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草原冬日》

央视国际 (2003年03月09日 16:24)

  在中国的正北方,距首都北京不足千里,有一块2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这块古老的草原地域辽阔,自古就是各民族生息繁衍的热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锡林郭勒大草原自古就是东胡、突厥、契丹等民族狩猎、游牧的地方。毛敦草场就是这片大草原的其中一部分,这里的冬天风大雪厚,几乎断绝了草场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长达七个多月的冬季里,方圆几十公里的牧场,只有几户外地牧民和武警部队的两名战士生活在这里。

  牧民李冰的家乡在锡林郭勒1千多公里以外,因为在城里做生意赚不了几个钱,95年经人介绍来到锡林郭勒这片陌生的土地替别人放羊,原本临时搭建的小棚如今也成了他和妻子常年居住的家,8岁的女儿娜娜在距此40公里以外的锡林浩特念书,由于交通不方便,平时很少回家,李冰对每个月400元的工资和放牧生活很知足,没念过什么书的他希望多挣点钱供女儿上学。草原的放牧生活忙碌而有充实,凭着吃苦的劲儿,李冰的羊越放越好。按照他和雇主的约定,羊羔的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的基础上,每增加一只羊羔他就能获得200元的额外奖励。放羊成了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也寄托着李冰对未来的种种希望和憧憬。

  距离李冰家20公里以外就是当地驻防武警部队的牧点,20出头的战士小余和小邢已经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了4年。他们俩都来自山东,18岁,带着一种对部队对军营对军人的一种热爱和向往投入了那个绿色"大熔炉"中。新兵连结束,这两个年轻人就先后分到了毛敦牧场,一干就是4年。牧场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早已没有了新来乍到时的新鲜和好奇,凛冽的北风吹打着这两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也锻炼着他们。在那里,他们学会了骑马,学会了放牧,如果不是那身绿色军装,他们和生活在草场上的牧民没有什么差异。为了打发时间,小邢和小余分别养了一只狗和一只猫,平时猫狗之间的争斗给他们单调枯燥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这些年,旱灾、蝗灾和土地沙化使牧场变得格外珍贵,战士们和李冰以及当地的牧民划定了彼此默认的地界。天气不好的时候,大家放牧都靠离家最近的地方,天气好的时候,交界处就成了大家相聚的场所。

  就这样,时光在人们日复一日的放牧中流逝着。对亲人的思念、生活的希望和对孩子未来的期盼,成了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责编:复苏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