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1980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1日 19:12)
1980年2月16日,是农历庚申年春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金陵春暖》,为我们留下了二十世纪80年代第一春的中国风貌。
两年前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方针,中国的经济逐渐走上正轨。
在南京,81岁的国画大师钱松喦挥笔创作了一幅腊梅图贺岁。
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三个年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当时拍摄的一部名为《中国风貌》的纪录片,反映了正处在新旧交替时期北京的面貌。
此时,人们打一个长途电话还必须通过长途台,进行繁琐的人工转接。
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讲述一位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潜伏在敌军内部与敌人周旋的故事。这是我国电视荧屏上的第一部国产电视连续剧,片子播出后立即风靡全国,同时,也有人批评它情节惊险离奇,是“资本主义精神污染”。
在城市里,一群人围着一台电视机的情景十分常见,这个时候的电视机大多是9英寸或14英寸的黑白电视。上一年底开始上演的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是此时孩子们放学后最急切的期盼。
10月22日,中国引进的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建成,这条生产线可以生产14英寸和22英寸彩色电视机。22年前,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同样诞生在这里,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它就是后来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980年,中国的彩电年生产量达到了3.2万台。正是通过电视机,人们看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历史场景。在观看电视直播的同时,人们也接受了一次法制教育。
这年8月,新华社报道说:讽刺画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被禁闭了十年,“四人帮”一垮台,讽刺画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兴旺起来了。
这一时期,全国共出版了9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讽刺画小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中,也出现了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尝试。在《柜台语言艺术》一片中,相声演员郭全宝和郝爱民出演了一个讽刺短片,讲述发生在顾客和国营商店售货员之间的冲突。
这年拍摄的纪录片《乘车记》,则批评了一些青年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这些年轻人大多留长发、戴蛤蟆镜,以各种反叛行为取乐,当时人们把他们称作“阿飞”。
25岁的陈爱武成为了这一年新闻人物。陈爱武是北京丰泽园饭店的一名厨师,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做菜、刻萝卜花样样在行。
7月,陈爱武给中纪委写了一封信,揭露一些官员常常以工作名义,到饭庄大吃大喝,却按“吃客饭”的规定付费的特权现象。其中,某部长从1977 年以来,“吃客饭”有据可查的就有16次。仅1980 年两次“客饭”就应付费124.92 元,但实际只付19.52 元。
早在年初,中央十一届五中全会就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党员要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
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敢于向特权挑战的人——记北京丰泽园青年厨师陈爱武》,第二天,《人民日报》加以转载,同时刊登了中纪委表扬陈爱武,批评某部长的通报。两天后,该部长写信给丰泽园饭庄,要求清查账目,餐费如数照补。
这一年的纪录片《浪花交响诗》讲述了著名芭蕾舞演员白淑湘重返舞台的故事。1958年,白淑湘扮演了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女主角,一举成为中国第一个芭蕾明星。“文革”期间,白淑湘被下放干校锻炼,由于长期不能练功,"文革"后,重返舞台面临着许多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