担水,就开始做这个。
记者:在这住了70多年了?
李晋善:70多年了。
记者:我们现在这个盐官镇,是不是也因为有了这口井才起名叫盐官镇?
李晋善:这个盐官镇就是跟上这个盐井,才起的这个名字。
记者:那个是你的老伙伴儿吗?
李晋善:比我小一点。他比我小一岁,79了。
记者:你们两个人一直在这烧盐吗?
李晋善:我以往烧过盐,后来建了个庙再没烧过盐。这十几年看着建了庙,就没烧。
记者:以前烧了多少年?
李晋善:以前六七岁的时候,在家里就干这个事了。担着水就在家里烧。
李晋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烧盐已经停止了。只是在有客人来参观的时候,他们才把烧盐的过程表演一下。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秦岭既造就了像盐井这样古老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保护了这种具有人文价值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流传至今。事实上,秦岭更是一座文化和历史积淀深厚的山脉,西线摄制组现在所在的秦岭东段起点天水市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天水市市区西关的伏羲庙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场所。当西线摄制组赶到这里的时候,这座神圣的殿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来到伏羲庙采访,正好赶上伏羲庙的大规模维修。这也是它400多年历史中的第10次大规模的维修。不过,据当地管理人员说,通过这次维修又发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文物构建。
[采访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 副局长 李宁民]
记者:我看到这个瓦都是我们身后的这个建筑的房顶上的瓦吗?
李宁民:就是。全部是从咱们这个太极殿房屋修建瓦面上卸下来的,都是原来的。
记者:这是属于琉璃瓦是吗?
李宁民:这属于琉璃瓦,琉璃瓦的筒瓦。
记者:这个瓦是什么年代的?
李宁民:这个瓦应该是明代的瓦。像这个筒瓦和这个勾头,这两个都是明代的瓦。
记者:怎么能看出它是明代的?
李宁民:一个是从咱们这个伏羲庙本身、从原来维修的过程来看。伏羲庙是宫殿式的建筑维修,那么这两个瓦的色彩是采用孔雀蓝的色彩,而孔雀蓝在咱们的古建筑里边采用到琉璃瓦里边,算是级别最高的一种标志。就现在而言,咱们新制的这个琉璃瓦,用这个孔雀蓝,价钱是很高的。这是一个标志。另外,从这个形质上看,这一块经过反复的研究,是用手工专门定制的。你看这个字,是很明显的。
记者:这是什么字?
李宁民:这是太昊的昊。一个“日”字加一个“天”字。这表示大的意思,也是太阳的意思。
记者:这些瓦形状各有不同,都是一个朝代的吗?
李宁民:不是。从咱们这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来看,这应该是经过了明代、清代、民国和解放以后这几次大的维修以后,不同时期留下的不同的瓦的部件。
记者:那怎么能看出来呢?
李宁民:如果不是一次定制的话,瓦的质量相对就差一点,就出现掉皮的现象。因为是一次定制,需要拨一批资金,这在那个朝代管理是非常严,要随便做个粗糙是不可能的。但在后期的维修过程中,是有可能由于监工不利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记者:这个裂缝是自然裂缝,还是当时建的时候就这样?
李宁民:这个属于自然裂缝。因为经过了几百年风吹日晒,是自然裂缝造成的。
记者:对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尤其是这种木制品的保护,包括一些褪色裂缝,我们都怎样进行维修呢?
李宁民:在古建筑构建维修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维修办法。
记者:有掉漆的怎么办?
李宁民:有掉漆的,咱们采用修补的办法。局部进行修补,大的全面的进行彩绘。彩绘以后加一层化学保护膜,就修复下来了。像一些大构件,进行彩绘就行了。
记者:维修是不是对文物古迹的一种破坏呢?
李宁民: 文物维修如果说在方案里操作不当,本身就有一种破坏。但如果科学的设计方案、操作的话,就可以把破坏的因素降到最小的程度,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记者:这是正在维修什么?
李宁民:这是正在维修伏羲庙的东配殿。把这个墙拆掉以后,发现历史上曾进行过维修。你看,这是最早的一段木头;这是第二次维修。
记者:好像上面的木头虫害比较严重。
李宁民:是的。虫害比较严重。咱们这一次计划把比较好的、完整的柱子保留下来,其他的进行对接处理,或者换掉。
记者:这个是怎么回事呢?
李宁民:这个是通过咱们墙拆了以后,发现历史上曾经着过火。
记者:原来还没发现?
李宁民:是通过这次维修才发现的。
记者:像对这样的古建筑,我们维修起来难度有多大?
李宁民:对古建筑维修的难度,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是要保持原貌,这是一个原则。再一个,就是要尊重现实。
位于天水市城区的伏羲庙,本名太昊宫。始建于明成化19至20年间。在前后经历了9次重修后,占地面积达到13000多平方米,现在保存下来的有6600多平方米。庙内的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等,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是明代我国两大祭祀伏羲的中心之一。
从明天开始,东线摄制组将展开在陕西省商洛地区的全面探访。而西线摄制组也将在甘肃省的天水市进行最后一天的拍摄。明天同一时间请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秦岭,一同探访。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