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内容

《癸未之战》第五集——英雄万千(解说词)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5日 18:11


  2003年,中国农历癸未年,SARS袭击了中国的26个省、市、自治区。有近六千人被传染,3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它带给中国人的恐慌是空前的。残酷的SARS不仅检验着人们能否战胜它的勇气,也在检验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一位北京大学教师的信,详细地描述了这个时期的心理变化。这就是《非典时期的怕和爱》。

  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个小女孩,她的家人都因SARS住进了医院。我怀疑SARS可以通过窗口传染到我家,这让我感到窒息。我每天晚上都胆怯地关注着隔壁的灯光。几天之后,我为自己的畏缩而羞愧。我开始主动观望隔壁的窗户。当发现灯还亮时,我甚至有些激动了,因为那是小女孩儿的生命之光。在第五天,我们给她打了电话,我儿子还通过电话用小提琴给她拉了一首《平安夜》。

  SARS爆发初期,人们不知道它通过哪些途径传染,许多人本能地做出反应,就是离开疫区。仅离开北京的外来务工者就有一百多万,从而出现了大范围的返乡潮。然而毕竟有人留了下来。而且是留在医院里。

  地坛医院是北京市SARS定点收治医院,平时维持医院正常运转需要护工80多名,SARS的到来,有60多名护工离开医院。姚敏香和丈夫、和姐姐,一家三口,依然留在了这里。

  有人曾经这样形象地描述护工的重要性,就是在医院可以一天没有院长,但一天也离不开护工。在这样的特殊时间里,姚敏香一家人要干的工作是平时的许多倍。他们每天要在这里工作的时间不少于十个小时。

  在SARS病房。护工不仅承担着卫生清理工作,还要提供细小的服务,姚敏香将病房里挂得过高的镜子重新调整。

  SARS是一面镜子,它透视着人的畏惧、人的勇气、人的善良。在中国抗击SARS的这场战役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放弃安逸的生活,他们为医护人员做服务工作,他们深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到广袤的农村,传播防疫知识,他们为隔离区内的人们送水送饭,他们精心地装点着隔离区。这是一个志愿者群体,他们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升华。


  这是一家北京市SARS定点医院,护工王岚在这里为隔离区内的医护人员做服务工作。包括洗衣服、消毒和清理厕所。她是一个珠宝商,她也是这里的一名志愿者。

  今年四十一岁的王岚,在全国各地经营着十一家珠宝专卖店。大多数时间都为生意忙碌。是SARS的到来改变了王岚。

  这是一个富裕的家庭,这是一个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受益者。在SARS疫情蔓延期间,王岚在新闻里了解到:SARS病房里所有的医生护士必须统一隔离。医院急需一批在隔离区内服务的人。王岚决定报名参加。

  尽管王岚的孩子并不同意她去医院,当王岚还是最终走出了家门。王岚每天要这样不吃不喝的干上六个小时,这期间王岚所服务的隔离区,有一名护士被传染上了SARS。这加重了她的家人和朋友的担心。

  在SARS病毒肆虐的时候,王岚在隔离病区内,工作了三十天。在这场人类与疾病的较量中,她是一名志愿者,同时也是一名战士。

  面对SARS,人可以选择什么?几乎成了每一个个体都要回答的问题。也许你不能去一线,但你依然可以坚守工作岗位,也许你不具备专业的抗击SARS的知识和技能,但总有些事儿可以力所能及。

  在北京有这样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他叫张四平,一天晚上,他拉的一位客人干咳不止,张四平直觉判断这位客人有可能是SARS的疑似患者,于是,他决定将客人留住。

  不管客人提出怎样的要求,但张四平始终不让客人离开,他一边劝解,一边拨通了120急救电话。

  一场SARS疫情让成批的医务人员倒下,又有一批批医务人员迎难而上。

  这是所有医务人员对SARS的宣战,他们在这场遭遇战中以英雄般的壮举感动着中国。然而这些英雄的背后,依然有一群可敬的人,给他们以情感和精神上的巨大支持。他们用另一种方式,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

  一条普通的手机短信,对常人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于与SARS病魔较量的医生和护士们来说不再普通。因为被隔离的医生和护士与外面世界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短信。此时,一条短信就是一种力量。

  北京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在救助该院第一例SARS患者时,不幸传染。在病重期间,手机短信成了与家人沟通的惟一方式。家人的每一个短信都能给她带来巨大的安慰。

  面对那些医生和护士,许多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支持他们,让我们的英雄不再孤独。在护士王晶病重期间,她的同事、她在护校的同学奔走在大街小巷,组织捐款活动,为王晶寻找血清。

  没有人不痛恨SARS,但是当SARS到来,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情怀。

  在抗击SARS期间,一系列对医务人员表达敬意的活动出现在各种场所、各个区域,北京接受捐赠事务管理中心,今天迎来一位捐赠的小学生。

  在这次全国范围内的向医务人员捐助的行动中,有下岗职工、有普通百姓、也有企业家。在北京有这样一个老人,女儿和女婿都在SARS的定点医院,“五一”节之前,他们托人捎给老人五百元的过节费。

  正是这些无数的普通百姓,在抗击SARS的这场战役中,给医务人员以情感和物质的支持,当我们这个民族每一个个体生命遭遇挑战的时候,我们看见人与人之间彼此共同承担痛苦,共同传递信心和勇气。我们看见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品质,这些品质与那些战斗在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的精神相比,同样可敬。

  SARS患者方博今天出院,他将告别隔离线,告别那里的医生和护士。

  SARS的到来,方博一家九口被传染,爱人和姐姐已经被SARS夺去了生命,在这场灾难中,方博一家成了最不幸的人。然而受到重大打击的方博在此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让方博做出这样决定的是那些医生和护士,在他住院期间,他真切地感受着医生和护士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与SARS较量。

  在方博住院期间,他度过了五十一岁的生日,是医生和护士给这样一个悲情笼罩的方博一份安慰,非典开始让他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医生和护士。

  SARS对方博一家人是致命的打击,也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SARS让方博失去了亲人,但也让他和他的家人对生命又有了新的理解,6月20号,康复后的方博携家人一起来到北京血液中心,集体捐献血清。受到SARS攻击的人是不幸的。但作为SARS患者也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救治,让他们脱离死亡线,获得新生。这些痊愈的患者又用特殊的方式回报医务工作者、回报全社会。

  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SARS的复杂性都不过分。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出现一名SARS的患者,那就意味着与他发生接触的人都有可能被传染,于是,在中国的每个地区,都有这样一支队伍负责流行病学调查,这是一项复杂而危险的工作。

  在SARS疫情传播的时期,中国有数以万计的人员投入了流行病学调查,仅北京就有近三千多人,他们为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残酷的SARS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旁观者,抗击SARS期间,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共同参与了这场战役,一大批知识分子为国家献计献策,在危难的时候贡献了智慧。


  SARS疫情蔓延的时候,全国许多科研院所都展开了针对SARS课题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SARS管理与控制研究小组就是其中之一。

  在五月,他们共做出了四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北京SARS防御措施效果及发展趋势分析、防止疫情在农村传播的建议、SARS的经济影响方法分析,这些研究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我们无法一一历数有多少知识分子投入了这样的一场战役,他们研制疫苗,传递科学知识。让无数的百姓从中受益。他们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为抗击非典尽心尽力。

  在抗击SARS这场战役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链接起百姓和国家,让百姓同步感受中国人民在抗击SARS进程中的所作所为。他们以战士的姿态记录这一重大事件。

  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必须在现场发现、在现场判断、在现场记录,当人们恐慌到了无以复加的时候,他们却冲到了SARS疫区的核心地带。

  《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在SARS重症病房连续采访工作十八天,人们通过他的镜头感受了SARS的残酷、医务人员的敬业、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人们从疫情初期到蔓延的整个过程中,许多人是在恐慌中度过的,而媒介为化解恐慌,稳定人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志在广东采访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时,第一次走进了SARS重症病房,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电视工作者走进这里。人们通过电视第一次了解到重症病房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这段时间,王志与医生、护士、官员、专家、学者一起走进《面对面》,人们通过他认识了捍卫科学精神的钟南山、临危受命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前线护士日记的作者张积慧,以及许许多多的新闻人物。

  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人们通过媒介,认识了SRAS,体会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感受到了那些催人泪下的医务人员的故事。媒介在传递着战胜SARS的精神,媒介在渲染着昂扬向上的氛围。

  公众人物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许多人。在抗击非典期间,大批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几百首歌曲,众多的影视作品,他们自发组织捐献活动,他们用这种方式塑造了公众人物在化解危机中的良好形象,为战胜SARS提供了力量。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公众人物在历次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的身影都会出现在公众的身边。这一次,当SARS袭击这个历经沧桑的东方之珠时,演艺界的大批人士又以他们的真情实感令港人动容。

  这是中华民族在灾难下的斗志和勇气。在那样的特殊时期,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大型晚会,台下没有一名观众,而台上是众多的演艺界人士,他们用歌声传颂着中华民族在灾难下英勇不屈的精神。

  这是人们在灾难中呈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当胜利的手势无数次出现的时候,我们看见了那些在化解这次灾难进程中的普通的人:他们已不是传统意识下的英雄,他们变得亲近,人人都可以效仿,他们在灾难下被激发的人文情怀、英雄情结是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SARS终究会离我们而去,但我们不会忘记,在2003年癸未年的春天,SARS在以怎样的方式攻击着人类;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医生和护士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与SARS发生着惨烈的战斗;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华民族深受伤害之时,党和政府是怎样承担起化解危机的使命;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SARS疫区输送各类物品、提供各种支持的全国人民;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在SARS期间依然坚守工作岗位,不被SARS吓倒的所有人;我们不会忘记面对灾难,这个民族迅速焕发出的勇气和激情,那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基因。

  2003年癸未年的春天,13亿中国人面对从未有过的病毒攻击,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同舟共济,共同捍卫着人类的尊严。SARS是一场灾难,它让我们这个民族经受了洗礼,经受了检验,它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再次得到升华。历史会记住21世纪发生在中国的这场灾难,会记住这场灾难下迎难而上的中国人,它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经典。

(编辑:复苏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