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查询

  

人物:马哈蒂尔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号,一位怀着虔诚伊斯兰教信仰和强烈民族感的父亲,给自己刚刚出生的小儿子取名马哈蒂尔。在马来语中,「马哈蒂尔」的意思是「伟大的存在」。今天,马哈蒂尔不仅向世界证明了马来西亚的存在,也使自己成为马来西亚人抬头仰望的国家象征:一个在世界的目光中敢怒敢言的马哈蒂尔。

  据说,78年前马哈蒂尔降生时,屋外恰巧传来爆竹声。很多马来人相信,爆竹的轰鸣恰是他们的总理一生敢怒敢言的生动写照。下周,马哈蒂尔就要退隐归田了,可就在这时,这位被路透社形容为“快人快语的老领导人”再次迸出刀剑般的语言,掀起了一场来势汹涌的外交风波,也使世界本来聚焦在下周他正式辞职仪式上的目光提前锁定在这位政坛老将的身上。

  “犹太人一共有一千两百万,欧洲人杀害了六百万。今天,犹太人通过他们的代理人来统治世界。他们让别人来为他们战斗,替他们当炮灰。”马哈蒂尔的这番话,立刻引起了以色列的强烈反映,美国、欧盟也指责他煽动反犹情绪。然而马哈蒂尔不但不退,反而针锋相对。

  如果有人要在世界范围做一个关于“你眼中的马哈蒂尔”的调查,恐怕会得到完全矛盾的两种结果。以色列和美国自不必说,能把马哈蒂尔称为“一个固步自封的城堡首领”的西方媒体就已经算温和的了;而在发展中国家,马哈蒂尔却被很多崇拜者誉为“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就算在马来西亚国内,人们对马哈蒂尔的看法也迥然而异。

  其实,伴随着马哈蒂尔执政生涯的从来就不是风平浪静,他的经历就好像马来西亚的热带气候,充满了狂风暴雨和跌宕起伏。

  1953年,马哈蒂尔在考取新加坡大学医药及外科专业前,曾是一个炸香蕉的小贩。1964年,行医多年且深受好评的马哈蒂尔被选为议员。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五一三种族冲突,马哈蒂尔第一次显示了他敢于犯上的性格。他向当时的总理,执政党巫统领袖拉赫曼追究责任,结果,被拉赫曼开除了巫统党籍。

  但回到了诊所的马哈蒂尔并没有心灰意冷。他的第一本著作《马来人的困境》于第二年完成。在这本为他日后抨击西方国家奠定了基调的著作中,马哈蒂尔认为英国对马来西亚的长期殖民统治,阻碍了马来民族经济的独立。而马来西亚独立以后,政府又没能采取恰当措施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相反作为联盟政府主要支柱的巫统,党内腐败和官僚主义日渐盛行,成为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


  《马来人的困境》出版之后,马上引起当时的政府和巫统的震怒,这本书被列为禁书,直到1981年马哈蒂尔当选总理之后,禁令才被解除。

  与他的前任总理们不同,马哈蒂尔是第一位出身平民的最高领导人。由于他曾因言辞激烈而几经沉浮,当时的马来西亚媒体称他是一只充?传奇的火凤凰。然而,这次凤凰涅磐之后,马哈蒂尔已不再仅是一个批评者和旁观者,而是肩负国家重任的决策人。摆在他面前是怎样带领马来西亚走出困境。

  上台后,马哈蒂尔在继续坚持硬朗作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指责一些「霸权主义」国家干预贫穷国家的发展,并首先向英国开刀。为了表达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不平衡的坚决态度,他推行「不买英国货」的措施。直至1985年和1989年,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两次访问马来西亚之后,僵局才被打破。

  日本是另一个曾经对马来西亚进行过殖民统治的国家,然而,马哈蒂尔却更多地着眼于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复兴的成功经验。经过反复考虑,他提出了「向东学习政策」,提倡国民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它们的科技知识、工作精神,鼓励引进和掌握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同时将它们改进成为马来西亚独特的生产方式。

  经过努力,马哈蒂尔在八十年代成功地把马来西亚由一个以出口农产品为主的国家,转型为工业国。到了九十年代马哈蒂尔又改弦更张,推动马来西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

  1997年前,马来西亚一度是东南亚成长最快的国家,平均每年取得8%的经济增长。然而,就在马哈蒂尔雄心勃勃地实践着自己的计划时,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挡住了马来西亚快速发展的势头,而更令马哈蒂尔没有想到的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验也紧接着来临了。

  1997年,源自邻国泰国的金融风暴迅速将马来西亚卷入了经济动荡的旋涡。

  经济危机立刻波及马来西亚政坛。舆论界一再追究政府责任。反对党趁机指责官员腐败,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政府内部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马哈蒂尔和一度被他指定的接班人副总理安瓦尔在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方面产生了严重分歧。局势在1998年2月,因安瓦尔丑闻事件曝光而演变为一场政治危机。安瓦尔被解职后,在当年的一次集会上曾高呼:一个安瓦尔倒下去,将有一千个安瓦尔站起来。

  多年稳定的马来西亚社会出现了分裂,大街上开始有人焚烧马哈蒂尔画像,并要求他辞职。西方媒体一度指控他的朋党和亲属拥有数十亿美元的财富,邻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领导人也公开支持安瓦尔,要求马哈蒂尔谨慎行事。

  一时间,马哈蒂尔陷入经济、内政和外交的多重困境。但关键时刻,马哈蒂尔再显强人本色。他一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平息政治动荡,逮捕安瓦尔,并进行公开审判;另一方面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紧缩方案,选择将马来西亚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办法,将外?的冲击减到最低。在这一政策下,经济局势很快稳定下来,不少外资重返马来西亚。

  到2000年,马来西亚重新取得8%的经济增长。马哈蒂尔和执政党巫统也在1999年底的国会大选中再次胜出。不过,在经历这次风波后,马哈蒂尔的白发多了,人也显得一夜间衰老了许多。联想起执政当初马哈蒂尔指点江山的豪气,不能不让人有种英雄迟暮的伤感。也许就是从那时起,马哈蒂尔开始酝酿他一生中另一个惊人的决定。

  2002年6月22号,马来西亚“巫统”大会的最后一天。在一个多小时的总结中,马哈蒂尔无所不谈,像往常一样,他诗性大发,时而引用莎士比亚名言,时而朗诵几句马来西亚诗歌。时间到了下午6点,站在讲台上的马哈蒂尔突然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去意:


  现在,离去的时刻已经来临

  当巫统已经巍然而立的时候

  ……

  我的人民,勿要再轻易忘却

  因为,你们的战斗还在继续

  当说到最后一句时,马哈蒂尔已经泣不成声。会场顿时乱成一团。与会者纷纷举起手,要求马哈蒂尔收回辞呈。一个小时后,马哈蒂尔终于接受挽留。但时隔不久,“巫统”发言人正式宣布马哈蒂尔将于2003年10月底离职。

  事后记者问马哈蒂尔: “为什么你要哭?在那一时刻,你是一种什么心情?”马哈蒂尔: “我得承认我老了,变得有些情绪化了。”(笑)"我为国家服务的时间已经够长了,21年了。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确保政党获得人民的坚强支持。现在,我认为是离去的时候了。”

  就是在宣布辞职的这次大会上,马哈蒂尔还在许多贵宾面前批评了马来人的弱点,但在他致词完毕后,代表?却站起来给予他热烈的掌声。这就是马哈蒂尔的另一个“传奇”之处,在骂了自己的民族后,还能继续成为民族的拥戴者。下周,马哈蒂尔就要向他的人民告别了,到时候,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一幕?是马哈蒂尔的眼泪还是他抛向对手的另一把利剑?出于马哈蒂尔一贯出其不意的作风,这些答案还是到时让他自己去揭开吧。

<<上一页下一页>>
第2页
(编辑:陈卓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