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 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在影片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影片看点:
《安娜·卡列尼娜》五度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女主角安娜的美丽芳姿和惊世爱情。本片是最新版本,而且请来法国美人苏菲·玛索扮演安娜。 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段惊世婚外孽情。 本片导演伯纳德·罗斯是拍宫廷感情片高手,他的《不朽情真》(又译做《永远的爱人》)讲述贝多芬一生情史,以优美的风格获得一致好评。 影片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 影片中的许多镜头是直接从原著转译到银幕上的。罗斯在总体的明快节奏中暗喻范围宽广的社会问题,生动地展示了托尔斯泰笔下的俄罗斯社会风情。原著中饶有兴趣地对神秘主义、伪善、信仰价值的描写,影片中都有所涉及。经罗斯改编的一些细节可能略显陈腐,但挑选的演员从外形到演技都堪称上乘。阿尔弗雷德莫拉健壮的体格和深情的眼神使观众觉得列文本应如此;苏菲玛尔索的高贵、傲骨与性感正好与安娜的性格相吻合;肖恩比恩冷峻洒脱的外貌正如渥伦斯基;而詹姆斯福克斯则以他那精湛的演技生动地刻画了卡列宁从极度压抑到充满同情的性格发展过程。 影片给观众的感受好似比利时巧克力一样香味醇厚。美丽的服装,宜人的外景,多样的俄罗斯宫殿内景,红色、黑色与金色相映成趣,令人陶醉。影片开头不久的那场舞会镜头就很值行一提,镜头开始于兴奋的寻找渥伦斯基的吉提,结束于屏住声息逃避渥伦斯基的安娜,对比十分鲜明。事实上,影片的遗憾之处在于过分着重理性的分析。而欠缺在情感与心理方面的深层次描写。不过,这也许正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本身已经精妙到了银幕难以全部表现出所有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