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频道 > 黄河入海流 > 正文

黄河入海流 (第十一集)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6日 17:10)


  黄河入海流现在到站,古都西安。

  第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这里很暖和,气候很好。还有就是,正如同许多人形容的那样,西安是一座沧桑和繁华交融的大都会。

  西安,古称长安,一座有着3100多年历史的城市,一进入这里我们便被它深厚历史的博大完美所吸引。在这里有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遗存,很难一一列举,如今依然守护着古城的城墙,见证了西安的历史,也向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证明古城的久远。

  但凡到过西安的人,肯定会对西安的这段古城墙,有深刻的印象,全长将近12公里,把西安的中心城区围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所以今天古城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更具完整性,气势不减当年。看有多宽,15米的宽度,所以行走在上面,总觉得像是走在一个双向四车道的马路上。过去某朝某代,这城墙就是区分城里城外两个世界的界限,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不管是城里还是城外,一样的繁华,高楼大厦林立。

  修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古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军事城堡,如今它已无法阻隔城内外的繁华与联系,但它却是西安历史沧桑最有象征的见证。

  站在城墙上俯瞰古城,回望曾经金戈铁马,旌旗招展的气势不减,而它背后流传出多少传奇故事,多少天地英雄。

  电影故事发生在唐朝,那时的长安是世人朝圣的中心,长安城的辉煌让我联想到如今的西安,而勇士们拼死保卫的佛祖舍利也流传至今,现在就存放在扶风县的法门寺内,这也让我想立刻到法门寺看个究竟。

  法门寺原名阿育王寺,唐代改为现在的名字,鼎盛与唐朝,当时被誉为皇家寺院。由于1987年在唐塔地宫下发现尘封千年的佛指舍利,而又一次闻名天下。


  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这就是法门寺的由来。法门寺最辉煌的时候是在唐朝,那时法门寺就是全国朝拜的中心,当时被称为规陵宫二十四院,面积和规模是现在遗存的24倍,这也难怪,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在陕西。唐代的时候最早这座佛塔是木塔,后来倒掉了,明代又建砖塔,后来也倒掉了,那是在1981年,1987年重修佛塔的时候,人们偶然发现了地宫,让人很惊喜的是尽管经历过这么多的磨难,但是地宫里面的那些珍贵的文物,几乎一件都不少,这对于我们这些后代来说,算是一件幸事。所谓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这些珍贵的文物,都陈列在博物馆里,好好看一看。

  如今游客很难一睹佛指舍利的真容,不禁遗憾。但地宫内出土的其他珍贵文物就放在法门寺旁的博物馆内。

  博物馆内陈列的文物,让人联想到发掘地宫时的动人场面,而精美的宫廷器物与神秘的佛教圣物,又让人回溯到了盛唐时期万民朝圣的宏大场面。


  这副壁叫大唐礼佛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代的皇帝,从法门寺迎取佛指舍利回长安的场景,长安城离法门寺有300里地,根据壁画想象一下,当时僧侣云集,队伍浩浩荡荡,百姓夹道叩首,迎取的佛指舍利就在阿育王塔里面。

  离开西安,我们继续黄河的旅程,下一站是位于山西永济市境内的鹳雀楼,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而声誉鹊起的鹳雀楼,如今看到的是近几年重修的,虽然少了古代遗存的沧桑,却巍峨不减。登临楼顶,遥望黄河也让我心潮起伏。

  曾经的鹳雀楼,三层高,依山傍水、气势巍峨,但后来毁于战火,脚下的这座鹳雀楼是前些年新修建的,增高了三层,现在是六层了,但尽管更上了三层楼,还是难穷千里目,因为本来穷、尽,就是诗人要表达的一种意境吧。一个诗人,一首诗,一座楼,一条河,更是一种精神。听小孩子朗诵这首古诗的时候,感觉特别奇妙,尤其是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真的能够听出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的精神,而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把这首诗当做是孩子启蒙教育中的范本,教授给自己的下一代,我们经常说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来到了鹳雀楼,又有一种感觉,觉得黄河还哺育了一种华夏儿女的精神,就是奋斗、进取,这种精神也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道路,远处金光灿灿的那一带水,就是黄河,太漂亮了。



  









  离开永济进入河南,三门峡水库内飞来了远方的天鹅,独特而古老的民居鲜为人知,探寻黄河两岸的地貌风情,欢迎您收看下集黄河入海流。

责编:赵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