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
央视国际 (2002年04月14日 15:50)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是山西省的大门。现在隶属于平定县。它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号称“天下第九关”,传说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曾在此屯军驻扎,娘子关因此得名。这里峰峦叠嶂,易守难攻,因地处晋冀两省交界,为两省的军事和交通要冲,被称为“晋赵咽喉”,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战争,著名的“背水之战”(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就发生在这里。
董寨地处娘子关以西九公里处的温河谷地,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要,蜿蜒曲折的河谷环绕山前,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护城河”。这里是著名的京陕大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娘子关的天然屏障。早在春秋时期,晋文公曾驻兵于此。据“平定州志”记载:“今郡东募90里,称董卓垒,未祥其故”。后经专家考证,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董卓因拒韩遂有功,被征为并州牧,他来这里巡查时,见此地山势险峻,可凭险为关,便派兵驻守,修筑工事,这个防御工事被命名为“董卓垒”。过去这里“车不能行,马不能骑,一卒当道,万夫莫入”(清光绪八年《平定世志》)。从唐宋至明清历代均在这里进行过修葺,随着守关将士在这里定居,董卓垒称为董寨。
董寨从隋唐开始向东扩展,逐渐分为上下董寨。下董寨距娘子关七公里,整个村寨依山而建,现有村民1300余人,其中近百分之八十五左右都姓董,据说这是因为当年董卓的部下大多改姓为“董”。历史上的董寨人,战时守关御敌,和平时期习武务农。这里民风淳朴、骠悍刚强。民间武术活动十分盛行。每年正月期间人们手持兵器身着古装,走街窜巷,并在街头广场打轮番上阵,当众献艺,其场面甚是火爆。即使在平时,这里也是人人舞刀弄棒,家家习武练拳,虽然这些武术很难说清是那家宗派,但实战性极强,除一些拳术大套路外,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备。这里传统的武术组织叫“保卫团”,教练方式为父教子,爷教孙,兄弟帮教。董寨人的刚烈和勇猛在平定一带是出了名的。相传,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娘子关时曾试探着骚扰董寨,没见过洋枪洋炮的董寨人,并不知惧怕先进的洋武器,一听说有“红毛子”来犯,怒火冲天,洋枪一响反而激发了董寨人的斗志,全村人一涌而上,凭着一身的胆量和高超的武艺,竟把荷枪实弹的德、法联军打得落花流水。至今一些老人还能讲起他们的父辈曾经把捕获的联军士兵捆绑起来扔下悬崖的故事。据说,这场恶战之后,“红毛子”没再敢进犯过董寨。在抗日战争期间,董寨的民兵也是威镇娘子关,打过许多漂亮的伏击战,日本鬼子也把董寨看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离娘子关7公里的下董寨至今仍保持着每年春节期间闹红火的民俗,据说这项活动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年复一年村民们以闹红火的方式期盼来年的红红火火。正月里的社火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二便开始进入准备状态。先由村里德高望重和长辈和爱热闹的人集体选出一两位活动的主要出资人,即大灯官和二灯官,同时还要为两位“官老爷”配备文书、执事各一名,被选的灯官必须是一家之主,有父不选子,即年龄辈分大的老担当。并且60年一轮回,一旦当选过,60年内不得再选。大灯官是活动的最高领导人,每次活动出资多则数千元,少则七八百,此外村里的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热心于社火活动的村民,便在十五以前把村民捐的钱物送到村里的“三官会”。三官会是由村民轮流坐庄的,每年换一户人家,三官会供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三位先帝,活动期间的一切祭祀活动均在此举行。
跑马是闹红火中下董寨所特有的一项民间骑术表演活动。每年正月十六,全村人把各家各户胡良驹宝马牵出来,村民们聚集街头,村里的男子不论年老年少,有的身着古装,有的身背信袋,并有专人鸣锣开道,人们你争我抢,夺马狂奔,当街狂啸,在街头观看的群众人人有权夺马上阵,那阵势很有一种进入战时的紧张氛围,据说这种活动在当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从形式上看跑马是有很大的危险性的,因为按规定所有的马均的卸掉马鞍,在铺满卵石且宽不足三米的窄街上狂奔,无论是骑手还是观者都有极大的危险,但当地人说,有史以来却从未发生过意外,即使有人被甩下马来并被马蹄践踏,当场昏厥过去,但几分钟后落马者又会一跃而起继续跑马。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人在跑马前都要到“三官会”去祭拜尧、舜、禹列位先祖,他们相信这一天会得到神明胡的保佑,因此面对危险,毫无顾及,而且越骑起勇,大部分的马匹这一天全部都被累得汗流浃背,卧地不起。据当地人讲,下董寨人最爱骑烈马,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再难训的马,只要正月十六拉到下董寨的跑马会上,就会变得服服帖帖,温顺起来。十多年以前跑马用的大多是当地的优种马,但近些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作为交通工具的马匹已失去它的原有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力大无比用来耕田和骡子。因此,跑马渐渐变成了跑骡子。2002年是传统的马年,为了让村民们过足跑马的瘾,村里专门从河北井径租来了6匹良马。起先讲好每天每匹马的租金是50元,出租人也觉得租金比较合算,但经过十六下董寨人这一上午的折腾,6匹马累得汗如雨下,出租人当街大喊“上当了”并火冒三丈地冲着村干部说:“明年就是一匹马给500块也不租了”。但对下董寨的来说,觉得这火发得实在是莫名其妙,因为他们祖祖辈辈就是这么个跑法。
正月十二确定了灯官,村里人便敲锣打鼓四处通告,次日登门贴榜,从灯官接榜之日起,到正月十八活动结束,两位灯官便是村里的临时最高首领,村长也得暂时告退,任由灯官指使和摆布。正月十四这天,两位灯官便骑上高头大马或坐上轿子在村中巡视,前面锣声开道,后面众人簇拥,摆足了架子,出尽了风头。之后便要去“三官会”祭拜先帝,并从三官会接过祖传的官印。这官印是一方紫铜印,上刻某某官印,但究竟是何时的遗物,无人知晓,但村里人都知道这是老祖先们留下的押寨之宝。这一天,武术活动也开始进入演练状态,一切都在两位灯官的安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傍晚鸣锣后,各家各户便开始张灯结彩,入夜两位灯官要挨家挨户查灯,如有不挂灯者,任由灯官处罚。十五晚上,全村人开始赏灯。村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也是在十五晚上进行,这活动叫“打官司”。这打官司有真有假,真的是在这一年当中邻里之间的纠纷,家庭之内的矛盾,都要有在这一晚由大灯官作出了断,并使人们重归于好,起到了调节民事纠纷的作用。这假的是一些好事者,可以足足过一把演戏的瘾,他们虚拟一段案情,让灯官断案,并出一些难题,当众戏弄一番官老爷,以博得观众的哄笑。正月十六一大早,跑马活动便进入准备状态,由执事负责鸣锣通告,村民便要用黄土垫道以防跑马路滑。之后,要在街上遛马,以便让马熟悉道路,村民们一大早便要去三官会祭拜,以求跑马平安。武术活动一般是在跑马结束之后,在村里的广场上举行。正月十七无活动,当地讲究“黑十七”。正月十八活动进入最高潮,白天闹秧歌,晚上放烟火,当地把十八的活动叫做“元灯”,农民们期待着来年大吉大利,五谷丰登。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