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日《西部新闻》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02日 16:55
今天是国庆55周年华诞,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西部红色之旅。为了共和国的诞生,在西部这片热土上,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于是,这片土地有了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旗帜打上了红色的印记。国庆前夕,我们派出五路外采记者,奔赴五座红色城市,追寻五段红色历程。
在广西西北部,有一个地名在壮语中被称为“洗衣服的好地方”,这个地方还诞生了一支红色的军队,这里还是一位世纪伟人最初起步的地方之一,这个地方叫做百色,这支军队叫做红七军,这位伟人叫做邓小平。我们红色之旅的第一站就选择在广西百色的一座宅院里。
红色之旅:广西百色
记者:粤东会馆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是当时广东商人从事上是活动的场所,在百色起义前后,这里成了红七军领导机关和军事指挥部的所在地。邓小平和张云逸同志在这里度过了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峥嵘的岁月。
同期: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讲解员 陈文静
记者:小平同志当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多长时间?
陈文静:大概两个月左右。百色起义期间就在这里住,办公。
记者:红七军的历史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陈文静:红七军主要是来源于两部分军队,一部分主要是来自韦拔群的农民自卫军,另一部分是原来国民党桂系军阀李明瑞的队伍。
记者:一共有多少人?
陈文静:开始有五千人,鼎盛时期有上万人。当时邓小平领导起义的时候只有25岁,当时非常年轻,能够领导这个起义,而且当时和他合作的每一位领导人都比他年纪大。李明瑞当时差不多三十岁了,张云逸当时都有三十八岁了,张云逸当时当军长,都比他大。他能跟这些领导人能够协调这些关系,而且把这队伍管理的非常好,和中央又能联络好,各个方面都做到了,这一点,观众们都非常感兴趣。
陈文静:这楼下是当年参谋处办公室,楼上住着韦拔群、李明瑞和雷经天三位领导人。当时邓小平和张云逸住前面,在前面的楼上。
记者:好,我们去看一下。
记者:这幅照片是小平同志什么时候的照片?
陈文静:这是二十五岁以后照的。
记者: 也就是百色起义时候比照片还要年轻?
陈文静:对,还要年轻一些。
记者: 很简单。
陈文静:对,每一位观众上来的第一感觉都是这里非常简单。但是当时两位领导人选择粤东会馆使所有会馆当中最大、最好,可以说是一个豪宅。小平和张云逸在这里一起住,但是他们都非常艰苦,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记者: 走过这条,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红色之旅,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如果你也有机会到百色来参观旅游,相信也会带给您这样的感受。
粤东会馆原来是广东籍的豪商巨贾为了商事活动而兴建的场所。1929年12月11日这个普通的日子使这座宅院“弃商而从政”。南昌、百色、井冈山、瑞金,中国革命如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百色起义五年之后,同样是在中国西部,在离粤东会馆千里之外的贵州北部,一座像粤东会馆一样漂亮的小楼,同样因为一个日子变得不再平静。
红色之旅:贵州遵义
同期:遵义会址纪念馆 原馆长 费如亚
记者:我现在是在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的门口,我们现在看到遵义会议会址这几个字就是毛主席在1964年题写的,遵义会议在1935年元月15号到17号就是在这里举行。当时的天气也是像现在一样,下着毛毛的细雨,我身边的费老师是我们遵义会址纪念馆的老馆长,在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工作了将近30多年,对这里的情况也相当熟悉。官长,当时是不是就是这种天气?
费:就是这种天气,但是比这个冷,因为1月份了,贵州的冬天比较冷的。又下毛毛雨,又落雪,小雪花。而且毛主席题的这个字,是他生前,对于革命旧址题的唯一的一幅。
记者:费老师我们现在是在会议会址里面,这是一个天井是吧?
费:对的,这是会址的天井,这个建筑是根据当时陕北比较流行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学特点这样子修的。你看这些排放这些都是中国式的,但是走廊这些都采用西方的建筑特点。这个房子原来是国民党军阀的一个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红军来过后,他全家都跑了,这样子,红军总司令部就在这个地方。遵义会议就在楼上那个地方开的。当时来参加的军团长和政委,都住在楼上那些房间。
费:前边就是遵义会议会议室。
记者:不大呀,这个会议室。我看也就十五六个平方。
费:是,当时这个地方是军阀的小客厅。这是公馆的房子的小客厅。
记者:当时这个摆设就是这样子吗?
费:当时摆设不是这样的。这个椅子是我们当时最好的两把椅子,做复原的。当时开会的时候。
记者:哪两把椅子是当时的?
费:有两把旧的。那两把旧的。这些都是复制的。
记者:最后是按照那个样子做的?
费:按照那个样子。当时开会的时候有长凳子,有方凳子。像王稼祥负伤了,坐着躺椅来的。所以我们现在为了陈列的需要,但是这个陈列形式已经向国内外已经公布了若干年了,大家形成这个概念,就认为没改变。
记者:费老,我看这间房像一个作战室?
费:是。当时总部有4个局,第一局是管作战,所以跟总司令部住在一起,这个地方原来这个地图,这个地图是敌我态势图,蓝旗是表示国民党军占领的地方,红旗表示红军的地方。从这个态势图看起来,遵义会议期间敌我态势还是很严峻的。
记者:费老师,这当时就是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的住址是吧?
费:是。
记者:他们三个为什么住这边?
费:张闻天王稼祥是从“左”倾领导集团分化出来的。为了遵义会议开好,所以说毛泽东和他们两个人住在一起,好互相商量,经常商量。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记者:当时毛泽东住哪间房间?
费:住楼上的。那边上的。
记者:咱们上去看看?
费:好的。
记者:费老师,这间房就是当时毛主席的住所是吧?
费:对。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就住在这个地方,桌子,床,椅子这些都是军阀家里面的原物。
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大部分是在中国西部的土地上进行的。历史学家曾经给这次长征总结出了四个关键地点:瑞金是出发点,遵义是转折点,会宁是会合点,陕北是落脚点。在选择会师地点时,毛泽东说,会宁这个地名简直就是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而起的,他是这样理解的,“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红色之旅:甘肃会宁
一、记者出镜:
同期:马进林 甘肃省会宁县会师纪念馆 馆长
这儿就是会师楼,这是明代的建筑风格,你看飞檐翘角,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过去的城楼都是这个样子,与这座搂遥相呼应的也是一座明代建筑——会宁文庙,这是当年红军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时召开联欢会的地方,就是那座大殿,这是红军会师纪念塔,这是1986年为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在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修建的会师纪念塔,塔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1986年5月13日亲笔题写的,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十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镶在三塔的正中央,更加重了这座塔的分量。
记者出镜:
二、同期:马进林 甘肃省会宁县会师纪念馆 馆长
这就是当时开联欢会的地方,这是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
记者:这张桌子就是当时朱德用来演讲的那个演讲桌吧?
同期:马进林 这个桌子现在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和这座大殿同龄,这个不但是一个重要历史文物,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文物,现在这个桌子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为什么定为一级革命文物呢,就是1936年10月10日召开会师联欢会的时候,就是这张桌子作为讲台,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中华苏维埃人民政府在这个桌子面前宣读了中央发来的贺电,会议上朱德总司令宣读了贺电后,红一四方面军联名向党中央发了致敬电,所以这个供桌被当作一个历史文物保存了下来,非常珍贵。
1936年到1946年这十年间,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悲壮的回忆,在西部地区也涌现了重庆、延安这样的英雄城市。在抗日战争之后,中国又迎来了解放战争,历史学家认为,1946年夏天的中原突围是这场人民解放战争的起点,我们“红色之旅”的一路记者就来到了陕西商南县的赵川镇,因为就在这里,打响了中原突围的最后一场战斗。
红色之旅:陕西商南
记者:赵川镇是商南县南部一个山清水秀而又安静祥和的小镇,可是在58年前,这里却曾经是风起云涌 当时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的最后一仗就是在这里打响的。我身后的这座青山就是当年的战场,大家现在可以看到山上现在是高高地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原因,当我们再次面对这座青山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座青山,而是一段历史。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县里还专门为我们请来了一位当时的老干部,也就是我们商南县原来的人大主任王明星老先生。老先生您好,王老先生今天还特意穿上了军装,胸前还佩带了专门的奖章。当初的这场战斗,战场的范围就是在这座山上,还是附近这一带。
王明星:主要是在这个地方,这个山,那个窝窝。
记者:当初,就是在我们看到的这片范围之内,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是哪一块?
王明星:战斗最激烈的是在这个山坡和这个地方这一个圈子,当时打退了国民党的十七次进攻,当时我在哪里呢,我在家里,我这个家呢离这里十五里地,那枪声响的多,机枪响我们都能听得见,那时候我们就知道,从枪声就能判断是打了十七次。
记者:当你触摸到这个纪念碑的时候,和从远远的去仰望它感受还是不一样的。这上面我看到有一些关于这次战斗的一些介绍:“赵川前坡岭战斗遗址。它上面是这样写的,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九日,李先念、郑位三等率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部队进抵陕西省商南县赵川地区,遭国民党整编十五师所部“超前堵击”。中原军区二纵十五旅四十五团抢占赵川镇前坡岭一线,激战十九小时,打退国民党军十七次猛攻,毙敌七百余名。”这就是碑上所刻的东西,我想呢,就是这座纪念碑,它虽然没有亲历当年惨烈的战斗,当年的风起云涌,它却见证了这段历史,它却铭记了这段历史。我觉得这块纪念碑同时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因为就是在这次战斗结束之后,它标志着整个中原突围胜利的结束,这也是改变时局的一次战斗。
当红色从革命历史变成一种旅游资源,表明这个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这些年的变化,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人就是邓小平;而说到小平,大家念念不忘的就是小平的“三落三起”。我们红色之旅的另一路记者来到了小平故居所在的村子,老支书给记者讲述了这个村子随着小平“三落三起”而“三易其名”的故事。
红色之旅:四川广安
解说:
这个普通的川东小镇因为与邓小平结缘,从此变得不再平静,100年前,邓小平就出生在这里的牌坊村。几十年来,伴随着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经历的“三落三起”,村子的名字也“三易其名”。
现场采访: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牌坊村村民 邓治君
从58到62年我们这个地方叫牌坊村,由于62年到64年邓小平和刘少奇提出包产到户,所以牌坊村又改称 “伟大” 老百姓看出有一定希望了。但是一直到66年伟大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富裕,所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66年 从文化大革命后一直到76年 叫“反修” 邓小平第一次(被)打倒以后改为“反修” 一直到现在又改为“牌坊” 所以我们牌坊村和邓小平三落三起有关系。
解说:
邓治君是牌坊村前任村党支部书记。据他介绍,近些年来,村里人利用邓小平故居办起了红色旅游,日子也变得红火起来。
现场采访: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牌坊村村民 邓治君
以前我们走的是稀泥土路,现在走的是水泥路,特别是住得发生的变化更大了,以前多数村民住的是潮湿低矮的土墙房子。现在我们住的都是别墅式的小洋楼,并且达到七通,水、电气、闭路、宽带(等) 这些都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带来的。中国出了个邓小平,全国人民感到骄傲,我们故乡人更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解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出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对于他的故居,他向原广安县委提出,“按政策办事,不搞特殊照顾”。1951年,牌坊村的“邓家老院子”搬进了九户农民,之后,这里作过公共食堂、保管室,办过文化站、幼儿园。
记者现场:
这座具有川东民居风格的建筑是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馆坐西向东,三个坡形青瓦屋面喻示着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最后形成了一座丰碑。这个陈列馆自从3月18号开馆以来,游客可以说是络绎不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追述着小平同志的一生。
解说:
进入展厅,迎面是一幅大型壁画《峰》,这幅高14.5米,宽接近9米的壁画,山脉巍峨重叠,海浪阔广汹涌,小平同志漫步走来。走出广安,戎马生涯、艰辛探索、开创伟业,永远的小平给人们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现场采访:邓小平纪念馆馆长 丁敏京
我们现在看到陈列室里的人人头攒动,从五一以后,每天的人数都在3千、4千左右,随着小平同志纪念活动的不断升温每天达到5千、6千,(周)六(周)日每天达到1万8千人,最多的一天 8月22号有近百万人参观了展览室。……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爱终身难忘。
现场:中学生宣誓
现场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中共广安市委副书记 高屹
85年前,小平同志从渠江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愈挫愈奋的力量源泉,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靠邓小平领导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小平同志25岁;2004年,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从1929年到2004年,短短75年在历史长河中并不算长,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75年却是一段足以与日月同辉的红色之旅。从百色到广安,从遵义到会宁,在短短二十分钟之内,我们也和大家再次体验了这段红色之旅。我们给您的建议只有短短一句话:“去西部,去感受这段历史,去抚摸这种红色,并且,珍惜你现在的生活,祝福我们的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