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纪事:年画

央视国际 (2003年01月30日 16:20)

  2002年10月18日,河南开封东面大约20公里的朱仙镇张灯结彩,鼓乐齐鸣,“首届中国木板年画国际研讨会”的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大街上出现百来年少见的热闹场景。

  五十出头的张廷旭是朱仙镇木板年画世家的传人,他从两里外的赵庄匆匆赶往镇上,应邀现场表演印制年画。镇中心的岳庙广场人头攒动,被上万民众挤得水泄不通。

  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一个会议的开幕式,他们更加关心的是,由著名作家冯骥才倡议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个抢救工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濒临灭亡的中国木板年画鼻祖——朱仙镇木板年画。这是朱仙镇人一直就等着盼着的一天。

  在广场一角,张廷旭一家现场表演印制木板年画,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

  年画起源于民间贴门神的习俗。门神的文化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秦汉时期,追溯到《山海经》中的文字。自从神荼、郁垒被奉为门神,两千年来,先民们就把岁尾驱邪捉鬼、祈福禳灾贴门神,视为保障来年门宅之内,福泰安康的大事。开封一带腊月二十四还要焚香祭灶,贴灶神。灶画上除了印有燧人氏的化身灶神外,还印有农家耕作的作息表:二十四节气。

  到了赵匡胤坐江山的宋朝,太祖、徽宗一个喜欢赏画,一个嗜好绘画,一时间宫廷民间,不论雅俗,竞相效仿;于是雕版印刷术成全了年画的普及和传播,用木板雕刻拓印的门画大量上市以应市求。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

  南宋迁都杭州,画工、雕版匠人随之南行,木板年画的技艺,便跟随流亡的皇帝和躲避铁骑的难民,一路被传播到江浙及其它各地。今天声名远播的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等地的年画,无一不是从开封、朱仙镇起源的。

  宋都南迁,就此迁走了汴梁城、朱仙镇的幸运和繁华。然而,由于部分艺人流落到了距开封不远的朱仙镇,他们借着运粮河的便利,重整旗鼓再开张,使朱仙镇成为木板年画生产、销售的重镇,朱仙镇木板年画从此名声大噪。后来朱仙镇越居华夏“四大名镇”之首,大概与此不无关系。时至清朝以降,朱仙镇年画终于由盛极一时走向江河日下的宿命,日渐式微。

  这段历史足足演绎了1000多年。

  张廷旭当然无从想见宋朝那会儿卖年画的红火劲儿,然而他却深深记得,小时候听他爸爸、爷爷、老太爷说的,清朝咸丰年间,他家祖上传下来的年画老字号——“天成德”开作时的大场面。

  每年农历九月九,画店开作赶印年画。镇上行会组织各大商号唱上三天大戏,宰杀三牲祭关帝、祭染纸业的祖师爷——葛仙,而后由行会头目们议价,定出当年行情,各商号便可挂牌开作了。“天成德”百十号工匠自此不辨昼夜地赶工,一直要忙到腊月二十五,才能松口气。门面上从农历十一月十五“挂幌子”,开始销售年画、对联、纸马等“花货”,热卖45天。销往各地的货,每天都用车拉船载,直卖到除夕夜里才算结束。那年头,像“天成德”、“福盛长”这样的大商号,在开封、朱仙镇有数十家;而十来个伙计、三五个人没有门面的小“背作”(作坊),光朱仙镇就300余家,年关前赶场的小摊点更是不计其数。每年,朱仙镇销往各地的年画都在300万张以上。到了光绪皇帝时,年画商号举步维艰,逐渐倒闭,剩下70来家;等到民国初已不足50户;抗战期间,民不聊生,年画销路日黜,作坊相继停业,工匠纷纷改行,艺人飘零病殁……

  眼下,朱仙镇仅余两家店面经销木板年画,一家是官办年画社办的,一家是年画研究会管的;两家门店销售的年画都是由张廷许刻印的,因为,镇上唯一能雕刻全套线版色版的人只有老张一人了。

  朱仙镇木板年画一直守着祖传章法,手工雕版,手工印制。一张年画有多少种颜色,就要刻多少块版,套印多少次色,一般至少要套印五层。雕版时要选用上等梨木风干浸油,这样雕成的版,反复拓印十余万次花纹也不会走样。雕活儿也很讲究,一个雕版师,一般要雕上十多年,才有把握让层层雕版套色后都能严丝合缝,不跑边儿漏色。张廷旭17岁跟着父亲张义学印刷时,偷偷摸摸地开始学雕版,30多年过后,他的雕版技艺堪称炉火纯青,那上百种图谱、几百块版,他闭着眼睛也知道哪道线柔哪道线刚,从不会刻错。这曾经使他的父亲很骄傲,尽管“天成德”的牌子已经多年不挂了,但儿子的手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算得上光宗耀祖了。张廷旭勤学苦练,终于拔得雕版头筹时万万没有料到,他手上精湛的祖传技艺,到了他这一辈儿竟然传不下去了。

  张廷旭膝下有一女二男,大女儿冬丽,长子辰光,次子辰云。

  几个孩子从小在张廷旭跟前耳濡目染,个个都会拓印木板年画。然而,木板年画技艺的关键是雕刻套版,张廷旭原本想等孩子大一点儿再学雕版,不料想他们人大了,主意也大了,三个孩子谁都不愿接他的班,再跟着他学刻印技艺,好说歹说全不管用。加上这些年年画销售越来越难,雕版、印刷都是又脏又累又枯燥的活儿,到底该不该强求孩子学雕版,连张廷旭也犹豫起来。早先,张廷旭把传承雕版技艺的目标,理所当然地寄托在儿子辰光的身上,等到辰光高中毕业后,父子俩对这事儿各有主意,争争吵吵,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逃避这种尴尬,辰光跑到邻村小学当代课老师去了,他还有更高的愿望。

  女儿冬丽19岁那年,她到开封旅游景点清明上河园内,现场表演印制年画,同时销售年画。尽管清明上河园中游人如织,但游客们往往只是看个希奇,掏钱买年画的人少,冬丽勉强坚持了一阵,见同伴卖服装挺赚钱,说什么也要改行去卖服装。张廷旭拦不住,只好帮女儿张罗了一批服装,每天大清早送冬丽赶集卖衣服。

  儿女们各奔前程,到了印画的季节,张廷旭只好和妻子谭振梅起早贪黑赶印年画。半个多月熬下来,两人眼圈发青,走路发飘,张廷旭又请来哥哥帮忙。然而哥哥年岁大身体差,干了一段也有些盯不住了,无可奈何,张廷旭开始琢磨下个狠心买台机器印年画。正当张廷旭准备买机器时,小儿子辰云要升初中,大儿子辰光又提出要读大专学外语,家里的那点儿积蓄,顾了儿子就买不成机器。思前想后,张廷旭还是不敢耽搁儿子们的前途,买机器的事只好暂且放下。冬丽因为生意清淡也回到了家里。

  到了冬月,年画的印数比往年差得很远,辰光过意不去,请假回来给爸爸帮几天忙。但这并不表示他改了主意。眼看祖传的技艺到他这辈儿就传不下去了,张廷旭常常暗自叹息,责备自己对不住祖宗。

  与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没落凋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中国内地有名有实的年画社不下三十家,尤其是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不仅国内市场看好,还作为旅游纪念品俏销海外。如今人们说起木板年画,很多人只提杨柳青,不知朱仙镇,这种尴尬的状况刺激着朱仙镇人那根敏感的神经。2000年岁末,木板年画研究会请来了镇上还能走得动路的老艺人,共同谋划朱仙镇年画的出路。

  会后,张廷旭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作为朱仙镇木板年画雕版技艺唯一的传人,总得要做点儿什么。他琢磨着对传统年画进行改进,以便维持木板年画的生存。

  2002年春上,一个消息让张廷旭喜笑颜开,十分振作。北京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在政府的支持下,用10年时间实施抢救工程,其中包括朱仙镇木板年画。年画研究会会长老姚找到张廷旭商量,把传统年画中的人物、典故刻成年画故事集,创造一种完全中国风味的“木板年画卡通”。

  刻年画故事,这可是张廷旭的拿手好活儿,半年之后,《挪咤闹海》、《和合二仙》、《麒麟送子》等一批老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典故,已经变成图文并茂的新年画品种了。

  到了春夏之交,有消息说年画故事集销得不错,老张一边加紧刻新版,一边对儿子辰光也有新的要求。冬丽见年画故事集好销,也歇了服装生意,回过头来学习年画创作。老张见女儿有了积极性,格外高兴,他带着女儿到开封拜师学画年画。

  秋天,老姚找到途径把年画故事集销到了上海,本地销售点也有点供不应求了。张廷旭把刻印年画的重点放在了年画故事集上。他心想,没准这只涅盘后的“火凤凰”,能带动朱仙镇木板年画飞出死亡的低谷呢!科技越是发达、世界文化越是趋同,人们越是会更加珍惜那些,还保存着原始形态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国木板年画国际研讨会在朱仙镇召开,是朱仙镇木板年画枯木逢春的标志。

  面对中外记者,张廷旭亮出了他的拿手绝活儿——宋代裁纸法,他握着祖上传下来裁纸大刀,俨然一个将上大战场厮杀的将军,一脸肃穆。围观的人们被那把老裁刀发出的、穿越古今的声响、和张廷旭娴熟的、舞蹈般的动作震撼了……

  又是岁尾年关了,瑞雪纷纷扬扬,朱仙镇在那个轰轰烈烈的会议后,被命名为木板年画之乡;张廷旭的小作坊也挂上了文联授予的“天成德木板年画老店”金字招牌。精明的老张还把墙壁布置成了一个很有广告意识的宣传栏。研究会的年画店里,也赫然挂着《年画故事集》获得创作艺术一等奖的牌匾。让冬丽喜出望外的是,她创作的第一幅年画作品《财神到》,受到了商家的青睐。如今,她觉得干年画比其它的事儿都重要。张廷旭毫不隐瞒他家的收入今年差不多翻了番,明年他一定会去买印刷机,年画的事情看来又有往大里做的希望了。

  据了解,河南开封朱仙镇政府即将投资在镇上建设木板年画一条街,还将重新开挖8公里宋代的老运粮河,河的两岸将计划恢复老字号年画作坊。(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纪事〉栏目)

责编:复苏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