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碗水
央视国际 (2002年09月16日 15:29)
在湖北省鄂州市有一个叫梁子湖的地方,那里有着武昌鱼之乡的美誉,而现在,那里却又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倍受关注。
梁子湖岛上的居民只有2500多人,却出了14位百岁老人,人们都说那里的水好、鱼好,是个延年益寿的地方。
黄朝贵出生在1898年,102岁的她仍然能闲时种菜,忙时捕鱼,自食其力维生。由于岛上人口少,环境好,没有工业污染,居民们栽培蔬菜都施用农家肥。经国际环保组织鉴定,梁子湖水质容氧量12毫克,可以直接饮用,这与岛上居民有环保意识,大力提倡生态农业有直接关系。
2000年1月8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于丹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又一次来到了中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于丹教授坚持监测梁子湖的水质已经长达8年之久了。
年关集日,为保持梁子湖渔业的合理利用,限制养鱼、捕鱼过量,渔业管理局规定,春节后将封湖,为此,黄朝贵老人和于丹教授的学生们一起下湖,在鱼船上生火起灶,用湖水煮刚从湖里打上来的活鱼,品尝梁子岛的鱼宴特色。
以盛产武昌鱼而闻名的梁子湖,进水口99个湖岔,出水口直注长江,一湖活水,使水质保持一种低营养的状况,为鱼类和水生植物提供了“水下生命线”。因而,这里成为没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的长寿岛。
大年三十,于丹他们走的那天,黄朝贵老人按老规矩点燃了树桩子,唱起了祝福的歌谣。
过了这个春节,黄朝贵老人就是103岁的高龄了,她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梁子湖。
官桥湖就在离梁子湖60公里的武汉市区长江南岸风光村。以官桥湖维生的风光村1000多村民中,如今只有百十余人从事渔业。新年佳节,长期靠养鱼生活的村民周天喜特地到梁子湖买来了鲜鱼,老人一边吃着梁子湖的鲜鱼,一边感叹:“我们祖祖辈辈在湖里打鱼,我们这个鱼已经污染了,我们自己不吃,我们湖里的鱼任何人都不要,我们瞄着也不要,我们弄来的都是梁子湖的鱼,它没有怪味道,吃着是甜的。”
农历正月初八,周天喜的儿子带领一些人从梁子湖拉回了30多万斤鱼苗,但是因为水质不好,鱼苗的成活率非常低。
从90年代初开始,打了几十年鱼的周天喜老人被迫在湖上靠接送游客谋生。小小的风光村,在风景区竟有各类游船上百条。
东湖的湖汊——官桥湖,原来有“桂鱼之乡”的美称,每年产鱼以百万斤计。70年代初,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官桥湖周边地区迅猛发展,先后建立的许多工厂将工业废水倾入湖中,致使官桥湖水质变化很大,近年来翻塘死鱼的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今年出现的时间比往年更早了。
官桥湖周边排污单位20余家,风光村村委会也希望能够解决官桥湖污染的问题。这几年风光村人和鱼政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始终在为“死鱼污染事故”讨个说法,他们希望由排放污水单位给予赔偿,但原因复杂,事情一直没有结果。
专家们化验官桥湖的水质发现,造成鱼类窒息死亡的氨氮浓度是以前的数十倍,污染的浅水地表,水草不再生长,给脆弱的湖泊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混乱。
索赔困难重重,但1000多村民的生存问题却是刻不容缓的,风光村村委会对官桥湖周边至今仍然排污的单位,实行了更严厉的措施——强行填堵排污水口。然而排污的水管被堵住了,污水又冒到了街上。
2000年的正月十五,梁子岛迎来了一个特别的节日。为实现梁子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于丹教授应邀来到了梁子岛,这一次,于丹教授提出了在梁子湖开展生态环保工程,将梁子岛建成科技园区的想法。生态环保刚才项目,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梁子湖管理局和梁子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他们决定无偿赠送500亩水面和部分岛屿,由武汉大学建立国内第一家野外生态工作站。
听说梁子岛要发展旅游业的消息,黄朝贵老人害怕人来得多了,梁子湖也不能有这么清的水了。
发展与环境兼得,是梁子岛无法回避的难题。梁子岛的经济至今仍很落后,如果发展经济是梁子岛人的必然选择,那么又要如何兼顾环境保护呢?
梁子湖换水的季节,梁子岛现出了一片偌大的泥滩,黄朝贵老人和梁子岛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开始清扫湖底留下的污泥。
2000年3月,风光村的渔民们开始下湖撒石灰粉,因为湖北省水生物科学研究所建议官桥湖:用石灰清洗水质可以消毒。
石灰撒上了,然而月来临,官桥湖又翻塘了……
官桥湖的死鱼事件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官桥湖频频发生的翻塘事故,也引起了于丹教授和众多专家们的关注。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是“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带来的必然结果。
2000年8月,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官桥湖即将关闭,梁子湖即将开发,武汉大学野外生态工作站即将动工。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