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
央视国际 (2002年04月09日 15:49)
“龙门阵”是四川、重庆一带管聚在一起聊天的一种统称。
李伯清是靠摆龙门阵起家的。今年54的李伯清在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的“明星效应”十分了得;只要李伯清走在这方土地上,小到三岁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咧嘴笑;李伯清的评书段子在这方土地上老幼皆知,是许多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李伯清用他对社会动态的敏锐观察和带有批判精神的生动剖析,让西南人骨子眼里的幽默大众化了,平民化了;在摆龙门阵上,李伯清是高手。
我们《东方时空.纪事》组在2001年曾四次走进李伯清,记录了这位西南艺坛的名人。初次见面是在去年6月,李伯清给我们的印象是非常直率,他总把自己本色的那一面象个顽童一样真诚地展示给你;他不问你想问什么,想知道什么,他没有艺人与媒体的那一套规矩;他处处感受着他身边所发生的大事小事,然后灵机一动,将它幽默地整合一翻、便成为了一个让众人捧腹叫绝的四川评书段子。
在《龙门阵》里,我们纪录了李伯清在重庆和四川省内的几场演出盛况。只要听说李伯清来摆龙门阵,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会赶路来听他的评书段子。平民出身的李伯清在老百姓面前不摆明星谱,无论台上台下他都真诚待人;每次演出结束,他被评书爱好者围追堵截的场面更是热闹。老百姓管他叫“老李”、“假打”(李伯清一个评书段子的名称)老百姓笑他、拍他的肩膀和他说话,把他当兄弟。有一回,我们同他一同结束晚上的演出,在返回重庆的夜路上,他禁不住坐在前排像个孩子一样地抽泣,我问他,他说自己一生“平头百姓”,童年悲苦(因家境贫寒,兄妹多,上学只上到初小),中年坎坷(因生活所迫他在社会上维持生活,几乎做过十多种工作,甚至拉过人力车),人近老年才有今天出人头地的这一天,他怎能不感慨?!
李伯清是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从西南走红的。做为一个成都人,他在根本不懂评书是什么的情况下,到成都的茶楼大讲“评书”(当时他所理解的评书不过是靠着一口成都话和自我对社会现状的观察,批判性地讽刺那些不良社会现象,起到教育人、鞭鞑丑恶的作用;没想到李伯清的段子生动、幽默,老百姓被他不枸一格的评书形式所吸引,很快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他成为了成都市民家喻户晓的艺坛名人。一点没有心理准备的李伯清做了名人后,感觉变得不好起来。……我们《纪事》摄制组在和李伯清接触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李伯清的那份深深的孤独感。人前,几乎所有他身边的人都把他当成明星对待,奉承、鲜花和掌声每天都围绕着他,他说自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座“架空的楼阁”;人后,他甚至不知自己该找谁去诉说,因为大家都羡慕他,觉得他不凡,他不应该有烦恼;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李伯清只有把自己关在家里练书法,看书。
大凡有他这翻经历的“名人”在名声大作后都会看重自己的荣誉。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格外谨慎,而李伯清则不然。在拍摄李伯清过生日的时候,我们无意中纪录了李伯清身边有许学生从西南三省各地赶来祝寿,在我们之间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在这三、四十号人中99%的学生目前在演艺娱乐公司里唱歌、或做小品演员,而那1%也不纯粹,甘愿清苦与李老师为伴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尽管如此,李伯清仍在自己生日会结束了之后,给不少有困难的学生掏腰包,解囊相助。我当时问李伯清。李伯清摇摇头,心情不太好。后来,我通过李伯清工作室的办公室主任曾学平了解到,李伯清的学生大都是奔老李的名气而来,在西南三省和重庆,有了老李学生的这块牌子就好吃饭。虽然老李也不满这个状况,但老李就是老李,他不愿断了这些学生的食。老李有弱点。
提到,《龙门阵》里的《散打法轮功》,那是李伯清两年前的得意之作,(《散打法轮功》去年曾连续在央视三套《艺苑书场》中播出,社会反响强烈。)我当时得知李伯清要到大学里与学生做交流的消息后,特别赶到重庆拍摄。当有的学生问:《散打法轮功》上了央视的节目,你考虑观众中大都是北方人,你用四川话说评书,观众能接受吗?李伯清坦然道:我更多考虑的不是观众听得懂、听不懂,我考虑的是我在尽一个公民的义务。
《龙门阵》里的李伯清由于节目长度有限,虽然表现了他人后的一面,但还有些虚;从李伯清的出现到李伯清的走红,确实有琢磨的地方。我们《纪事》本身,就是为了完成对社会人物的平实纪录和思考而设立的,但愿我们没有白费心思!(向一民)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