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查询

世界周刊(10月26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27日 11:46

  

视线:伊朗之核

  伊拉克到底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今战争已经结束半年多了,依然还是个问号。战争前的核查曾经让许多人寄予了避免战争的期待,但最终战争还是爆发了。最近,“核查”两字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与之相关的核查方、被核查方,一个是由巴拉迪领导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一个是和伊拉克紧密接壤的伊朗,核查的内容则是更为敏感的核设施。


  10月21号凌晨时分,伊朗首都德黑兰迎来了三位不同凡响的来客。德国外长菲舍尔、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和法国外长德维尔潘。三位欧洲大国外长的同时到访被西方媒体称为“史无前例的”访问。数小时后,伊朗政府宣布,将暂时中止提炼浓缩铀项目,同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更为严格的核查。声明既出,得到了国际舆论的一致赞扬。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当天就表示,英法德3国外长访问德黑兰所取得的进展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它有助于澄清伊朗过去核计划的“所有方面”,并有助于“通过核查来控制伊朗下一步的核活动”。而21号,距离国际原子能机构给伊朗设定的最终答复期限只有十天。

  最后十天,做出重大让步。英国《卫报》将这称作伊朗的“以退为进”。伊朗国内的媒体也盛赞这是一次令人骄傲的外交成功,让伊朗躲过了一次迫在眉睫的危机。

  2002年底,美国公布有关伊朗两处核设施的照片,称伊朗有可能利用这两处设施制造武器。

  2003年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发现并提炼出能为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

  2003年6月1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出伊朗未能履行核安全保障协议中所规定的申报进口材料及其加工情况的义务。

  2003年9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在10月31号前公开核计划,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突击检查,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否则将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采取制裁手段。

  伊朗代表在会议通过决议之前离开会场以示抗议。

  从最初的离场抗议到现在的主动配合,伊朗的态度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代表伊朗出现在谈判桌旁的人。这次与欧盟三国外长谈判的不仅有伊朗外交部长,还有一位身着长袍的宗教界人士,他就是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鲁哈尼,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的助手。由于伊朗宗教领袖在国家决策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鲁哈尼的出现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专家外交学院教授宫少鹏:伊朗是个伊斯兰国家,鲁哈尼又是哈玛内依最重要的助手,作为伊朗的最高宗教领袖,他对重大问题有最终的决定权,恰恰是这一次宗教领袖表示,如果是国际原子能组织同意,不对伊朗的非核的军事基地和宗教圣地进行核查的话,如果在经过核查以后,发现伊朗没有运用于军用的浓缩铀计划,允许伊朗继续发展民用浓缩铀计划的条件下,那么伊朗是会签署核保障协议的。所以,这个协议达成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伊朗这次的确赢得了宝贵的转机。不过欧洲许多媒体认为,赢家并不止他一个,欧盟是另一个得分者。

  2003年6月17号,法国警方进行了一次大搜捕行动,165名伊朗反政府组织“人民圣战者”的成员遭到逮捕。这是自1981年以来,法国警方对这一组织进行的最大规模搜捕。伊朗政府随即对这一行动表示欢迎。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拒绝了伊朗政府引渡流亡在伊拉克的“人民圣战者”组织成员的要求。

  和美国相比,欧盟与伊朗的关系要缓和得多。作为伊朗最大的商贸伙伴,每年欧盟与伊朗的双边贸易额高达130亿美元。这次德黑兰会晤,欧盟三国外长也并非空手来回。根据协议,如果伊朗同意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英法德三国将向伊朗提供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帮助伊朗发展核电工业。

  而同样,这对于一直声称是在进行和平核能应用的伊朗来说,也是个不可抗拒的诱惑。因为在此之前,只有一个国家敢冒着美国的冷眼向伊朗提供核技术与燃料,那就是俄罗斯。

  专家外交学院教授宫少鹏:伊朗目前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核电发展计划,也就是说在近期内要建八座核电站,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蛋糕,这也使得对于欧盟来说也是一个令人垂涎的事情。也就是这一次为什么欧盟三个主要国家都会积极地来参与,使得伊朗加入核保障协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如果这三个国家参与了,或者包括欧盟其他国家参与了伊朗的核电计划,伊朗也可以改变目前自己在核电发展计划中单纯依赖俄罗斯的这种情况。

  应该说,欧洲大国进入伊朗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回归。20世纪50年代后期,伊朗开始发展核工业。当时的巴列维王朝与美国及西方国家关系密切,核技术大多从西方国家引进。直到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核能计划才陷于停滞状态,西方公司也才黯然撤出伊朗。

  事实上,当时黯然撤离的不只是西方的公司,还有所有试图控制伊朗的西方势力。美国自然是其中最不甘心的一个,此后美伊关系一直紧张,而当布什将伊朗列为“邪恶国家”并连续展开两场战争后,这种紧张渐渐转变为直接的威慑,而且威慑同时还来自于美国中东的铁杆盟友—以色列。

  10月16号,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伊朗问题进入倒计时》的文章。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如今美国与伊朗之间的战争开始进入倒计时,就像钟表上的时针一样日以继夜毫不察觉地走着,不久警报声就会想起。”但其实,种种警示迹象早已出现。

  两场战争,使阿富汗和伊拉克都落入美国掌中。如今的伊朗周边已遍布美国势力。今年8月,五角大楼就表示,美国仍认为“基地”组织分子躲藏在伊朗。10月14号,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拉登第三个儿子赛义德现在正藏身伊朗和阿富汗边境。他所领导的一支秘密力量策划制造了今年5月12号的沙特首都利雅得恐怖爆炸事件。就像当初对待伊拉克一样,美国正在翻出一张张相似的底牌。

  专家外交学院教授宫少鹏:对于美国来说,近期最担心的问题是伊朗和伊拉克什叶派的关系问题,伊朗是一个什叶派穆斯林占主导地位的一个国家,而伊拉克也是一个有大量什叶派穆斯林的国家,战后伊拉克的重建,会不会受到伊朗的主导,这是美国非常担心的,这也就是美国现在咬住伊朗不放的最主要的原因。

  而与此同时,一篇来自以色列的报道,又让伊朗局势增加了一丝火药味。不久前,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报道说,以色列军方有计划对伊朗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就像1981年的“巴比伦行动”。

  1981年6月7号下午,以色列空军14架战斗机从当时被以色列占领的埃及西奈半岛的基地上起飞,躲过沙特和约旦的雷达,飞跃红海,穿过沙特阿拉伯北部的荒漠地带,经过50分钟1000公里的飞行,飞抵位于巴格达东南约20公里的乌西拉克核反应堆工地上空。只用了短短2分钟对伊拉克核反应堆主建筑及设备实施了多角度精确轰炸,彻底摧毁这一原计划于当年7月14号伊拉克国庆日试运转的核设施,造成伊拉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恢复核能力。

  专家外交学院教授宫少鹏:以色列现在如果要采取类似1981年的巴比伦计划,看来是虚张声势。以色列主要希望打击的对象是伊朗的浓缩铀计划,而不是它现在的核电设施。而现在伊朗的浓缩铀计划还处于刚刚起步的试验阶段,真正一场打击,它带来多大的效果,实在值得怀疑。另外目前伊朗的核电以及浓缩铀的这些设施,它都是俄罗斯援建的,俄罗斯能否允许自己的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而不做出反映,这是值得怀疑的。

  有评论这么说,尽管在这次伊朗与欧盟三国的谈判中,俄罗斯并没有出现。但他巨大的影子却投射在谈判桌上,使每一个人都无法忽略。因为,它与伊朗签署了价值250亿美元的核协议。

  在伊朗与欧盟三国举行谈判的那一天,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泰国首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谈到伊朗核问题时,普京表示,伊朗应该履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所有决议,包括公开自己的核计划和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俄方将坚持回收全部核废料。但同时,他明确表态,如果伊朗不打算制造核武器,俄就没有理由终止同伊朗的合作。

  这一表态与去年俄罗斯对美国的表态如出一辙。2002年5月,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美峰会举行。峰会气氛友好,所发表的美俄联合声明热情洋溢。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悬而未决,那就是关于俄伊两国合作开发核能的项目。两个月后,俄罗斯政府表示,将在10年之内,帮助伊朗修建五个核电站。

  专家外交学院教授宫少鹏:俄罗斯主要的对外经济发展的拳头产品,核电这一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次俄罗斯虽然没有参加主要欧盟国家对伊朗的协调工作,很多人猜测它这一脚是踩空了.那么进一步判断,在伊朗未来的发展计划当中,可能伊朗还会加大自己的参与力度,伊朗的核电市场会继续受到国际政界、商界的关注。

  应该说,这个星期,欧盟与伊朗在核问题上所取得的外交成果,是一支颇具效力的舒缓剂。尽管很多实质性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中止提炼浓缩铀时间究竟多长?这一协议是否最终能得到伊朗议会批准?未来核查中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等等。但就像一位美国前能源部官员所说的:伊朗为自己争取了时间,也为国际社会各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人们至少有理由相信,在下周10月31号最后期限到来前,伊朗核问题不太可能再擦出危险的火花。

下一页>>
第1页
(编辑:陈卓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