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查询

  

点睛

  一、APEC峰会


  本周令人瞩目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领导人峰会在泰国首都曼谷落下帷幕。

  俄新社把曼谷峰会称为一曲“真正乐观的交响乐”。因为一系列数字表明,参加曼谷峰会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普遍喜人。据世界银行统计,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今年将是5%,明年可望达到6%。作为“火车头”的中国,今年GDP增长率可望达到7.8%,而美日最近也开始摆脱经济低迷。

  与去年的APEC峰会一样,反恐仍然是今年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

  澳大利亚的《年代》报认为,反恐之所以成为经合会议的中心,是因为恐怖主义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们无法把恐怖主义与经济问题相分离。

  不过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有不同的看法。一篇题目叫做《安全,多余!》的文章说,本来峰会应该把贸易和投资作为主要议题,但是美国总统的到来使峰会变了味,贸易(trade)变成了恐怖主义(terrorism),世界贸易组织(WTO)变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

  但不管怎样,推动贸易与投资,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最根本任务,这一点不应被忽视。

  就像《日本经济新闻》注意到的,在APEC峰会上,美国以反恐号召各国;而中国却以13亿人的巨大市场为王牌寻求自由贸易。显然美中共同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角。

  法新社的报道也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1个经济体中最受欢迎的国家。据曼谷的一家研究中心的调查现实:中国以76%的得票率成为亚太经合组织中最受欢迎的经济体,而日本名列第二,得票率是8.9%;美国得票率是7.6%,排在第三。这样一个排序的理由,也许可以从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增强了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同时东南亚国家希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文章说,力量对比的变化已经在表面显示了出来:布什总统在饭店闭门谢客的同时,胡锦涛主席却在轻松地与记者聊天;布什总统突然拒绝出席工商领导人峰会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则在经济界精英面前侃侃而谈。中国展开魅力攻势,而美国则在“吃老本”,但这有落空的危险,因为中国的增长对所有人有利的这一点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亚洲开始转向“中国中心”,成为会议期间众多媒体评论的焦点。但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戴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观点:虽然亚洲转向‘中国中心’的方向是对的,但中国与其取代美国的主导力,不如与美国行使‘共同支配力’。

  二、朝核问题


  在这次APEC峰会上,布什第一次正式宣布美国愿以书面形式保证朝鲜的安全,朝核问题自然成了本次会议上又一大看点。对于美国态度的突然“软化”,各国媒体评说不一。

  韩国《朝鲜日报》的评论文章题目叫《180度大转弯?》。文章说,布什选择在这次与众多领导人会面的时候,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书面保证朝鲜的安全,这标志着美国以前要求朝鲜无条件放弃核计划的立场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

  而朝鲜官方报纸《朝鲜新闻》则认为,美国的表态只是一个“浪费时间”的“欺骗伎俩”。美国只有尽快转变对朝的敌视政策,与朝鲜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才是解决朝核危机的前提条件。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观点带着几分美国国内政局的考虑。文章认为,这样的转变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来自头脑。因为布什认识到大选迫在眉睫,如果朝核问题久拖不决,自己将处境不利。

  《日本时报》的评论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看到了外力的作用。《日本时报》认为布什政府软化对朝立场,原因就是它的单边主义做法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批评。

  如今,球到了朝鲜的半场。这是韩国《朝鲜时报》的评论题目。言外之意,现在应该到朝鲜有所回应的时候了。

  但是即便朝鲜做出了积极回应,朝核问题的解决就真的能立刻加速吗?美国《斯坦福报道》就认为,朝核问题很可能要拖到美国大选之后才能够解决。因为美国现在还想着对朝鲜实施“政权更迭”的政策,而朝鲜也等着美国“政权更迭”。

  其实从APEC峰会到朝核问题,要想取得外交突破,心态是很重要的因素。这正像《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所说的那样,如果各国看待彼此的基本心态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双边关系就会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的将是整个世界格局的全新改观。

  三、捐助伊拉克

  23号到24号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捐助伊拉克重建大会是这周的另一件大事。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叫做《拿起了乞讨帽》。这篇文章说,美国召集这次会议是把礼帽拿在手中,绕场一周准备要钱了。

  但对于到底能要到多少钱,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认为不乐观。因为布什总统总喜欢夸大战后重建的速度,而回避美国破坏伊拉克基础设施的速度,基于这个原因,马德里会议不会筹集到很多资金。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也认为,也许美国原先希望这次大会会有各国外交部长争先恐后地送钱过来。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并不是这样。而且与会者虽然对捐款计划频频点头,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在支票上签字。

  但德国《商报》认为这是一次真正的机会,不光对伊拉克而言,对国际社会也是如此。美国同意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出面筹措重建资金,这表明国际社会一直要求在伊拉克重建中发挥核心作用,已经见到成效。因此,国际社会应该慷慨解囊。

  据统计,这次捐款会议虽然号称有70个国家参加,但真正派出外交部长等高级别代表的国家只有17个。这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伊拉克战后重建中更深层的问题。

  《亚洲时报》一篇文章生动得讲出了其中的道理,题目叫《伊拉克等待麦当劳》,也就是说伊拉克在等待一份西式快餐。文章说,究竟谁在为战后重建买单?归根结底,“买单”的重担只落在三种人的头上:伊拉克人、各国的纳税人和占领军士兵。这三种人付出的代价分别是石油、辛勤工作和生命。但他们在捐助大会上是“没有座位”的,更遗憾的是,在选择重建公司方面,“买单者”同样毫无发言权。因此,尽管伊拉克人希望尽快吃到“麦当劳”,但是他们在把“炸薯条”送到嘴里之前,首先要付出的还有很多很多。

  针对伊拉克战后重建,美国最新一期的《外交季刊》也进行了研究探讨,不过它发表的是一系列关于二战后成功帮助西欧完成重建的“马歇尔计划”的回顾文章。其用意不言自明。在总结过去的时候,外交季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它至少合辙押韵。”

  1、转移视线


  这个星期,又有好几个美国士兵在伊拉克遭袭身亡。一个个盖着美国国旗的棺材运回美国本土,这自然成了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但这下可急坏了白宫的公关主任,因为要让这类消息传入国内,对于布什连任竞选当然没什么好处,于是,他急忙拉住这些记者,热情的告诉他们在巴格达又开了最新的美国汉堡包店,想转移视线。可是面对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又有哪个记者会对新开张的汉堡包店有兴趣呢?

  2、领路

  为领导伊拉克战后重建,美国日前是大伤脑筋,可别忘了还有个中东路线图也要靠美国来领路呢。但显然情况更不妙。沿着和平路线图的路标看下去,竟是悬崖峭壁。您瞧,车里的人还在高喊着“总统先生,我们正在按照路线图的指示向东南行使”呢,车已经冲下了山崖。近来美国坚持边缘阿拉法特的政策、一味偏袒以色列,结果只能像画中一样,把和平路线图引向绝路。

  3、提问


  挑战人体生存极限的大卫·布莱恩终于从透明箱子出来了。44天只靠喝水维持生命,布莱恩当然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记者的问题却是:“你听说过那个穿越尼亚加拉瀑布的人吗?”付出了超乎想象的代价,却成为聚光灯下一个不被真正聚焦的人物,布莱恩的心情会怎样呢?其实早在他进箱子之前,就有舆论批评说,这样的挑战极限不值得提倡,意义也不大。

<<上一页下一页>>
第3页
(编辑:陈卓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