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乡
央视国际 (2002年12月25日 15:41)
苏州南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一直以来这里的人们过着自己自足,依山傍水的生活。六年前,这个村子被划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建设,农民黑男也就有了离开土地,过城里人生活的想法,如今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对于黑男来说,真正要面对要告别长期生活的环境,改变一种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黑男的心情是复杂的。
邱黑男今年55岁,苏州斜塘镇南村农民,全家十几口人,承包着5.5亩口粮地。黑男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按照村里的习惯,黑男夫妇跟着儿子一起生活。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村家庭,黑男也不知道他们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多少年。
南村离苏州城东20多公里。地处太湖平原,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是著名的鱼米水乡。早在6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文化和水稻的种植。到了两晋,这儿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之一。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农田面临着消失。
1994年,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签定共同开发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协议。同年,南村也被划入园区的建设规划。随着园区的发展,南村即将消失,这里的农民时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也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从2000年12月30日开始跟踪记录这个村子的变迁和黑男一家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2001年2月,园区在村口扩建一条通往户宁高速公路的中南北路。这对于黑男来说是个挣钱的机会,黑男来到工地找活。黑男家跟大多数村民一样。土地是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外出打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第二天清早,黑男又来到了工地等活。黑男的活是统计运泥车。每天,这里有几十车从外面运来的泥土,填埋着路两侧的农田和鱼池,将来黑男的地也将被征用。黑男的儿子邱建根是个木匠。今年以来一直没有活干。这天他又去苏州城里找活。
建根有2个双胞胎的儿子,今年7岁了,在村里上幼儿园,他希望儿子能多读点书,将来比自己有出息。第一天上班的黑男,没能顾得上去亲戚家帮忙干活,招来了儿媳的数落。
黑男的妻子在村里一家个体丝厂干活,下班以后,她总是在地里忙着农活。全家人吃的全靠地里种出来。黑男的母亲,今年78岁了,种了一辈子的地,也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她告诉我们,只要有地种,就有吃不完的东西,以后没有了土地只能靠买得吃了。
2001年3月23日苏州工业园在村口工地召开动员大会。这里村里第一次碰到这样隆重的事情。黑男早早的准备着,也想去看个热闹。随着苏州工业园区2、3期工程的启动。不久,这里将成为现代化的高科技工业城,人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村庄、农田将不复存在,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使他们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化。
这天下午,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黑男在工地被运泥车撞了。
村口公路的填土工程不断向前推进,村里有50户人家的房屋被征用,这天他们开始搬迁。
黑男家还没有搬迁,他盼望着早一点和他们一样能搬到城里去生活。
黑男的伤病有了好转,他惦记着上班的事情,这天黑男和儿子商量着。儿子并没有说服黑男,黑男还是自己找了工地老板。村委会通知,园区租用了村里部分农田,一些农民可以不种田了,这几天村干部王文良到田里划分被租用的农田。黑男家的口粮地没有了,黑男也可以不种地了,然而黑男的妻子觉得可以租人家的地种。这样,即可以拿到补贴,又可以解决吃饭的事情。为此,全家人商量着办法。
这天,建根在苏州城里找了一分木工活。村里大多数象建根这样的农民都学会了木匠或漆匠的手艺,他们觉得,没有文化,学会一门手艺,也就有了生活的保障。眼看就到了播种的季节,全家人又一次讨论种田的事情。最后还是决定租一亩亲戚家的地种。黑男和其他人都上班了,做秧田的活当然就落到了老太太的头上,老太太告诉我们种这样一季谷子够全家吃一年了。
这天黑男全家开始插秧,这对于黑男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插秧,明年这里可能变成一块绿化带。
2001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合同引资项目上居全国首位,园区的家社建设飞速发展,村口的公路填土工程已基本完工。黑男仍然在工地上班。他这次的工作是守夜,每天看守工地上的设备。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工地发现了4000年前的古村落。这里挖出的泥土被运往南村,用来填埋一些鱼塘和农田。随着园区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南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又是一番景象。我们会长期跟踪拍摄记录下这个历史的变迁。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