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流 (第十二集)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6日 17:18)
在西安感受沧桑与繁华围就起来的古城,法门寺地宫珍宝,让人回溯盛唐的宏伟场面,在鹳雀楼,我们又感怀古人博大胸襟,继续旅程,离开山西进入河南,我们到达黄河上建设最早的水电站三门峡。
黄河入海流,正式进入河南省。现在到站三门峡市,眼前这道大坝——三门峡大坝。坝体上写着八个大字,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尽管后来有一些各种各样的评论,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八个字也是当初修建这水库,这大坝的初衷,从旅游的角度上来讲,大坝围起的一汪碧湖 景色宜人,吸引了好多游客过来,也吸引来了天鹅。打听过了这个月份我们能看到,一会儿就去看天鹅。
离开三门峡大坝进入库区,很快我们便找到了天鹅的行踪。
天鹅毛,上面还挂着些许的露水,证明它们上午的时候还在这个地方,但现在都到河对岸去了。天鹅特神秘,总是跟你保持安全距离,这个安全距离,是它认为的安全距离,对于我们来说显得有些远了,看到的只是一点点白点,飞起来了。
它们也许是翅膀太大的原因,你听。它飞起来那个声音是这样的声音,太大。然后整个这个鸟群的叫声呢,就像是一个西洋乐团一样,只不过是西洋乐团,好像每一乐手都是吹小号的。
只可惜距离有一些远,不过也对,你要是跟天鹅能眼对眼那么瞪着,那估计也只有在动物园才能那样,它们都是野生的,从西伯利亚飞来。
虽然我们只能很远地看到这些远方的不速之客,但由于地处黄河上的水库之内,美丽的天鹅也成为了我们此行难忘而独特的记忆。沿着公路,离开水库,我们要去拜访当地独特的民居。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窑洞有很多种形式,当然我们最熟的一种,就是山的斜坡,洼就进去形成的那种窑洞,但是也有不同的。今天就见着了,算是大开眼界,平地挖大坑一样的窑洞,见识一下,很神奇,它这个深度大概也有5,6米呢。有说法,这种形式叫做天井窑院,当地话讲就是,天井式地下窑洞四合院,重复一遍,天井式地下窑洞四合院。在过去,这些地面上的房子是没有盖的,都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住这样的天井窑院,所以一进村以后,发生的事情,就是如同民谚说的那样,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人,老百姓住的比较习惯,人家邻居和邻居之间串门,都是走进去的,那我们游客来,一不小心很可能到人家串门,就是掉进去的,不过今天我们要踏踏实实走进去,来走访这户天井窑院里的人家。
家里有人吗?
找谁呀?
现炒现卖。您好,大嫂。
你好。
你好。
这成什么事了,我说当地话,人家说普通话。您带我参观参观。
这是我们院的主房了,老年人,七、八十的老年人,他住在这套主房,主窑,它这儿主窑,主窑。
主窑?
哎,主窑。
主窑,住老年人的,德高望重,所以住好房子,还能晒着太阳,就这样,那您就住这间房子。
我在这儿,我还有老人,我上头还有个老公公。
您老公公住这间,那您住哪间,我住那间,方便我们去看一下吗?好好好。来。
这间就是您的,那这个就偏了,就是偏。这个住房都透着几分孝道。我是儿媳妇儿,所以我要住这个偏房子,老公公得住那边。
那您的儿子呢?
儿子呢。
您儿子住这个,这三六九等分得很清楚,您儿子这间房比那间好啊,家具好。
媳妇都住好房。
刚才跟这个大嫂聊天,还能够知道,整个这个窑洞,它住是有讲究的,最好的房子留给最德高望重的,对吧?然后旁边的这个偏房,留给像父亲这一代,母亲这一代,下面的儿子、儿媳妇分散在两边。
天井窑院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现在已不多见,大多保存在三门峡及洛阳周边的乡下,而豫西一带坚硬深厚的黄土层地貌也是造就这种特有民居的先决条件。历经于千年时间,这种民居设计巧妙,而且舒适宜人。
这是下水、排水的?
对,排水。高处下水,到这儿排水。
一下雨就流过来了,那流到这儿不是它也灌水吗?
这儿嘛,这是口水窖,水窖嘛。
睡觉?哎,水窖,不是睡觉。
这是水窖,这个砖头下面的。
砖头下面就是水窖,
方便吗?不方便我们就不看了。就这一点点。
就这儿,下水道嘛。
唰唰唰,下一点雨,然后自己都已经挖好这个排水渠了,这儿地势再低,哗,都流到这里了。
这有多深呢?
哎呀,比这深。
比您整个挖的这个还深,那得有8米了,8、9米了,有吧?
8、9米,有。
这房子多少年了?
这窑洞20年,20多年。
像冬天快到了,冬天冷吗? 冬暖夏凉,夏天凉快,冬天暖和。
我们走访的这户天井窑院内的人家已是四世同堂,虽然没能看见全家团聚的场面,但依然能够感受到那和谐幸福的生活氛围。黄河沿岸的特有地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开三门峡到达洛阳,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窑,考古发现的最新展示,探寻古老的历史遗存,欢迎您下期继续收看《黄河入海流》。
责编:赵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