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探访》第二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8日 16:10)
▲《秦岭探访》东线采访
一大早,《秦岭探访》栏目组东线记者就从住地出发,开始了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探访活动。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密林蔽日,古树参天,方圆一百平方公里内,生长着3000多种植物,200多种脊椎动物和3000多种昆虫,这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宝天曼成为一座巨大的生物基因库。由于宝天曼处于我国由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自然地理区内,所以被列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目前在保护区内仅可以找到大面积的具有过渡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它们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
在记者探访的过程中,随处可以看见暖温带和亚热带特有的植物,以及许多国家级的珍稀树种,这些形状各异的树木充分表现了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紫荆树]
记者:朱局长这是什么树啊?
朱局长:紫荆啊。
记者:就是我们要找的紫荆啊?
朱局长:对。
记者:那这个树有什么特点呢?
朱局长:树皮是比较光滑,或者可以老百姓叫猴不上。
记者:老百姓叫猴不上,学名叫紫荆?
朱局长:对。
记者:这一些一种珍稀物种吗?
朱局长:也是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
记者:这棵老树就是被缠茎藤给缠死了,这就是植物绞杀的现象,那这种绞杀会不会对植物构成破坏啊?
朱局长: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由于物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是寄生的,有是单寄生的,像这种单寄生的,可以自己产生能量和养分,因为它从树上边吸收一部分,这种属于单寄生现象。
记者: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宝天曼茂密的丛林、保存完好的生态系
统,是这片绿色的世界成为野生动物生活繁衍的幸福家园。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记者:曹局长,这里就是我们所说的豹子岭?
曹局长:对。
记者:那在这个豹子岭大概有多少只金钱豹啊?
曹局长:有30多只。
记者:我们赶到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时候,正赶上了一群放生的人。
记者:野生的动物都是从哪来的呢?
被采访者:市场上买的。
记者:花钱收集的?
被采访者:对。
记者:你们这儿放生也是保护动物的最好的一个行动?
被采访者:这是最好的一个行动,这个森林大自然回归一种回报。
记者:那你们有多少人参加这个活动啊?
被采访者:30多个人。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即将要被放生的六只果子狸,这个袋里面也是 果子狸,是吧?
被采访者:是。
记者:同时就要把它们放掉是吗?
被采访者:放掉。
记者:野生的不是不允许捕猎吗?
被采访者:是不允许捕猎。
记者:那是不是他们有是一些非法捕猎以后卖到市场?
被采访者:对。
记者:你们从市场买回来再把它放回自然?
被采访者:对。
记者: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被采访者:回归了大自然了。给它放了自由。
尽管现在还不到7点半,但是在宝天曼的这个森林里已经夜幕降临,不知道刚才这两千多条蛇放生的场面,你画面里能不能看清楚,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刚才看到果子狸离去的方向,似乎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欣慰。
按照现在的这个时间,我们的记者龙江,应该是赶到了内乡县城的宝天曼自然博物馆,那里有金钱豹的实物标本。
宝天曼自然博物馆的建立,是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所有珍稀的动物通过标本的形式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展示厅里我们看到:
这只金钱豹的标本是1979年被当地一个农夫捕获之后制作的。由于这种金钱豹现在已经稀少,在保护区范围内只有三千多只,所以它已经成为这个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钱豹也成为了自然保护区特别珍贵和重点保护的一种动物。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5.8%以上,给动植物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行进在这个动植物的自然王国里,我们仿佛感受着人与自然的最亲密的接触,而密林深处突然跃入我们视线的一座小屋,引起了极大的好奇。
[护林员]
记者:你们好,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
护林员:你好。
记者:你们都是这儿的护林员啊?
护林员:对。
记者:刚才你们去林子里去了?
护林员:对。
记者:你不大啊?
护林员:十八九岁。
记者:那时刚来参加工作?
护林员:刚来。
记者:来进你们的屋里看看。
护林员:我们护林之家。
记者:那你们多久回家一次?
护林员:每个月回去一次,每个月六天假。
记者:24天左右的时间都是守护在这个山林里面?
护林员:几乎每天都上山转一下。
记者:晚上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呢?
护林员:晚上拿个VCD听听歌,看看书。
记者:在这倒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学习地方?
护林员:对。
当我们离开护林员工作生活的森林小屋,一边继续在密林深处前行,一边思索着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时,天色突然渐渐地暗了起来,一场山雨眼看就要袭来,我们最终不得不决定暂停我们继续在密林深处的探访。
今天我们探访了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我们了解到了这里茂密的森林保持完好的生态系统,使它成为我们南水北调和丹江口水库水源的一个重要的涵养地。在这里我们不仅了解了本地物种的多样性,同时我们也切身感受到这里气候的多样性,第一天到这里还是倾盆大雨,接着是晴空万里,现在又是雷雨交加,我们的采访也只好在这里结束了。
[嘉宾观感]
看了这个短片,我很有感触,第一我觉得宝天曼这个保护区,现在能够存在下来应该说是一个奇迹,大家知道在中原大地,历代的战乱,很人为地对森林的过度的开发利用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中原大地,在伏牛山,还有这么一块宝贵的绿色的山体在,应该说这是河南人民的幸运,也是整个中原大地的幸运,所以宝天曼被列为河南省惟一的一个世界生物圈的保护区,同时它也是整个中原地区惟一的一个保存完好的自然山体和生物基因库,同时它还是中国惟一的一个长江黄河淮河的分水岭,所以我觉得宝天曼的生态价值立足珍贵,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我们的护理员太可爱了,我刚才在片中看到了我的护理员的生活状况,因为我长期从事林业的报道,我看了以后,我的内心很不平静,护理员的生活是非常苦的,过去在林业界曾经流传着这么一段顺口溜,说“远看像烧炭,近看像要饭的,走到眼前再一看原来是林业站的”。这形容护理员他长期生活在野外,他们物质上非常的匮乏,精神上很孤独,同时生活的条件又非常的简陋,他们时刻都面临着这三大难题,所以我觉得应该像我们的护理员像保护宝天曼这块绿色草地护理员致以敬意,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三点,据我了解目前宝天曼已经被河南省列为整个伏牛山旅游开发的龙头,所以我想大家知道,河南省是一个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特色的这么一个旅游省份,大家知道开封、洛阳,这个安阳这都是中国的古代文明非常辉煌的地方,从河南的旅游资源来讲它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它的自然旅游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或者说它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比较迟缓一些,那么既然定位了伏牛山开发的龙头,我想宝天曼的旅游应该纳入到整个河南省的旅游的大盘子当中去,这样能够实行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一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一种互补。
我最近刚刚得到一个消息,目前国家林业局告诉我这样一个消息,目前中国的秦岭是整个中国生态旅游最热门的地方。伏牛山是秦岭的余脉,算秦岭的一部分。所以我在想就是说宝天曼要吸引游客,可以重点的先在大的城市里面进行推广,比如说先到郑州、洛阳、开封这样大的城市推广,因为到森林去旅游符合了时尚的观念,符合了环保的观念,符合了目前城市人群的这种消费心态,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建议。
但是我觉得这是可以处理好的,就是我们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因为你没有钱你也谈不上保护,你解救不了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它只会更快的来破坏,因此我觉得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何适度的来开发,用开发所得到的钱,旅游的收入来更好的保护。
▲《秦岭探访》西线采访:
采访[麦积山石窟]
记者:你看在这个石窟里,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哪些?
被采访者:我们先看看这个133窟这个北纬的地址,这尊像它高就是80多厘米,它历 史非常的悠久,距离现在已经1500多年了,这尊像的眼睛就是两条缝,嘴角微微的凹进,头微微的歪着,显出一种丰富甜蜜的,非常温馨的也是非常神秘的微笑,它的正面是佛,佛它讲经说法,这尊像实际上就是佛的学生,它在这里这种笑可以引起我们各种各样不同的想象和联想,这种特征全都反映出来了。
记者:像这一个洞里,据我们所知,它的内容很丰富,除了泥塑以外还有石雕。
被采访者:石刻在麦积山也有许多特征,你比如说我们看看这个第10号造像,这个 10号造像也是应该说是我们的国宝,它是通过连环画的方式,表现整个释迦牟尼的一生,当然这种佛教故事在敦煌的这些地方的壁画里头都反映,那作为石刻连环画的这种形式这是很独特的。
记者:这尊佛是讲了一个故事是吗?
被采访者:讲了一个从释迦牟尼从前生到毕生,一直到它涅槃的这样一个过程。
记者:我想问一下,就是这个石雕和这种泥塑为什么都能够在这么一个洞里边体现出来?
被采访者:这也是个很神秘的问题,因为这个洞在1953年之前,没人知道这里有这个洞,1953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的勘察团,从这边的那个山上,高倍望远镜发现这里这个洞口,但是当时没有栈道,当时的考古人员是绳子拴着腰,从山顶的树上吊下来,吊下来就发现这么大的洞,这个洞的形式又是一个仿造汉墓的形式,而且非常惊喜的发现在这个洞里头有这么18块碑位造像,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财富,而且因为这个洞它没有栈道了。后来没有人干扰,所以保存这东西最晚的是宋代,最大多数是北魏的石刻雕塑。
记者:可以说这里面的这些东西,都是堪称国宝?
被采访者:国宝。
记者:它这个不同的位置,好像造型也不同?
被采访者:是。
记者:那个雕塑也不同?
被采访者:你看像对面这里密密麻麻的,有上千种的,我们叫做yinsu (音译)佛,按照古人的说法这里是无壁不是佛,有洞皆飞天,就是说所有的墙壁上都布满了佛的像和飞天的形象。
这里这就有泥塑的飞天。
记者:是在这个左上角这个位置?
被采访者:对。而且这个飞天非常生动,非常完整,甚至于它脸部的表情,现在近处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更为令人惊奇的还有泥塑的山水画,有山,有水,有树有人,有飞天,有饶,一幅非常完整的精美的艺术山水画。
记者:像这样的泥塑,像全国来讲,像我们国家来讲,是不很少见的?在这样一个洞里面。
被采访者:在一个洞里头,即石刻泥塑还有壁画为一体的,虽然不是绝对没有,但是如此丰富,那就是这133窟属于惟一的,而且历史是最久远的。
记者:看过这么多泥塑,感觉到这里面它的雕刻风格都很人性化,包括您讲的这些故事也很人性化,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是有这种?
被采访者:是的。麦积山的泥塑,之所以能够引起海内外许多人的关注和兴趣,在它独有的特点就体现一种世俗化,人格化,它不仅是冷冰冰的宗教的佛,它实际是把宗教和世俗佛与人,把神学与人学非常完美的融为一个整体,我们看到的既是佛、菩萨、弟子这些宗教的形象,同时又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甚至于就是我们天水这一带,麦积山这一带的村姑,农夫,女孩,男孩。这样的一种人物,你看看它的鼻子很像我们弟子的鼻子,因为古代的艺术家,他就是我们天水这一带土生土长的地方艺术家,他塑造这些宗教形象的同时,他选取的模特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天水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有着一种传承关系。
采访[麦积山保护]
记者:当人类创造出一种艺术作品的时候,它也正在悄悄的远离我们,那么为了使现代和未来都能够欣赏到它的艺术价值,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对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
这位就是我们在这儿找到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员的所长,他现在正在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保护的一些研究。
记者:这上面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个什么样的工程?
被采访者:现在我们刚刚临摹完。
被采访者:麦积山的雕刻和壁画现在主要面临着大约有十种壁画,你比如说空鼓、起甲、褪色等等还有虫害,现在我们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以传统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一种保护办法,主要是我们考虑到麦积山的雕塑泥塑,它经过一千多年,这个泥巴还大部分都没有遭到破坏,本身我们就觉得它是科学,因此我们把它泥巴做了化验以后,发现里面含的有土,沙,棉,麻,甚至还有鸡蛋清和糯米,我们把它也沿用古人的这种和泥的办法应用于我们的保护上,所以效果非常好,所谓的现代科技,我们就是应用现代的这些保护设备作为辅助,一般的化学药品我们要经过实验以后,才能敢于应用它。
被采访者:你比如说这一幅壁画,它是空鼓、起甲、变色,我们现在采取的一些边缘加固,把它空鼓,问题就解决了。
记者:麦积山位于秦岭的西端,有人说,麦积山石窟就是艺术与自然的最完美的结合,我对面就是秦岭,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秦岭的小陇山林区,从麦积山开始,我们将走进小陇山,深入秦岭腹地。
▲[嘉宾观感]
看完这个片子我也有很多的感受,我想麦积山也是中国的四大石窟之一,在丝绸之路上,敦煌是在西边,麦积山是在东边,是东西对峙。但是从知名度来讲,从它所创造的这个旅游收入来讲,麦积山跟敦煌相比还差别很大,但是我也在想,我们麦积山是否可以从敦煌的这种发展当中学到一点什么,吸取一点什么。这几天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苏州召开,麦积山的同志也拿着麦积山的资料第一次在大会上向全世界亮相,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同时麦积山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预备清单,我想这对麦积山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那么麦积山从敦煌的运作中能学到什么东西。
我想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保护工作之外,我想敦煌的成功,它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把它敦煌这个品牌,用一个载体进行了浓缩,进行了突出,进行了放大,这个载体就是飞天。大家知道,说起敦煌,就想起飞天,想起飞天这个形象,同样飞天又代表了敦煌。而麦积山有什么具体的载体呢?到目前为止我还不太知道,但是据我了解麦积山有它非常独特的价值,它独特价值的体现之一就是,它是中国惟一的北朝这个雕像体系的最完整的石窟,同时也是中国惟一的一个从公元5世纪到18世纪,这个历史演变进程的一个最好实物见证,那么我想是否能从这个里面抽象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所谓我们麦积山的一个巨像的载体来把它放大,把它推广,还有一点,敦煌通过把壁画中的那些形象进行音乐和舞蹈的重新创作,在全国全世界进行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应该说它是把静止不动的文物,通过音乐和舞蹈使那些中国辉煌的历史得到了还原,因此它每一次演出就是一次对敦煌的宣传,它每一次的演出就是对敦煌的一次营销,所以我想麦积山是否应该也从这一点学到一些东西。
责编:西寻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