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崔振英访谈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07日 16:25)
田龙:拍了那么多年的昆虫,您认为拍昆虫它难度到底难在哪?
崔振英:在野外呢你脚底下是杂草,你的上部呢又是树丛,而且它的地面呢高低不平,所以说这样的话你根本就无法使用三脚架。昆虫它在动,它是一个有灵性的一种动物,所以说你只要悄悄接近它,你就觉得挺幸运了。
田龙:如果你在七七八八支上三脚架,当你发现一个特别好的昆虫,你把三脚架支起来的时候,一回头它已经走了。
崔振英:另外一个你在相机取景器里头(看)它特小,你的焦点就对着它了,就有的时候你就把相机拿出来那个瞬间,到取景器里一看没了。
田龙:完了一起来看什么都没有了。
崔振英:假如说鳞翅目的蝴蝶啦,膜翅目的蜜蜂啦,这些东西它在花上,它是不停地动,就是说它没有一秒钟或者半秒钟是静止的,就是在采那花蜜,它是一直都不闲着的,这个对焦很成问题,你怎么掌握,把这个昆虫给它对实了拍下来,这就是需要一个耐心,耐心等。
田龙:昆虫假如说飞到这一朵花上了,它呢在不停地在采蜜,或者说吸食花粉,这样的话你的相机就已经在那对好了,假如说你要动一动,这昆虫马上就可以飞掉了,就是说你必须不动的在那站着一动不动,把这一口气憋着,就喘气都不能喘?
崔振英:相机呢就是,你身体前后的移动,完了以后在取景器里头看,看实了认为实了之后,卡擦一摁快门。
田龙:如果说这张拍完了,你一张不可能成功,所以说你还得等,等它给你机会,卡擦第二张?
崔振英:这只昆虫我就说这意思,它在地面上跑,它一看你好象是一种天敌来了,它就拼命地在跑,我就得跟。地面上有一只虫子,它吃这种虫子,它到那去一口就把那虫子给叼下来了,叼这个过程,我估计也就是一秒钟的时间,给你一秒钟时间,你这时候相机已经调实了,一摁这个快门,所以说这张照片就记录下来了。如果它不给你这个机会的话,你就得采取其它的方式了。
田龙:所以说拍昆虫就是说等待它给你机会,因为它不是演员,你也不能当它的导演,这不同于以往我们去拍其它的景物的时候,你只要通过你固定的一个站位,完了去调它的焦距,而是你要跟着它走,或者你固定的时候你去等待,等待昆虫来到你的这个焦点实的地方。
崔振英:等总是不是办法,你就应该跟着它,就你跟着它。就是说它动一下你动一下,它回来你再回来,身体在不停地随着它而摆动。
田龙:但是在自然界当中因为昆虫它太小了,而且很多昆虫有它自己的保护色,有的时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您是不是已经拍了这么多年昆虫,练就了一付火眼金睛,能够很快地发现它们在哪?
崔振英:火眼金睛倒谈不上,但是呢有一条,必须去寻找。就是说我一进山林里头,一看到这些植物,我就知道应该说这个地方有昆虫,这个地方没有昆虫,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就是草、植被长得特好,这个时候呢就开始寻找了。寻找呢就像找东西是一样的,就是假如说你丢一个很小的东西,掉草坑里了,所以说这时候你没有办法,你就得在草坑里就是一直一直在找。比如这只就是竹节虫,在我们东北是很少见的,你看它的外表它的体态,特别像竹节,一般人是发现不了的。
田龙:其实一开始我看到这张照片,我找了半天这拍的是什么,我还以为中间那个花球是某一种昆虫的卵也好,或者成虫也好,后来才发现底下是一个竹节虫。
崔振英:所以说这种虫子很难发现的,但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情况,可能现在有点职业病了。
田龙:哎,对昆虫特敏感,就是一看啊这是一只昆虫。
崔振英:所以说,就是不停的地去找,才能不停地发现。
田龙:就您去拍摄昆虫的时候,一般是带着什么样的设备去?
崔振英:一般情况下我使用的是120的相机,拍摄的底片呢是6乘4.5的。昆虫呢它很小,有的呢才不到一毫米,有的呢在20毫米左右,这样的话你用一比一的照相机拍摄呢,就很困难,就是说构图啦从各方面都很困难,这样的话你就应该把那个镜头加长,加长就应该安上微距接圈,或者呢使用皮腔。当您加了一个微距环或者皮腔之后,它这个光走的时间距更长了,所以需要长时间的曝光。
田龙:但是昆虫因为它小,你当把焦点对实了以后,它可能稍微一挪动,你就拍不到它了。
崔振英: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利用高速度,把它凝固下来。你要是假如把速度提高了,光圈呢就必须要再大。拍这个昆虫呢要达到一比一的时候,景深就一毫米,昆虫在动。
田龙:所以是你就得把这个速度与景深之间联系起来。
崔振英:我呢自己做了一个灯架,专门为拍摄昆虫进行补光,这个灯架呢情况是这样的。
田龙:您还画了一个图?!
崔振英:这个呢就是我做的,是一个铝的支架。这是三盏闪光灯,闪光灯的底部呢是一个球形云台,这样闪光灯可以自由移动的,上下移动的。这两个闪光灯呢可以上下,还可以对交,因为拍摄昆虫呢,它这个闪光灯不能放在相机的顶部,因为啥你这个镜头特长,拍摄离主体呢特近,根本打不到它,形成个死角,这些片子基本上都是利用这个闪光灯补光的。另外呢为了拍摄昆虫,我还研究了一个小小的设备,就是光电开关。
田龙:光电开关?您再给我们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
崔振英:光电开关呢它的原理呢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发射器一个接收器。假如说拍这张蛾子,它经常出没的线路你掌握好,你就设立一个红外线,把这条线呢就是设在它的飞行路径上,这样的话它穿过这条线,同时呢启动闪光灯,也启动了相机,当时这张蛾子就是这么拍出来的。
田龙:所以说你拍这种东西呢,为啥要使用这个光电开关呢,就是说你眼睛和手再加上你的反应,你根本跟不上它的速度,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当你发现都照完了以后没有照到你想要的。
崔振英:那太多了情况太多了,有的时候拍四五十张,拍了一个昆虫的翅膀的尖,甚至有的底片都是空白的,飞的过程当中偏离了这个线。
田龙:就是说假如说这个是个线段,就这么长,你呢聚焦就聚在这个位置,它有时候给旁边飞过去了,和你预计的这个是有点差距的,所以也就是说可能有无数张失败的照片当中才能够拍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成功的作品。
崔振英:是是是。
田龙:你觉得拍了那么多年昆虫,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崔振英:拍昆虫最难的是在,我的感触呢就是说,一个是比较寂寞的,这种寂寞一般人是耐不了的,因为啥拍昆虫没人跟你去,同行呢认为你搞的这些雕虫小技,朋友呢一看你拍的这个昆虫呆了这么长时间。说实在的拍昆虫这种东西,从体力上是比较辛苦的,但是我呢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之后就不觉得它苦了。事实上在野外呢被蜂蛰过,被那个毒刺蛾的幼虫蛰过,那都是正常现象,因为你想做嘛,所以对这些东西呢我反应比较迟钝。
田龙:你拍了这么多年的昆虫,你现在已经有记载的,拍过多少张或者多少种类的昆虫?
崔振英:拍片的数量没有多少记载了,因为啥拍得太多,东北的昆虫应该在五百种以上吧。
田龙:你拍了这些照片以后,准备拿它去做什么呢?
崔振英:我拍了那么多年没人问我,没人说崔振英,你那片怎么怎么做什么用,所以现在我还不太清楚,到目前为止我还不太清楚,具体以后今后怎么办在说。
田龙:您拍了这么些年的昆虫有没有觉得和昆虫已经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感情?
崔振英:是的,越拍越觉得昆虫在这个自然界当中,它的作用是越来越大。实际上昆虫呢,一个从外表上看,特别的漂亮特别的美丽,你通过照片就可以看到了,一放大这些昆虫特别奇怪特别好,就觉得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它们。
田龙:所以越拍兴趣越高。
崔振英:越拍觉得我这一生、十生也拍不完,因为它昆虫总量太多,所以说我呢就想把这种东西呢,通过这个图片把它再现出来。
责编: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