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小凤
央视国际 (2002年09月29日 16:08)
红瑶族是广西省融水县瑶族的一支,那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过着男耕女织,自己自足的生活,寨子里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走出大山,有的甚至连乡里都没有去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几年寨子里的年轻人纷纷开始到山外打工,结婚生子,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来说,通信就成了他们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方式,然而红瑶人却很少有人读书识字,上学成了红瑶孩子的一种奢望。小凤就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上过学的孩子之一,也是唯一个毕业后留在家乡选择教书的女孩子。
1988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当地政府在红瑶乡开办了一个女童班,红瑶女孩小凤就是第一界女童班的学生之一。毕业后和小凤一起读书的60多位同学,有的考上了艺术院校,有的在县里做起了生意,而小凤即没有离开山寨,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中,而是到红瑶最偏僻的村子里当上了代课老师。从学校到小凤家要翻12座山,过10次河,走5个小时的山路,所以平时她就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只回家一趟。小凤的兄弟姐妹也和大多数寨子里的人一样从未上过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小凤第一次任教的村子是林城村的中心校。当时,村子里共有97户人家,村子里的男孩子很少读书,早早下田劳动,女孩子更要遵守祖上定下的规矩,生来就不读书,这个村儿童失学的状况也是广西省较为严重的一个。
几年过去了,小凤依然清晰的记得她第一次上课的情形。第一天上课正赶上农忙季节,而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红瑶女孩子学织布的传统日子。小凤发现学校里仅有的几个女孩子都没有来,于是,她决定那天不上课,而是走出了教室,去找那些女孩子们和她们的家长,希望能说服他们同意孩子们重返校园,继续读书。为此,小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翻山越岭,走家窜户,通过各种方式去做工作。有时,走了一天的山路,疲惫的小凤始终不明白,对那些孩子的家长来说,填饱肚子和学识到底哪个重要,尽管如此,她也并没有放弃。经过几天的努力,小凤的辛苦终于感动了村里的人,在重新开始上课的第一天,学校第一次来了那么多人,不只是上课的孩子,还有他们的家长。这些父母们说,他们要把山里野惯了的孩子亲手交到凤老师手里,希望他们将来也能象老师一样知道那么多山外的事。面对家长的信任和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小凤有些紧张,更觉得有义务把自己在女童班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由于小凤的特殊身份,她在当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山外的小伙子写信求婚,但小凤都没有答应,因为她放不下那里的孩子。去年,小凤与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师自由恋爱结了婚,丈夫是红瑶人,也在一所只有7个学生的教学点里任代课老师。结婚不久,也是她在林城村教了3年书后,被调到了丈夫所在寨子的林王小学任教。这个寨子通水通电,孩子上学的情况也不原先好了很多。
今年,在小凤所教的毕业班了,只有一位叫兰金花的女孩考上了乡里的中学。从林王屯到乡里要翻15座山,过12次河,走6个小时的山路,但小凤还是坚持要送自己的学生去乡里上学,因为那是她的骄傲。十五年前的女童班让小凤懂得了什么是希望,她希望家乡能变,希望红瑶孩子受教育的情况能改变。今天小凤又从兰金花身上看到了红瑶孩子的希望,她相信若干年后红瑶孩子会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