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内容

《癸未之战》第三集——天使之命(解说词)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5日 10:34


  

 

  天使是什么? 是天上的使者。白衣天使是什么?是人间的医生和护士。

  这是人们熟悉的场景,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仪式,这样的承诺到底承载着哪些内涵,许多人是无法体会的。

  2003年癸未年的春天,SARS让人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仪式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2002年11月底到2003年6月,近半年多的时间,600多万医务工作者,与SARS展开了近乎惨烈的战争,他们成为了人们与SARS抗争第一战场里的战士,他们也成了抗争SARS最后一道防线的卫士。

  今天,又有一批SARS患者离开了北京地坛医院,第一百位痊愈患者也在其中,地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专门为他们送行。这是胜利的泪水和笑容。每一次病人出院,都会有大批的人在此祝贺,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喜悦,人们熟悉这样的手势,它让许多人感慨,它让许多人兴奋。因为每一次病人的出院,都会化解人们的恐慌,每一次出院都会给医生和护士带来一种信心,每一次出院都会给那些仍在医院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这些痊愈的患者是医务人员与SARS较量的收获。而这收获的背后是泪水和汗水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6岁的奔奔几乎每天都拿着望远镜在这里眺望他的妈妈。奔奔的妈妈已经载SARS一线工作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他们没有见过面。奔奔每天站在这里,也不一定能够望得见他的妈妈。远处与他打招呼的医务人员,在奔奔看来,大多都是一个模样。

  一个月以后,奔奔和妈妈终于见了一面。而此时,奔奔的妈妈虽然完成了医院的任务,但她还要奔赴天津,支援在那里抗击SARS的工作。

  奔奔和爸爸送走了妈妈,奔奔再也不能用望远镜看见妈妈了。这是一个特殊战役下的家庭,许多医务工作者在这样的时刻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个人的生与死。

  SARS疫情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在全国蔓延。治疗诊断SARS的定点医院,仅北京就有16家。长辛店医院是北京市首批确立的收治SARS病人的定点医院。来自北京多家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在这里严阵以待。

  在与SARS的较量中,有一千多名医护人员被传染,在人们无限恐慌的时候,在人们可以远离医院的时候,这些医务工作者在与SARS患者零距离地接触。

  秦茵茵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总住院医师,她已经在重症病房里工作了三个月的时间 。

  SARS病毒将医务人员推向了战场,从农历癸未年大年除夕开始,广州市的许多医院开始收治SARS患者。由此,医务人员与SARS病毒的战斗从这里开始,这场战斗一打就是100多个日日夜夜,让医务人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03年2月1号大年初一,广州市中山三院传染科接受了一位具有超强传染性的SARS重症患者。这位姓周的患者在转到中山三院以前,已经传染了二十多位医务人员。中山三院传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邓练贤以及二十多名医护人员全力投入抢救。


  此时,没有人对自己重新消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手术室里,病毒的密度接近最高值。

  20多位医务工作者用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将这位姓周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周先生已经脱离了危险,然而参加抢救工作的医生护士全部被感染,传染科副主任邓练贤是最重的一位。2月18日,邓练贤转入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重症病房。此时的邓练贤生命垂危。

  邓练贤终因抢救无效,告别了人生,这给深爱他的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广东,邓练贤成为救治SARS患者献出生命的第三位医护工作者。胡锦涛总书记委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向邓练贤的家人表示慰问。

  那位超强的传染者康复痊愈后,用一种中国人最朴素的方式,为医务人员赠送了这面锦旗。周先生向记者表达过:他无法面对抢救过他又被传染的50多名医务工作者,他不希望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容貌。

  在广州,近百名医务工作者抢救一位SARS患者,共有59名被传染的的故事,可以堪称是600多万医务工作者与SARS之战最为悲壮的一幕。

  在医护人员救治SARS患者的进程中,一个轻度患者需要3至5名医护人员,一个重症患者需要7至8名医护人员,有多少名SARS患者住院,就会有高于几倍的医护人员投入抢救。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这场SARS之战,让中国人目睹了医务人员可歌可泣的行为,也让人们领略着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勇气。

  这个V字型的手势让人们对刘洪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月初,他住进了北京地坛医院。

  那段时间对刘洪波来说是终生难忘的。

  SARS到来的时候,尽管媒体将视线集中在医务人员那些感人的故事上,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描绘出六百多万医务工作者的所作所为。参与救治SARS患者的一位护士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这场战役的一个侧面。写日记的人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长张积慧。

  2003年2月15号,张积慧所在的医院接到了筹建SARS病区的命令,主要负责接收重症患者及全市被传染医护人员,她的日记也是从那天开始的。

  这是她迎接第一批患者的日记。

  2月17日,下午三点多钟,我们迎来了从市传染病医院转来的第一批病人,与病魔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当张积慧她们第一次穿上隔离服时,隔离服所带来的困难是无法预料的。

  3月18日的日记这样写道:一上班,谢书记和王主任来看望大家。王主任说,尽管这场战斗还未结束,但医院还是要抽调一部分同志到二线工作。

  尽管这是一个临时组建的集体,但让谁留下来坚守岗位,让谁去休息依然是个难题。

  这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因为她们的工作,与生命相连,所以她们不再普通。

  这些义务工作者,他们中有儿子、有女儿、有丈夫、有妻子、有父母亲,他们是普通人,但在SARS患者面前,他们就是天使。

  这里是北京地坛医院SARS儿童病房,在中国被SARS 传染的5000多名患者里,儿童占2.5%,其中最小的只有4个月,是一个叫张子燕的女孩。SARS攻击人类的特征是以家庭为单元的。一个四个月的孩子,一个对世界没有任何意识的孩子,却被SARS击中了。

  在这里,医务人员不仅承担治疗和护理的工作,还要承担起老师和母亲的任务。有的护士在自己没有孩子的时候,提前担当起母亲的责任。惟一不同的是,这些孩子始终不能见到这些大人们的面孔。


  孩子们是快乐的,仿佛SARS病毒的残酷与这些孩子们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许会有一天,等他们真正长大以后,在历史的文字和影像中,会能知道在2003年春天,发生在他们身上和这个国家的故事。

  天使,孩子们概括成天上的小神仙,那是人们脑海里最善良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儿童病房已经没有医院之外的恐慌,这里面有的是在SASS笼罩之下,很难听到的爽朗的笑声。

  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的过程中,医院成为让人敬重也让人生畏的地方。在每一家收治SARS患者医院的周围,都有这样一条警戒线:线内是医务人员与SARS搏斗的战场,有悲壮,有兴奋,有无奈,也有泪水。每一个从警戒线出来的人,意味着生命的回归;而每一位不能走出警戒线的人,意味着生命的离去,那是令人撕心裂肺的景象。

  贺延光是中国青年报的摄影部主任,他在北京地坛医院重症病房里工作了近二十天。

  地坛医院是收治北京SARS重症患者的地方,这里维系着重症患者们的生命。

  这是一幅贺延光在重症病房里拍摄的作品——天使之痛。这幅作品中背对着观众的是主治医师郭立明。4月30号,主治医生郭立明、麻醉师刘子军等医护人员抢救一位重症的SARS患者。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尽管所有人已经竭尽全力,但最终未能挽回患者的生命。

  在贺延光拍摄的作品里,记录了医护人员怎样地忠于职守,怎样与SARS进行顽强的搏斗。

  这些特殊时期的装束,成了医务人员惟一的特征。人们只能看到护目镜背后的那一双双眼睛,今年5月12号护士节,也是在SARS时期度过的。

  这是她们的誓言,这也是抗击SARS的又一新生力量。

  在与SARS抗争的特殊岁月里,全国所有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医德、他们的医术都在经受着一次次检验,这一次次检验让中国人肃然起敬。

  雕塑家唐大喜正在为一位护士塑像,这位护士就是广东抗击SARS战役中第一位牺牲的医护工作者,她叫叶欣。

  2003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接受了一批SARS病人,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护士长叶欣全身投入到抢救SARS病人的战斗中。

  在抢救SARS患者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作为护士长的叶欣,除了组织协调工作之外,大多数近距离靠近患者的工作她都亲自去做。在那段时间里,她就没有离开过医院。

  由于过度劳累,和近距离接触病人,3月2号,叶欣开始发烧。

  经过医院的确诊,叶欣被感染上了SARS。

  隔离初期,叶欣作为病人经常做自我护理,她让护士不要靠她太近。

  3月25日凌晨1点30分,叶欣走完了她47岁的生命历程。

  叶欣去世以后,她的家人特意为她制作了粉红色的护士服,粉红色的帽子,用这套护士装为她送行。

  18岁就进入医院的叶欣,走过了将近30年的护理历程。是残酷的SARS让她离开了她的家人,离开了她的团队,离开了她所挚爱的事业。

  叶欣走了,全国共有40多位医务工作者为救治SARS患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曾经有着同样的装束,同样的行为,人们无法认清他们的面孔,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今天,当人们将口罩摘下的时候,让我们共同怀念这些医务工作者。

  这是让人激动的场面,他们从SARS病魔的噩梦中走了出来,截至6月25号,全国共有5000多名患者康复出院,这是六百多万医务工作者们艰苦卓绝的结晶。

  2003癸未年的春天,SARS突然袭击人类,夺走了无辜的生命,谁都可以远离那些可怕的SARS患者,然而不惜代价,冒死相救却成了医务人员惟一的选择。他们做到了,他们一批批地倒下,他们前赴后继,他们为了拯救别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受SARS侵害最重的职业人群。

  600多万医务人员以生命的代价向世界昭示:在人类遭遇某些特殊灾难的时刻,如果有一个职业群体能够舍生忘死履行天职,不顾一切地捍卫职业的尊严,他们就是人间天使。

  人类需要每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成为别人的天使。

  让我们记住2003年的春天,600多万医务工作者用他们的行为证明:天使在人间。

(编辑:复苏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