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流 (第四集)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4日 16:24)
从塔尔寺到热贡吾屯佛教艺术之乡同仁县拜访那里的民间艺人,领略精湛的佛教艺术品,从同仁出发继续我们的行程,沿着黄河的轨迹,我们告别了青海进入甘肃。
长江三峡名气很大,但是黄河上也有三峡,这是当地人的叫法,叫它黄河三峡。指的是刘家峡、炳灵峡,还有盐锅峡,是一个大的风景区,现在我在刘家峡,刘家峡水电站就在这,现在我想从这个码头上船,观赏一下库光山色。
此处刘家峡水库最宽阔的位置有7公里宽,奔腾的黄河水到这里成了浩瀚的湖面,视野很好,往下看,水特别的清澈,刚才船老大告诉我们,这个水拿出来就可以喝了,它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虽然清澈,但不能见底,也没法见底,为什么呢?太深了,有80米深。为什么这么清呢?沉淀作用。黄河水流过来,本身不是这样,也是翻滚着黄色的波涛,但是一静止,麻烦了,尘沙都下降了,今天有一些雾气,不过这也是好事情,有一种烟波浩渺的感觉,来看看黄河水的另一面。
刘家峡有黄河明珠的美誉,畅游在库区,的确风光迷人,在护面上走过,大约40米的航程,两旁的地貌开始变化,一片单峡地质的石林,出现在我的视线中。
下船看景,炳灵石林无,眼前从那面延续到这面这排是有说法的,名字叫做万户朝天,户是象牙户,确实名字起的很到位,一个势必就像户板一样,插在水面上。
没有想到西北还能看到这样的景观,有一种南方的俊秀和险要,你看下面看到的水就是流淌,流动的,从这个线路注入到刘家峡,所以明显水面呢,有一个更浑浊一些。
穿过千姿百态炳灵石林,步行大约10分钟,就可以来到隐藏在深山里的炳灵寺,而这里保存完整的石窟,马上映入了我的眼帘,行走其间,历经千年的炳灵寺石窟,让我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这一片岩壁上的造像损害的就比较严重了。就是因为天长日久,风雨侵蚀。它所在的位置不太理想,山上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岩壁慢慢渗透下来,流下来的,它的位置正好雨水像刷子一样常年去摩擦它,所以一些细节,面部的细节,衣服的细节都看不到了,很可惜的。
你看,这窟呢就保存的比较好,因为炳灵寺石窟,它是磨牙造刻,以前是一整块岩壁,它这样雕刻进去。它凹陷进去又很深,所以上面的水,即使下来的话,也是沿着边沿流下来,对塑像本身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你看雕塑的这个面部,起码这一窟是唐代的,面部很丰满,我特别惊叹于它的这着色,我刚才跟人打听过,我本来以为是后来的人着色,其实这就是唐代的颜色,上面的红色还有一些艳丽呢,菩提树叶子也是发绿色,很厉害。最神奇的就是僧人身上的袈裟,文路、条理还很清晰。
炳灵寺石窟艺术的巨大成就,就在于它简练而精湛的雕刻。塑造出众多动人的人物形象,而在众多的石窟造像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数开凿于唐代的摩崖大佛。最大的一尊高27米,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随行的工匠所修建的,但是炳灵寺石窟的历史却要比这个久远好多,开凿于两晋时期,各朝各代不断地修葺,扩建,才有了现在的规模,1700多年历史,饱经沧桑啊,我们还是拿大佛举例说明。
大佛的鼻尖本来是用三块木料造成的。因为什么,因为当时石料不够,它是摩崖造像,嵌进去才发现,笔尖嵌入一块,所以三块木料堆积上去很完美的结合,但是一场大火的浩劫,不光烧毁了大佛本身,身体周围以前有阁楼,全部烧毁,还把大佛的笔尖也烧掉了,木头,所以现在看大佛的面部,觉得不是很完美了。
炳灵寺石窟是典型摩崖造像石窟群,历经两晋,两秦、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的修建,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石窟中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群之一。由于身处刘家峡库区内的深山老林之中,不仅很好地保护了石窟,历经千年未遭破坏,而且这里游客也相当稀少,给人一种空灵的美。
空荡,来此处玩感觉特别舒服,空荡,空灵,心如止水。
但曾经这里,热闹,喧嚣,繁华。
因为黄河就从身边流过,过去丝绸之路,唐波古道,这里都是重要的关卡,山谷云集,所以也才有了眼前的石窟,过去的善男信女们,看这些石窟是需要仰望的,但我们今天多半平视就好了。倒不是其他原因,只不过地平线相对以前抬高了20多米,因为修了水库,沧海桑田,沧海桑田多半是自然造饰,但也有一部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如果把石窟看做是曾经的上层建筑的话,那么曾经的经济基础的一些事物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好在这里有空旷的感觉,能够让你发挥想象,想象石窟背后的东西,做一次深幽也不错。
从刘家峡我们驱车赶往甘肃省会兰州,黄河穿成而过。古老的渡河工具,现代化的大都市兼容并举。据兰州100公里的景泰县,有一座明代古城鲜为人知,探寻黄河沿岸的风情历史,请您下集继续收看黄河入海流。
责编:赵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