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家事
央视国际 (2002年12月06日 16:12)
我们常说,现在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这一方面反映在商品的极大丰富,同时也体现在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商标,顾名思义,就是商品的标识,几个抽象的字符其实蕴含了无限的商机和经济利益。由此也往往成为争夺的焦点。今天的《纪事》为您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人们商品意识觉醒后,一间老字号里围绕商标而展开的情感纠葛。
七十年代末,在安徽省蚌埠市有一户经营炒货的人家,主人叫白翠福。白翠福自幼和父兄们一起炒做瓜子,由于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人们更习惯于叫他“白老五”。白老五精工巧做着这看似不起眼的生意,时间久了,竟也做出了一些名气。八十年代,当地政府出版的《蚌埠古今》对“白老五”做了详细的评述,由此,白家炒货这间老字号也因为白老五的苦心经营而在皖北地区远近闻名。
白翠福夫妇一生育有六个子女,老大白玉兰、老二白玉柱、老三白根柱、老四白玉萍、老五白玉华和老六白玉玲。一九九O年白翠福因病去世,他留下了自己的手艺,也留下了几十年心血铸就的“白老五”这块供日后子女们赖以生存的招牌。九十年代开始,白家六子女相继成家,他们和配偶们在父亲“白老五”的招牌下分散经营着:白玉柱在西片、白根柱在中区、而老五白玉华则在东部,兄妹们按照内部划分的地界平静地做着自己的生意,可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谁侵入谁的地界还是小事,商标持有人,白家老五白玉华的一句声明“认清消费地址”,使一场本来就一触即发的家庭危机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家庭危机让白根柱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或许是白根柱不想让刚出生一个月的儿子长大后再陷入家族的纷争。反正从这天起,白根柱放弃了和大家商量好的打官司争回商标使用权的主意。在刚开业的店铺里,白根柱带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以及同样不被许可使用“白老五”商标的两个妹妹、妹夫,以“白根柱”牌商标正式登陆市场。白根柱虽然经营炒货也有二十多年,那都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他深知“白根柱”和“白老五”这两个品牌的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就在这时,他接到了市民委推荐他参加深圳“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产品交易会”的通知。白根柱拿不准南方人是否喜欢以北方口味炒制的瓜子,但凭借多年做生意的经验,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打造品牌的机会,于是为深圳之行做了充分的准备。去深圳之前,白根柱对于新品牌能否被市场认可还没有多少把握,有几家店面还依然沿用“白老五”的招牌。而这次民交会上产品的热销,则让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于是将所有自己经营的店铺都换上了“白根柱”的名字。然而为此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从深圳回来,白根柱的信心倍增。以他目前的实力,单干最省时也最省力,以前兄妹们合厂也有过矛盾和教训,可他这回开厂却带上了两个妹妹、妹夫和从外地回来的姐姐、姐夫。并用自己的名字注册的商标和条形码审批下来了。以“白老五”、“白根柱”父子俩为品牌的各类炒货在大大小小的商店常并列出售。父子阴阳两隔,相聚竟在商界。白家多年来由兄妹六人分散经营同做一个品牌的格局终于被打破,再次三分天下。哥哥白玉柱在白家老铺以白氏长子“白玉柱”的牌子,一如既往地做着传统的零售买卖;“白老五”商标持有人白玉华和丈夫颜光则凭着“白老五”这块金字招牌和自己多年来操纵市场的本领,向各大超市大举进军。白根柱炒货厂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开起了一家家连锁店、加盟店。
距离蚌埠七、八十公里的明光石坝,是全国闻名的瓜子基地,除一些特殊的品种要到新疆等地进货外,白根柱更多的时间是到这里。在货场与妹夫的偶然相遇虽然让白根柱感到尴尬,但却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异地相逢,让半年没有的联系的白家兄弟姐妹之间的来往多了起来。也才有了中秋节的全家团聚。中秋之夜,白家的六个子女又围坐在了母亲身边,往昔的欢声笑语仿佛重又回到了白家。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