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之战》第二集——迎难而上(解说词)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4日 11:00
|
|
|
全国出现疫情报告的26个省区 |
2003年是农历癸未年,这是癸未年的春天,这是癸未年春天的表情,这是我们一同走过的一个在16层口罩下的春天,也是中国历史在21世纪的开篇之际写下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特殊历程,当我们回首这个春天的时候,有一些人和事需要更多的人仔细端详,有一种力量需要更多的人去传递,有一种精神需要更多的人反复吸收,有一种恐惧还要用亲情和爱心去抚慰、去化解,有一种困难更需要我们所有的人迎难而上才能战胜。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国共产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面临的是一次大考,而给他们打分的不仅是13亿中国人,还有全世界关注中国的人们。
让我们将视线对向2002年秋天在这里召开的一次盛会,人们用万众瞩目来形容这次盛会,是因为那里融入了许多关注,人们关注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的诞生,关注着这个集体会以怎样的方式将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崛起而又高速发展的国家带入小康社会,人们关注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传承以往的经验,开拓创新。
2003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一届政府举行了当选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在场的400多位中外记者将所有的焦点问题都集中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上,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想象到,新一届政府在上任之际,就要应对一个我们民族从未遇到过的灾害,从3月中下旬开始,在珠江三角洲爆发的非典性肺炎,搭乘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悄悄的开始蔓延,在不到30天时间里,全国26个省区相继出现疫情报告,而作为亚洲空中交通枢纽之一的北京更是首当其冲。
从4月3日开始,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频繁在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视察调研,并且在党内外广泛征询应对之策。
在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可以预测:这个从没有出现过的不速之客究竟会在多大范围内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危害,4月8日,中国政府将非典性肺炎列入法定传染病,也就是在这一天,疫情开始从量变向质变转化,4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游客发出了有关中国部分地区的旅游劝诫,这以后110多个国家对中国人的出入境规则进行了调整,一系列原定在中国举办的国际重大活动被迫中断和取消,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这场从未遇到过的公共卫生事件是对中国新一届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广东是中国SARS疫情最早出现的地方,到4月中旬,已经有1000多人被感染,而就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广州。 4月14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
这是中国在非典型时期的典型时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向全国和全世界传达一个信息:一个代表最广泛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一个始终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政府,将用自己的行动应对一个新的疾病对人类的威胁,这一刻预示着,一向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同中国人民一起,以国家的名义向SARS宣战,一场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从这个时候开始拉开了帷幕。
而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因为SARS病毒能否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安全,也关系到人类的安全,这是4月20日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这一天向中外媒体宣布,中国政府将通过媒体对全国范围内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实施每日通报制度。
也是在这一天,新华社发布了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一震的消息,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长孟学农被免去党内职务 ,历史将2003年4月20日这一天载入史册,因为这一天象征着党和政府抗击非典的决心与勇气 。
从4月20日以后,全国的非典防治工作逐步开始进入系统化运作,一批定点医院开始具备收治能力,滞留在各个医院急诊科以及发热门诊里的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得到规范的救治,20日这天,国务院向全国各地派出了检查组,督导全国各地非典性肺炎的防治工作,4月24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由吴仪副总理任总指挥的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筹全国的非典性肺炎防治工作,指挥部在成立后的第一时间,就在统一思路,整合资源,完善措施的基础上,迅速启动了危机处理和社会动员机制,使全国上下抗击非典的斗争,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从4月21日开始,卫生部大楼里每天都会传出一组详细的数据,人们的心态也随着这些数字发生着变化,因为每一个数字都连接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每一组数据都是一个真切地提示:危险还在身边继续。
那是很多人至今难忘的日子,每天不断增高的病例数字就是人们心态的晴雨表。
在最初的几天,人们本能地奔向超市,采购生活必需品和消毒用品,物价随之出现了波动, 但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仅仅维持了不到15个小时就在政府的及时调配下开始恢复正常。
当市场的货架上重新琳琅满目的时候,危机便开始了最初的转化,政府用自己应对危机的快速处理能力,抚慰着普通人对疫情出于本能的恐慌反应,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每天不断增高的病例数字,就是人们心态的晴雨表,因为每一个数字都连接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每一组数据都是一个真切地提示:危险还在身边继续。
4月21日是星期一,王府井史家胡同小学只有不及十分之一的孩子到校上课,10点是张朝和上班的时间,他和父亲张秉贵一起在这个柜台已经干了两代人,两代人一同见证了王府井半个多世纪的兴衰,但癸未年春天的记忆却是难忘的。
在4月20日以后半个月时间里,繁华的王府井很安静,面对越来越高的病例数字,更多的人选择了足不出户。
而就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一个敢于负责任的政府,用科学和理性塑造了非典型时期中国的国家精神。
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抗疫和防疫的最前线,在医院、在科研就构、在学校、在街道、在企业、在农村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在灾害中身先士卒所表现出的勇气,他们言谈举止中所透视出的从容,他们在运筹帷幄时所表现出的果敢,抚慰着普通人恐惧的心灵,也激发着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战胜非典的精神力量。
4月25日至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数字观察》栏目和央视市场研究所,联合进行了"北京市民与非典"的电话调查,305名年龄范围在15到69岁的北京市民接受了调查。调查显示了这样的结果:73.4%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22.3%的人表示比较有信心,民众对政府战胜非典的支持率高达95.7%,但同时也有近70%市民表达了对非典疫情的发展表示了忧虑,因为此时的北京,部分医院、学校、居民区和工地相继出现了继发性传染,切断传染源成为控制疫病在城市蔓延的重中之重,而此时仅在北京需要隔离的人数已经超过两万,抵御病毒最有效办法就是采取一切合法的和必要的手段遏制病毒的传播。
隔离这个词和普通公民之间曾经有很遥远的距离,但随着非典疫情的日益严峻,隔离成为阻断传染源最重要的步骤,这就意味着与SARS病毒相关的所有人的行为都必须在《传染病防治法》的框架下受到约束,在疫情最为紧迫的时候,全国有20多万人在法律的规范下,被封闭隔离,隔离区内的所有生活需求都将由各级政府承担起来,在水一方公寓是杭州最大的隔离区,也是中国第一个被集体隔离的公共住宅,这里有76户居民被隔离,在这期间,近江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队,承担起了这76户201位居民的每日的生活起居。
在这种特殊的时刻,每一个为隔离区服务的政府公务员都在用真诚和关爱维护着法律的尊严,他们用行为架构起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在真情的互动之间,病毒不再有肆虐的机会,国家在特殊时期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律程序成为很多人生活经历中难忘的回忆。
从4月21日到28日,是全国非典疫情发展最为迅急的一周,疫情波及范围达到26个省区市,在院人数从848例激增至1484例,4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先期紧急拨出20亿非典防治基金,对城市低收入患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免费救助。
从非典疫情爆发至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为抗击非典'提供了坚强资金保证, 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得到国家实实在在的救助,每一个公民的生命都得到了最充分的保障。
当疫情在城市的隔离区里开始得到遏制的时候,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病毒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而在更大的区域内蔓延,成为一件影响到这场战役胜负关系的系统工程,但这对于正处在经济活动活跃期里的中国来说,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从4月22日开始,全国的交通部门开始行动起来,实施旅客健康登记制度,所有有发烧迹象的人都将被滞留在原地隔离观察,所有进出疫情重点城市的交通工具都要进行彻底的消毒,为了有效减少人员流动,政府用取消五一长假表达了一个态度:宁可损失局部经济增长点,也要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有统计表明,仅在4月下旬,全国范围的民工返乡达到了800万人,而拥有近9亿人口的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千个农业人口只拥有1点2个医护人员,如果非典向中西部农村蔓延,其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在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政府是不是能够有效地阻止SARS病毒进入中国广袤的农村,4月26日至30日,在三个省区的返乡民工中发现了32个病例,针对农村可能发生的疫情,国家在20亿免费救治基金的基础上,又追加投入了23亿元,用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从4月下旬到5月初,由县、乡、村构成的三级防御体系在疫情出现的同时,就开始遍布中国广袤的农村,各级政府恪尽职守,狠抓落实,到5月26日,拥有9亿多人口的中国农村,发病人数只占全国5316个病例总数的3.7 %,人民战争式的群防群控体系构筑了抗击病毒的铜墙铁壁,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在中国并没有发生。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吴仪在指挥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好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战役,关键之仗在华北,她要求华北五省区市进一步加强联防联控,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尽快实现华北地区非典型肺炎防治形势的根本好转,而在当时战局最困难最险要时刻是从4月22日出现的,这一天卫生部的疫情通报显示,北京的病例数字急剧增高,6家定点医院的接受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在当时的北京,已经找不到一家医院可以达到呼吸科传染病的必须达到的硬件设施要求,而且全北京所有具备呼吸科传染病治疗经验的医生,能够熟练操作呼吸机的护士全部都在岗位上超负荷工作,尽管医院已经做了很好的隔离防护,但还是不断有医护人员因过渡疲劳而导致免疫力下降被病毒击倒,第二梯队的医护人员培训还正在紧张的进行当中,在危机到来的时刻,一个及时而正确的决断将是决定全国战局最终走向的关键一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22日凌晨做出决策,在北京紧急兴建一座拥有1000个床位的呼吸道传染病专科医院,北京市政府选定了位于北京城北的小汤山,同日军委江泽民主席下令,从全军部队紧急征调1380名医护人员进京,火速支援北京市的非典防治工作,军令如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护人员以战时的集结速度赶赴北京,迅速就位,这是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的举措,一场全方位的和病毒较量的北京攻坚战开始了,在中央做出决策的当天,第一批施工队伍进入了小汤山工地,他们必须在8天之内完成一座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呼吸科传染病院。
4月27日,北京的病例总数达到1069例,从当时疑似病例的存量来看,北京的病例总数有可能在10天之内超过2000,也就是说,即使是加上正在建设中的小汤山医院,北京对非典病患的收治能力仍然有可能不足,北京保卫战在4月27日进入了白热化,两家中国最高医疗标准的三级甲等医院,在这天同时接到北京市政府紧急通知,他们必须在一周之内成为非典的专病医院。
这是4月27日的小汤山,医院已经奇迹般平地而起,公民和政府之间建业已立的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政府在严酷危机面前的一切应对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4月28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为防治"非典"的斗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科技动力,坚决打赢防治"非典性肺炎"的攻坚战。 2003年的5月1日,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第一批165名"非典"患者,这是一个奇迹,这是几十家机构、几十个行业,七千多人用七天七夜完成的奇迹,这是改革开放20年的物质积累和精神积累的体现,它再一次显示了党和政府在化解危机时的强大决心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小汤山医院的快速启用,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非典必胜的信心,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抗击非典的战局的转折点。
5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数字观察》栏目和央视市场研究所就抗击非典的成效进行了第二次电话调查。调查显示,群众对非典的担心程度在10天之内下降了11个百分点,92 %的人赞成国家采取的隔离制度,88.5 %的人表示会在发烧情况下主动进行自我隔离,对政府最终战胜非典的支持率达到了98.4 %,比10天前上升了2.7 个百分点,这是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10天里所进行的两次调查,尽管在当时每天的新发病例数仍然在上升,但调查数据再一次显示了公民和政府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的公信力在灾害面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在癸未年的春天,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行动真切地体现了"三个代表"精神内质,在癸未年的春天,一个在任何时候敢于直面危机的民族,一个任何艰难险阻面前敢于迎难而上的人民政府,把一个个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演绎成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可以传承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