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14日《西部新闻》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5日 11:01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出伟人珍贵遗物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不久前在四川省广安市建成开馆。最近,大量第一次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献资料和伟人遗物在这个陈列馆与观众见面。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本次展出的展品包括邓小平同志生前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工作用品和生活用品等文物。其中,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的工作登记卡、战争年代使用过的放大镜和戴过三十多年的手表等珍贵文物都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除了展出大量文物之外,陈列馆还通过放映纪录影片资料等方式直观地展现邓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现在陈列馆已经成为了参观者缅怀伟人丰功伟绩,加强革命历史教育的基地。
我国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时间表确定
日前,“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并将进行试点”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据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我国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的时间表已经确定。
根据这个时间表,试点核算工作将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2004年10月—2004年12月为技术准备阶段,主要开展技术方法准备、技术培训以及污染损失技术参数抽样调查工作;
第二阶段:2005年1月—2005年9月为试点核算与调查评估全面铺开阶段。各试点省市应建立调查领导机构和技术保障体系,开展地方GDP核算和污染损失评估调查工作;
第三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为试点省市核算和调查总结阶段,发布核算和评估调查报告。
目前,具体试点省份尚未最后敲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决定,首先在2004年—2006年期间选择若干省市开展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工作试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也已成立。参加试点的省市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选择确定。
[新闻背景]GDP和绿色GDP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总量核算的核心指标,但这个指标没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只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所谓绿色GDP,是指从现行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核算指标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天然林保护工程各阶段性任务完成 木材产量全部调减到位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各项阶段性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木材产量按计划全部调减到位。
天然林保护工程涉及全国17个省、自治区,启动5年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已经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每年的木材产量由1853万立方米调减到1102万立方米,下调了40%。同时,生态公益林完成建设任务近1.5亿亩。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仅东北和内蒙古国有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就提高5.58个百分点,达到77.61%,森林蓄积量增加了4000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同步增长。
此外,监测显示,工程区内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5年下降了5.99%,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
云南宣威:森林覆盖率达到42%
近年来,云南省宣威市把恢复森林植被,保护生态作为工作重点,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使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期的27%上升到现在的42%。
云南省宣威市有一个名叫王家沟的小山村,可能谁也想不到,眼前这片茂密的树林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20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今年86岁高龄的王光福老人,从1984年开始一锄锄一镐镐把原来的荒山、破沟治理成现在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近几年,在宣威市有关部门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干部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截止2003年,宣威市封山育林235万亩,人工造林13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458万亩,使当地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27.1%上升到现在的42%。
贵州省六盘水市向土地石漠化“宣战”
近日,贵州省六盘水市土地石漠化治理试点工作启动 ,这标志着六盘水市对土地石漠化治理迈出了第一步。六盘水市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土地石漠化情况较为严重,现有石漠化面积212万亩,而且还在以每年3000亩的速度不断扩展。治理工作中,六盘水市林业部门专门从外地购进6000公斤车桑子种子,采用直接在石漠化区域进行点播的方式,逐渐改变石漠化地表形态,达到治理效果。
“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项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9月14日,为期一周的“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在北京正式拉开序幕,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将率代表团赴京参加。在9月14日下午“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60个正式合同项目签约,签约总金额335.6亿元。9月14日晚上,“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还将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
在“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项目签约仪式有60个正式合同项目签约,签约总金额335.6亿元。其中投资类项目54个,投资总额308.3亿元,贸易类项目5个,贸易额27.3亿元;劳务合作协议1个,向北京输出劳务7万人次。同时为建立四川与北京之间的长期合作交流平台,9月14日两省市有关部门将签订了《促进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的协议》等四个专项合作协议。四川省副省长蒋巨峰代表四川省政府承诺:对这批合作项目,还将认真做好落实工作,竭诚为外来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周到的服务。
我国力争年底实现6千万人参加工伤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9月14日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工伤保险的参保力度,力争年底实现6千万人参加工伤保险。根据新实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我国工伤保险的覆盖人群从过去的国有企业扩大到了国有、集体、外资、私营等各类企业职工,国家公务人员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也将纳入适用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正在专门针对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同时,国家也把下一步工作重点放在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问题上。
云南提出“四通工程”打造西南交通枢纽
近日,云南省加快发展交通的“四通工程”规划已经确定。这个规划确定,经过五年的努力,昆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
“四通”工程是指通道工程、通高工程、通畅工程、通达工程。通道工程提出,要在2007年底前完成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通道建设任务。通高工程提出,加快国主干线建设步伐,尽快提高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水平,在5年内实现省到地州市通高等级公路。通畅工程提出,完成4500公里县际油路建设工程,在5年内实现全省乡镇通硬化路面。通达工程则提出解决全省247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问题。四通工程实现后,从昆明到全省各地州市将全部实现高等级公路化,另外,昆明通往川、桂、黔等邻省主要通道以及昆明至越南、缅甸、老挝的主要通道也将实现高等级化,届时,昆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
我国西部航道整治科技攻关成果丰硕
记者从交通部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在西部航道整治科技攻关和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这些攻关项目针对西部山区河道坡度大、水流急、环境复杂等特点,覆盖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航道整治技术、渠化技术、内河枢纽港建设关键技术、内河船型及污染防治技术以及水运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支持保障系统建设等关键技术,涉及长江、澜沧江干线和长江、西江主要支流及黄河部分区段,基本解决了水运工程建设中一些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陕西省物业服务收费“十一”起明码标价
陕西省物价部门近期出台规定,物业收费将从10月1日起实行明码标价。物业管理企业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根据新规定,陕西省物业管理企业在向业主提供服务时,必须在其服务区域内的显著位置或收费地点,采取公示栏、收费表等方式实行明码标价,否则业主可以向物价部门举报。同时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内容、标价方式进行价格欺诈,也不能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实行政府指导价的物业服务收费,应当同时标明基准收费标准、浮动幅度以及实际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的物业服务收费的标准发生变化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执行新标准前一个月,将所标示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并标示新标准开始实行的日期。另外,物管企业接受委托代收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等有关费用的,收费标准也要在双方约定后以适当的方式实行明码标价,向业主收取。
中远长虹携手拓展全球市场
中远集团和长虹集团最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远的海外网点,将为长虹提供运输、物流配送服务。长虹则将中远作为全球采购运输与物流业务的主要提供商。
中远集团是我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运企业,其跨国经营网络遍及世界各地。长虹集团是国际上知名的家电生产企业,其产品已远销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国内,长虹的家电主要依靠自我的销售体系。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表示,长虹和中远将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长虹的仓储、运输、配送业务独立出来,由中远物流系统来承担,以降低家电的运输成本。
西藏嘎尔县“三子工程”致富农牧民
西藏阿里地区嘎尔县利用地域气候特点,发展“菜篮子、肉篮子、奶瓶子”“三子工程”,发展高效农牧业,打造绿色品牌,为农牧民找到了致富路。嘎尔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这里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适合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两高一优”农业,嘎尔县境内的草地属于高寒草甸类草地,品种优良,产草量高。2003年全县共产牛奶86吨,牛羊肉784吨。
同期 西藏噶尔县人民政府县长 普布 这个工程通过我们几年的实践来看,极大地促进了嘎尔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截至2003年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160元。
“冰清”玫瑰喜获植物新品种权
云南省自主培育的玫瑰新品种“冰清”日前获得了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植物品种权证书。这是云南大宗花卉产品中第一个获得植物品种权证书的品种。
“冰清”是云南省一家公司根据法国月季母本研发的变异品种,花瓣初开时为淡绿色,盛开后转为乳白色,是国际上玫瑰的流行色。它具有花苞大、产量高、抗低温能力强的特点。“冰清”的品种权从9月6日开始生效,期限为20年。任何育苗商、种植者没有取得这家公司的书面授权,都不得擅自繁殖、种植和传播“冰清”,只有在获得育种人同意,交纳相应的品种专利费后,才能进行育种和新品种开发。
我国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初见成效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配套文化工程“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工程”第一阶段专家考察记录工作目前进展顺利,部分考察结果开始面世。为期三年的“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工程”首期考察工作目前基本结束,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行程两万多公里,深入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甘肃等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厚、民间文化种类最集中、形态保留最完整的西北五省区,考察记录处在经济变革中正在消逝的西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目前,考察报告和笔记已整理为《西部人文资源》丛书和《西部人文资源大型考察报告》正式出版,同时240万字的“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也正在建设,将在三年内完成。
同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所 副所长 方李莉:“这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由联合国动议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聚焦西部”摄影大赛采风圆满结束
历时6个月的“聚焦西部”全国摄影电视大赛最终评奖已经圆满结束,颁奖仪式将于9月16日在山东举行。
首届“聚焦西部”全国摄影电视大赛4月30日开始在全国广泛征集摄影作品,并经过初选作品展播及评选,入围的38名选手在8月16日分五组奔赴广西桂林、德天、云南蒙自、内蒙古达拉特旗、四川雅安进行采风。选手们历时半个月不辞辛苦,在西部群山秀水、沙漠绿洲之间,通过一幅幅鲜活的摄影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发生的巨大变化。
采风作品目前已送到大赛组委会,大赛评委会将根据选手的采风作品决出“聚焦西部”全国摄影电视大赛一、二、三等奖,西部大奖及各单项奖。颁奖仪式将在9月16日在山东淄博举行。
内蒙古:消防演练出“奇兵” 高新装备上火场
最近,内蒙古通辽市消防支队组织了一场夜间跨区域联合灭火救援实战演练。高科技装备在这次消防演练中一展风采,让人大开眼界。
晚上7点,通辽市一家高层建筑浓烟滚滚,楼上百余名被困人员挥舞毛巾求救,及时赶到的19台消防车和上百名消防官兵迅速展开灭火救援行动。斜拉绳、缓降器、登高车、气垫等消防器材也一齐上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能升到53米的登高平台消防车,这辆装有消防水炮的多功能消防车伸缩臂可以升高到16楼进行救援。同时消防官兵用双人担架和肩背把低楼层的遇险人员救离火场。经过近20分钟的紧张抢救,楼上的百余名被困人员全部脱离危险。
同期 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总队总队长王延生 现在灭火救援战斗,除了消防指战员的技战术水平,起很大的作用之外,装备非常重要。这批装备加入部队以后,我们的灭火作战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世界唯一的黄土类地质公园在陕西洛川落成
世界唯一的黄土类地质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将于国庆节期间对游人开放。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城南部,面积8.2平方公里。整个公园具有独特奇异的黄土喀斯特地貌,地层连续完整,真实地记录了第四季以来古气候、古环境、古生物等重要地质事件和信息。这座地质公园的建成为专家研究我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第四纪地质事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质体,也为人们观光、考察黄土景观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在成都开幕
9月13日,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五年一度的全国美术作品展是我国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美术大展,有“中国美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之称。本次展出的近400件作品,是从全国版画界送交的615件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创作形式涵盖油套、水印、铜板等多个种类,代表了我国当代版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
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63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3.1%。
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混合动力客车通过鉴定
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日前在湖南湘潭通过国家鉴定,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安装燃油和电动两套可转换的动力系统,具有节能与环保的突出特点。
哈工大研制成功接骨医疗机器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近日研制成功可以用以辅助医生进行接骨手术的新型医疗机器人,并通过了机器人主题项目验收专家组的验收。
科研人员首次从天山雪莲中提取出抗寒基因
日前新疆科研人员成功地从高山雪莲中提取出来了一种抗寒基因。预计两三年后,新疆就可以培育出携带抗冻基因的农作物种子,实现农作物“不怕冷”的梦想。
跨洋过海推介2008奥运 “青岛号”大帆船首航
宣传推介2008奥运会的“青岛号”大帆船9月13日启航,开赴日本下关。大帆船通体为白色,印有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及青岛奥帆赛的徽标,将进行亚洲近海行和远洋航行。
天津:今后三年投资300亿元用于环境建设
从现在起到2007年,天津将投资300亿元,实施54个重点环境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排水管网、河道改造、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
上海:从业人员意外伤残可获互助保障金
今后,上海市男性60周岁以下,女性5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发生意外事故导致伤残或身故,均可获互助保障金。进城务工人员只要加入工会,就可以通过企业工会或劳务中介工会参加这一计划。
北京:87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实行免票
从9月开始,全北京市包括故宫、首都博物馆等87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对中、小学生实行免票或是半票的优惠政策。
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论坛开幕
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论坛9月13日在山西太原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化强省建设与资本市场拓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
黄河西霞院水库发现一处西周时期村落遗址
一处大型西周中晚期的平民村落遗址最近在黄河西霞院水库的南陈遗址群内被发现,这个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平民生活状况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钟南山等获“科教兴国贡献奖”
钟南山等9月13日获得中国老教授协会颁发的“科教兴国贡献奖”,中国老教授协会自1997年颁发“科教兴国贡献奖”以来,季羡林等20多位老教授、老专家获此殊荣。
上海全面取消小学六年级 上海青年报
《上海青年报》的记者近日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从2004学年度起,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正式全面实行五四学制,就是实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学制。据介绍,这种五四学制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小学生五年级升入初中后,学生的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将按初中收费标准收取费用。今后,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籍管理也按照五四学制实施。
母子三人一起上小学 贵州都市报
最近在贵州有一件新鲜事,新学年伊始,纳雍县中岭镇一位33岁的农妇黄明淑与她的两个儿子一同上起了小学。黄明淑家住纳雍县的一个偏远山村,结婚以后跟丈夫一起做小生意。但因为不识字受了不少委屈。于是,她下定决心走进校园,圆了自己的读书梦。而学校针对黄明淑的实际情况,特意为她拟订了专门的培训计划,让她在三年之内,完成小学学业,拿到毕业证书。如今开学4个星期,黄明淑已经认识了40多个汉字。
六旬“老同学”坐进高一课堂 华西都市报
9月8日上午,郫县四中高一(4)班来了一位特殊的新同学,这位同学名叫蒙庆林,说他特殊,是因为他就要年满六十了。蒙大爷刚刚退休,按理说,他可以安享晚年,然而他却执意要走进课堂,从高一课程开始刻苦攻读。因为大爷曾经有一个大学梦,只因为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梦想一直未能实现。现在蒙大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学习起来一丝不苟,已经成了班里其他同学的表率。
九旬翁资助八名贫困大学生 华商报
前几天,陕西一位从台湾回祖国大陆定居、年逾九旬的徐广德老先生和老伴一起来到华商报社,对记者明确表示,他们决定拿出一半的退休金和一些积蓄,每年帮助8到10名贫困学生上大学,每人3000元。并当面向今年考入大学的3名贫困大学生发放了首批助学金。徐老先生说: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士共同参与,共同资助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
双拐撑开瑶寨学童一片天 八桂都市报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残疾青年,他就是广西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小学的一位教师阮文凭。弄怀小学是一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的高山瑶族教学点。由于山路高远,地处偏僻,一度因缺少教师而被迫停办。从小双腿瘫痪的阮文凭17岁时到弄怀小学任教。从此,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在为瑶寨孩子们的教学之中,9年里从没缺过一节课。而且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失学,他拄着双拐走遍了分布在崇山峻岭的5个瑶寨,挨家挨户劝说家长送孩子来念书。如今,这个曾经停办的瑶寨小学已经拥有了67名学生。
出租车顶灯换新颜 贵州都市报
近日,贵阳市部分出租车安装了一种新型的广告顶灯。这种顶灯采用顺向安装,在提供出租标示的同时,两侧还可进行广告展示。首批安装的顶灯,发布了以“争创文明城市”和“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两种公益广告。根据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决定,这种新型顶灯将逐步替换原有的老式顶灯。
《西部情怀》巴荒 旅途中寻找古老文化
她四次独自进藏 三次穿越阿里无人区
巴荒:在我心目中,西藏是一种精神化的象征
她用手中的相机和笔 记录了眼中的西藏
巴荒:我第一次看见女性有那么粗犷的脸,所以我印象很深,拍了她的照片
《西部情怀》和您一起去感受女艺术家巴荒的心灵体验
主持人:欢迎收看《西部情怀》,今天到我们演播室做客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巴荒。
嘉宾简介:
巴荒,原名蔡蓉,藏名:才让拉姆(塞仓活佛赐)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专业77级本科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美术报》担任执行编辑和记者
她关注边寨风情和民俗人文地理宗教自然,1985年起自费赴四川大凉山和川、滇泸沽湖等地游历考察,1987年至1988年赴西藏艺术考察,并援藏任日喀则师范学校美术教员,1996年赴英国访问并举办个人艺术展,1998年赴台湾文化交流访问
从事美术设计和油画创作,并涉猎文学和摄影领域
2000年出版大型艺术画册《废墟与辉煌——西藏阿里古文明之旅》,该书获2002年中国民族图书奖
2001年出版散文集《凝望西藏》
2004年出版<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图文版与<废墟与辉煌>的通俗版
主持人:您好,我知道你是出生在四川的晋江河边,是一个地道的汉人了,但是我知道你有一个藏语的名字叫才让拉姆,为什么一个汉人会有一个藏族名字呢?
巴荒:其实很多汉人都有藏名,有的是在西藏生活过的人,对西藏有过西部情怀的人,都喜欢给自己取一个藏名,当然我的藏名是很晚才取,都是我离开西藏以后,我到甘蓝藏区的时候,去见塞仓活佛的时候,他给我取的,因为我原来的名字叫蔡蓉,发音刚好跟藏文的才让,叫做长寿,才让是长寿。刚好这个谐音是一样的,他就给我取了一个才让拉姆,拉姆是仙女和天女的意思。
主持人:在您众多的经历之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有一段就是你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独自去旅行,而且去的地方都是阿里区这种条件特别艰苦的地区,与其说你是作家画家,从这个经历来说,倒不如说你是一个女探险家了。
巴荒:其实我回想起来不是我先有独自旅行的意思,恰好我想旅行,有这种机会旅行的时候,刚好是我一个人,就是说一种旅行渴望到达了一种极限,我想出走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同伴,到后来我几次独立旅行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不光是具有独立旅行的能力,而且我发现独立旅行有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是和同伴结伴旅行是不可能获得的。
主持人:你自己说过自己真正的独自旅行是从1985年开始的,你第一次独自旅行去的哪里?
巴荒:真正独自旅行就是决心自己好像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要一个人漂泊的感觉,是85年,决心要出走,第一次到了四川的(讨平)羌寨,当时和羌族人在一起感觉到很舒适,羌族人很和善,所以第一个印象很好,没有那么恐惧,所以回到成都以后,又和别人结伴又到梁山,到了路波湖,然后又分别,一个人进了云南。
主持人:第一次你独自旅行去云南,你的收获是什么?
巴荒:我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我还是很有力量的,我有能力一个人走,有能力一个人应付很多,就是说自己觉得很困难,很恐怖的场景我还是能应付的,而且第一次发现旅行很有意思,怎么有意思,发现好像自己的生活应该在旅途上,就从那以后开始喜欢旅行了.
主持人:你去云南以后,我听说你后来又去了西藏,又是什么机缘让你去兴趣放在西藏之行上?
巴荒:其实我1986年就准备进藏,工作都准备好了,读了一些书,做了一些资料的调查,然后就是当时准备要去采访一个,准备登山的画家,登四川藏区的雪宝顶,他当时想邀请我做一个跟踪采访,我觉得这挺好,关注西藏,关注画家的活动,我就做了一个耐力的训练,就是到国家登山队做了两个星期的体力训练。
主持人:为了去西藏做准备?
巴荒:对,为了跟踪他。也是藏区,为了跟踪他登山,采访他,我也得上去,
主持人:锻炼结束之后有没有踏上西藏行程?
巴荒:当时应该去四川藏区,很可惜当时有些技术问题,可是主登山这个画家不登了,不能去了。当时我心里很失落,觉得我是为了采访他才推迟我进西藏的时间,完了他不登山,浪费我很多时间和精神准备,当时这个情况下,更加强了我要进藏,我觉得我不等任何人,我再不等了,我就是要进藏。所以当时好多人劝我,我好像毫不犹豫,就上去了。
主持人:一个人踏上了去西藏的行程。这是你第一次进藏?
巴荒:对,第一次进藏。
西藏的神秘诱惑着巴荒,使她忘掉了恐惧和艰险,独自一人踏上了考察古城遗址的旅程。在途中,她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废墟的辉煌,用手中的笔记下了荒原的文明。她的灵魂与古老的文化发生着激烈的碰撞。
主持人:我知道西藏这块土地你在两年之前,就进进出出有四次,而光阿里这个地区你又去过3次,是什么原因让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到阿里这种地方,深入去你的独自旅行呢?
巴荒:阿里这个地方的了解是我在做责任编辑的时候,我出了一篇稿件,我很意外的发现,西藏有个阿里, 而且发现古代的遗迹,这个遗迹当时作者提供两张照片,我当时非常震惊,我第一次发现在咱们国家有这样的古代遗迹,具有这么大的场面,那种场面铺天盖地的废墟,荒原像我扑来,我当时觉得很震惊,所以我当时经过第一次到阿里以后,我有些变化,我对考察这段历史产生了非常强的兴趣,从而开始对一见古代遗迹我就没命要去拍照,就要爬上去,就要去调查去,怎么回事,它从那儿去什么时候灭亡了,最后成了对考古,对宗教的,对藏族的艺术,对那种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一而再,再而三要想去弄办法我还没有看到的东西。
主持人:你自己在这边旅行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恐惧感?
巴荒:可能我们胆怯的内容不太一样,我说了还是那种有一种东西在诱惑我,一种东西在诱惑的时候,你很忘我,你对皮肉的痛苦,和普通的恐惧感没有了,尤其是对艰苦的东西没有感觉。
主持人:你现在已经回到北京,已经远离那种无论是诱惑还是恐惧,那你现在回想阿里你是什么感觉?
巴荒:很亲切,好像就是我一直在开一张风景画,好像我自己站在那个风景画里面,就一张留影似的,有一段历史,经常在我脑子里我一想到好像在我脑子里演着,有一段距离了,我能看它是画面了,以前是装在灵魂出来出不来,现在我能观望它。
巴荒用手中的画笔,蘸着心灵的墨汁,描绘着心中的西藏、心中的藏民,西藏之行令她终身难忘,而更令她忘不了的还有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们。
主持人:你很多作品很多画都是以藏人为自己的范本的,是不是这些画都跟你进藏区所见所感有关系?
巴荒:应该说这两张藏人肖像都是有具体人物的,第一张我画的是89年画的是一个女性的,很多人以为是男性的,有点像土族人,是因为我第一次见到的阿里的藏民,很粗犷,她的眼神里面有一种凡是在很孤独的地方生活的人,她的眼神不一样,所以她的眼神第一感染我了,她有一种很冷,就是跟你笑的时候也是很凝固的,我第一次看见女性有那么粗犷的脸。所以我印象很深,拍了她的照片,回来我画的第一个藏人肖像是那个女性。戴着一个毡帽,眼光木木的,其实我画藏民,说实在骨子也是画我自己,我心目中和现代的有中文明的东西,我有一种对质的感觉,我还是用表现藏民的同时表现我自己内心的精神取向,第二个藏人肖像也是画一个藏人,也是一个男性的藏民,他的轮廓,藏民的轮廓很深,但是我画完了也不是完全按照他画的,就是画的两个都是阿里的人,实际上这两个浓缩了我对阿里藏民的印象,和我自己通过在阿里荒原行走过来,回到城市里边来,我自己面对城市文明一种心态,然后还有一张画我觉得也是比较典型的就是说我经过西藏阿里之行后画的《母亲的圣殿》。我画了三个母亲,不同年龄的母亲,好像是利用母亲之间和女性之间的在梳洗和洗浴过后梳洗的瞬间,表达母性的精神力量。因为我在西藏感觉到,西藏的女性太了不起。在进藏之前我的画是很唯美的,非常唯美,进藏回来以后,画风完全变了,变的非常非常粗犷,那个时候画了一套连环画,比我现在还粗犷。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
巴荒:可能你骨子里头喜欢有力量的东西,去追逐的东西,有力量,有深度,有厚度的东西,到了西藏也不喜欢去藏东,就喜欢去藏北,在我心目中,西藏是一种精神化的象征,而且代表了西藏最有精神力量的是它的那种博大和沧桑,我觉得也是这样的东西,孕育了我进藏的生活,我的灵魂,我的后期文化变化,我所吸收的东西可能跟西藏的自然有最强烈的关系。西藏的文化对我影响是非常大的,包括我后来为什么写作,为什么整理西藏的艺术资料,去关注他们的文化,我觉得也是西藏的经历给我造成的。
主持人:我想你一个女性出门在外,尤其是到藏区这种地方,有没有当地的居民或者是牧民帮助过你的这种经历?
巴荒:我想并不是某一个人对你具体,从头到尾帮助,其实我整个西藏的经历,不断是有藏族人帮助我,把他们的食物分给我吃,照顾我,问我有什么困难,但是碰到有汉族人或者有藏族人会说汉话的,都帮我当翻译,然后就是比如说又有一次搭车,又是另外一个司机,也是藏族,我不认识,他走到那儿,我就到那儿,跟到那儿人家藏民都接待我,吃的都从来不缺的。
主持人:可以说你这一行有关很多当地人帮助过你,但是每次帮助过你,你都跟他们匆匆而别,又踏上了你下一步行程,从来没有机会答谢他们,感谢他们,有没有想过以后有机会再回去看望他们?
巴荒:想过,我为什么做书那么投入,其实我是在报答,报答西藏这段经历,所给予的这些东西,而且我最强的想法就是两年前我在整理我的旧东西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想法,我说过两年以后,我要背上一个包包,重新旅行,就去寻找路途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不管是藏民还是汉人,我要去寻找我见过的,感动过我,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去看他们现在做什么,我能帮助他们做什么。
暮色朦胧中,我感到身旁的古堡像一艘载满举世珍宝的千年沉舟,在死寂的古海底下发出深深的叹息。而时空在倒退和凝固,继而又延伸和膨胀。
——摘自巴荒《阳光与荒原的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