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鄱阳湖:白鹤离我们有多远》
鄱阳湖最珍贵的女儿,便是被称为“仙鹤”的白鹤。鄱阳湖每年的白鹤数量都维持在2300到2900只之间,占全球已知白鹤总数的98%。
早晨是候鸟栖息和觅食的活跃期,我们终于见到了白鹤。收拢翅膀,全身雪白;展开翅膀,两边是黑色的。白鹤因此有个雅号,叫“黑袖鹤”。羽毛呈土黄色的,是年龄不到一岁的白鹤幼鸟,算起来,这是它们第一次到南方越冬。与它们混居在一起的,还有天鹅、野鸭和雁类。鄱阳湖以母亲般的胸怀抚育着这些美丽的精灵,在这里,它们悠然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和人类的保护。湖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温柔的微光,但我们明白这温暖是属于那些精灵的。
《鄱阳湖:候鸟的天堂》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在这21年中,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同样的内容——观察候鸟的生活习性、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以及打击偷猎犯罪。
他们最好的伙伴便是一辆破旧的吉普车,每天从早到晚,他们都巡逻在路上,严密看护着湖区的一草一木。这天,他们接到群众举报,晚上有人要下到候鸟栖息的核心湖区偷鱼偷鸟。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次抓捕行动。
《熊猫的故事:童年》《熊猫的故事:在人间》《熊猫的故事:我的大学》
在人类与大熊猫交往的135年中,大熊猫的领地急剧缩减,到今天,熊猫的全部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邛崃山,成为大熊猫最后的家园之一。
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700多万年的大熊猫,面临着灭绝了危险。为了能挽回大熊猫灭绝的厄运,人类担负起了提高熊猫种群数量的重担,放归山林,让它们自然繁衍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正在对一只叫祥祥的半大小子进行野外放归的试验。
![]() | |
《牯牛降:古徽道》
据说,在村旁的古徽道上至今保留着清代道光年间立下的环保碑刻,附近还有古人为保护环境修建的古稀亭。而有国家级保护树种马褂木、青残柳;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衫也都在此地繁衍生长。
这些只在教科书或博物馆中见过的珍贵树种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何需要特别保护呢?
《牯牛降:一个护鱼的村庄》
安徽省石台县牯牛降山脚下的洪岭村,傍河而建,村口立有禁鱼碑为主碑,村里的40多户人家都曾在约定书上印了红红的手印,那是1984年发生的事儿。20多年来,村里人养鱼护鱼换来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村里人可以不顾生命安危鱼头鱼偷鱼者斗争,蛇咬蚊叮已是习以为常,他们把河里的鱼当成自己的儿女,甚至觉得比儿女更重要。
据当地人说,是一位耄耋老人改变了他们对动植物的态度。
《牯牛降:虎豹寻踪》
据石台县县志记载,在明清时期,神秘牯牛降下的黄崖古峡谷中曾有华南虎的历史。但最近50年来,华南虎似乎消失了。然而,最近有报告说又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
那么,华南虎为什么失踪了?又真的会再次出现么?
《牯牛降:野人报告》
牯牛降有很多神秘的故事,野人之谜便是其中一个。据山脚下的一位老人说,他曾见过被杀死的野人,在山上见过野人的窝。
进入牯牛降原始森林,茂密的植被,雄鹰飞过百丈崖。没有向导的陪同,在深山老林里夜宿,更多的感受是惊恐。
野人会出现吗?
《与虎相伴的24小时(上)》
高山、草甸地貌,是华南虎经常出没的地方。专家推测,目前全国野生华南虎的数量不超过30只。想在山林间遇到它可能性非常非常少。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走得小心谨慎。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华南虎繁育野化研究中心,因为得到一个信息,那里有小生命降生。
《与虎相伴的24小时(下)》
根据《华南虎谱系》,我国现有圈养的华南虎,是1956年野外捕获的6只野生华南虎的后代,这6只虎可以说是我国此后所有圈养华南虎的“始祖”,到2003年12月,共有329只后代,现在存活的只有70只。
《洞里的日子》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一眼望去,洞里散布着几十座同样没有屋顶的杆栏式木柱竹楼,像舞台布景一般,人们就在这舞台上天天演绎着真实的“山顶洞人”的古朴生活。球场边如金蟾的钟乳石承接着洞顶终年不断滴下的甘泉汇成一池,供给着人畜的基本饮水。每天清晨傍晚,只听里面读书、说话、做工、鸡鸣猪叫和锅碗瓢盆一片,犹如在播放一曲远古的歌谣。
洞中住着王、吴、梁、罗四姓苗族,屋与屋之间只简单地用竹篱相隔,意想不到的是家家还有门牌号码。洞中人大都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在他们家里可以自由出入,四处逛悠,看他们推磨碾谷、纺纱织布、养鸡养鸭养猪、用火坑烧饭请客,领略真实无伪的洞中日常生活。遥远的距离完全阻断了这里与外界的联系吗?这里的人们真的过着“山顶洞人”般的生活吗?现代社会生活如何进入“洞中人家”?
责编:肖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