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内容

《癸未之战》第一集——祸从天降(解说词)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3日 10:09

  2003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港澳中心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主任尾生茂博士宣布: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北京的旅游警告,同时将北京从疫区的名单中删除。

  对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个值得纪念和体会的时刻。对家、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生命的向往,坚定的是和病魔搏斗的信念,普通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见证了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SARS这样一个威胁全人类生存的致命病毒面前,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半年多的时间里,13亿中国人共同经历了这场无路可退、无险可守的"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任何人能够置身事外,因为我们的对手是那个在隐藏在微观世界里的SARS,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没有找到它准确的出生地和根除它的办法,在和它作战的日子里,我们曾经因为看不见它的身影,而有过惶恐,也曾经在它夺去我们亲人们生命的时候有过眼泪,但致命的病毒却激发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和一个有力量的公民群体,在危难时刻一往无前的勇气,我们在用我们的生命和智慧维护着人类的尊严。古往今来,灾难总是孕育着伟大的进步和新生,这场发生在癸未年的春天中国人和SARS病毒之间战役,那些在非典型时刻的典型经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在21世纪的开篇力作。

  这段特殊历史的起始点是2003年1月31日,农历大年三十,再过一天就是癸未年的春节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经济创造了7.8 %高增长,扑面而来的小康社会,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触摸到盛世的气息。大年三十的广州呈现出的是一片祥和之气,而病毒恰恰选择了这个我们在一年中最喜庆、最不容易防范的时刻,向人类发起了第一轮攻击,那天晚上对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护士长潘瑶来说,更是个很特别的晚上。

  卫生厅的紧急通知就这样改变了很多医务人员过年的计划,从大年三十晚上7点开始,广州4家医院开始收治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2月3日,广东省卫生厅成立了不明原因肺炎领导协调小组,下午,出现第一位医生被感染病例,2月6日,部分参加除夕夜抢救工作的医务人员遭遇感染。

  在进入癸未年的第一个星期里,不明原因的肺炎悄然进入了高发期,发病从每天不足十例陡然超过到50例,中山二院的副院长兼急诊科主任黄子通见证了那个特殊的时刻。

  秦茵茵是呼研所的总住院医师,每一个病例她都必须经手。

  面对从天而降的危机,广东省卫生厅在第一时间向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卫生部做出汇报,并启动了紧急预案。

  2003年2月8日,是春节假期结束上班的日子,危机从这一天开始浮出水面,一则内容非同寻常的消息通过手机短信、开始在广州的上空弥散开来。毕业于医科大学的廖怀凌是羊城晚报负责报道医疗新闻的记者,也是广州最早进入事件进程的记者之一。


  这里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在2002年11月下旬开始介入这种当时还只是个案的肺炎病例。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的人猝不及防,人们用各种通讯方法、交流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关于广州流行夺命肺炎传说开始在整个华南地区大范围扩散。

  2月10日,有关怪病的谣言越传越盛,在早晨出版的《广州日报》的保健专版中,记者黎衡写了一篇提防流感的报道,文中含蓄地提到怪病的症状,这是媒体对市民做出的最早的提示。

  就在这篇预防流感的报道刊出的当天下午,广东省政府的第一号公告出现在《羊城晚报》的左下角,确认了正在发生的疫情,“非典型肺炎”这个关键词、从这一刻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报纸上市后一小时,广州城里的白醋和板兰根在两小时之内被抢购一空,广州的空气中充满了醋味,而这个画面是非典流行的初期人们心态的典型表达。在抢购现象发生20小时以后,广东省卫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卫生厅厅长黄庆道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一同向全社会通报了疫情。

  信息公布一小时以后,整个广州市民对白醋和板兰根的抢购风潮顿时停止,社会正常秩序得以恢复。与抢购加碘盐同步的是,大米、食用油也成为人们抢购的对象。

  从大年三十进入癸未年那一刻所遭遇的病毒攻击,到正月十五结束一波三折的抢购风潮,这半个月,是中国人和未知病毒展开的第一轮较量,这是一场遭遇战,更是一场精神战,在这15天的战斗中,令人备感欣慰的是:我们用人类理性战胜了最初的恐惧,在危难之际,代表最广泛人民利益的政府,它的公信力再一次得到了民众最广泛的认同,这种信任支撑起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在这场和病毒的战役中敢于直面危机的精神力量。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病毒学首席科学家祝庆余2月9日从北京赶到了广州,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死亡病例的解剖标本。


  一场寻找真凶的行动开始了,由全球9个国家13个实验室组成了针对病原体的协作攻关体系以人类的名义向病毒宣战,而在这个时候,神秘的病原体也开始踏上它新的旅程。3月12日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出了全球警报,并将此病的名称定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从三月中下旬开始,病毒搭乘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以信息时代的速度,在全球的一些都市之间开始默默地传播。

  在2003年的第一季度,国际社会用"优秀"这个词来概括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GDP增长9.9 %这个令人欣喜的数字,使小康社会这个概念变成普通人可以真切触摸到的未来,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把SARS的突然出现,计算到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风险预测当中,这一切对国情专家胡鞍钢来说,同样是没想到的。

  这种不确定的外部冲击首先是从个体开始的,3月1日夜里,一位发着高烧的病人和她的父母一起坐了7个小时的汽车,从山西来到北京求医,3月5日,他们在北京辗转了几家医院之后,住进了解放军302医院,患者是在广州出差时出现发烧状况的,从南到北数千公里的奔波,使她的十几位家人以及救治她的几十位医务人员先后被遭遇感染,在到达302医院后不久,她的父母不幸去世,后来她被认定是华北地区最早的一批输入性非典病例之一,为此她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6月8日,记者在救治她的医生姜素椿的家里和他通了电话。

  非典对北京发动大规模攻击是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时候,扑朔迷离的伊拉克战局,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很少有人能够重视这个来自微观世界的威胁,就像在年三十攻击广州一样,病毒在人们最难以防范它的时候,实施了突然袭击式的爆发,这几乎是二战中偷袭珍珠港的翻版。

  实际上,非典在广东爆发以后,卫生部早在2月11日也就是春节后上班的第四天就要求全国卫生系统做应急预案,但在当时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民医院是北京最大的医院之一,从2003年4月5日开始,这里遭受SARS病毒的全面侵袭,这所并没有传染科建制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坚守了17天之后,被迫在2003年4月23日这天全面停诊隔离,而这17天对所有当事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人民医院的急诊科一直是北京最繁忙的,年诊量每年都在10万人上下,4月5日这天,一名SARS患者来到了急诊科,但她隐瞒了和SARS病人曾经有过的接触史和自己的真实病情。

  院方在4月7日用22个小时紧急改建了一个临时隔离病房,安置疑似病人,但病毒此时已经启动了医院里的传染链,肝病科的主任孙焱就是在隔离病房里工作时被感染的,4月17日她被送进了地坛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

  这里原本是人民医院门诊大楼里的一个天井,医院在去年年底的时候,给天井加上了一个顶,造成了急诊科的留观病房,这原本是为了改善急诊科的医疗条件,但却被病毒利用了,因为这里没有窗户,只能靠管道通风,天井由此成为急诊科最大的感染源,在非典期间,每天都有100多病人和家属挤在这个只有300平方米的空间里,4月10日,急诊科有6名在天井工作的护士同时出现发烧症状。

  4月11日,新华社报道,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等已经在SARS病原体研究中发现了冠状病毒,这是一个人类从来不认识的病毒。

  真凶的面目渐渐被揭开,4月8日,卫生部将非典性肺炎被纳入了传染病防治法的范畴,也就是在这一天,越来越多的发烧病人出现在北京各大医院的急诊科,在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这块写满“肺炎”的字样黑板上,依稀还能呈现当时的状况,院方在无奈之下,又紧急改造了第二个可以容纳17个床位的临时隔离病房,4月14日,急诊科副主任丁秀兰病倒在岗位上。

  地坛医院是北京仅有的两座专业传染病院之一,在3月26日以后的12天时间里,他们已经迅速地开出了两个专门病区收治非典病人。

  4月17日,北京第一批定点医院刚刚开始具备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能力,也就是在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时下正在世界一些城市之间流行的SARS病毒的病原体在4月16日被正式确认,这种已经被命名为SARS病毒的病原,正是专家普遍怀疑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人类征服SARS之路在这一天露出第一缕曙光,然而就在这前后的3天时间里,在人民医院急诊科里正发生着一场人和病毒之间惨烈的对抗,那是医护人员用人的精神和意志、在和病毒做殊死的抵抗,急诊室的医护人员不断有人倒下。

  在4月23日隔离以前,这里接待了8363个发烧病人,其中确诊非典患者205例。

  2003年4月30日,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岐山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全世界讲述了那个祸从天降的特殊时刻。


  从4月17日到20日,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转出了在全市各家医院急诊科发烧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内滞留的所有非典患者,北京坚强地挺过了灾害来临的初期最艰难的日子,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更艰巨的挑战还在等待着我们这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迎难而上。

(编辑:复苏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