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部
央视国际 (2002年11月15日 16:09)
“我有机会来到大山深处,我想我是幸运的,能亲眼目睹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从前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贫困,又一次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自己眼前,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除了深深祝福他们,我们能做的实在……”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在贵州省晴隆支教的老师姜哲第一次到大山深处看到当地的教学状况后写下的日记中的一段。
1998年10月,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推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从1999年开始,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一些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参加该项计划,义务到中国西部去支援当地的教育,时间为一年。人民大学的姜哲和其他5位同学带着青年学生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自发追求来到了贵州省晴隆县的中学做一名中学教师。他们都是刚刚大学毕业,都是独生子女,也都是第一次出远门。一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他们要去的地方是怎样的贫困,等待他们的完全是怎样的生活。
从北京到晴隆,需要整整两天的时间,当火车进入了山的世界,或斑驳或葱绿,或俏丽或威仪的群山汪汪洋洋,连绵不断,让这些看惯了北方麦浪连天旷野无垠的同学们着实新鲜兴奋了一阵子,然而下了火车,几个小时惊险漫长翻滚过山车似的盘山路,又使他们真正见识了贵州山高、坡陡、谷深的喀斯特地貌,也初步领教了贵州的“交通不便”。晴隆,三条狭窄的街道,最高不超过四层的楼房,1995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最贫困的一个,意识到物质的、信息的北京已经远去了,这里是平静的封闭的山城,从东到西,走路也用不了10分钟,这里却是布依族、苗族的聚居地,所有这些在姜哲他们的眼里都那么新奇。在这里,同学们一年的支教生活开始了。
地方区政府早已做好了准备,同学们被分为两组,分别在两个学校教学,姜哲和其他三个同学分到了当地最好的晴隆民族中学任教。他们住在一座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间的教学楼里,生活是艰苦的,工作却是充满了希望和感动。正式上课的第一天,他们像商量好了一样,从服装到发型,要给山里的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在2001年9月10教师节那天,在孩子们虔诚的目光中,姜哲描述着北京的生活,他想到了要和这些贫穷但纯朴热情地孩子们一起去实现一种理想,一种飞的理想,带他们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姜哲和他的同学们仅仅是众多支教志愿者中一支小的不能再小的队伍,一年的支教生活对于他们可能只是意味着一年的经历,但是对这些边远山区的学生们也许意味着一生的改变。我们也仅仅记录了他们生活教学的一小部分。今年的九月,他们已经离开了生活一年的晴隆,姜哲也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食品科学专业。她和贵州晴隆的学生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姜哲希望她的学生不要食言,一年两年之后考上北京的大学来找她,在心里,永远祝福他们。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