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渝是个典型的都市白领。1998年,硕士毕业后,独自闯进北京,在一份网络媒体找到了工作,三年的时间,营销员、销售经理、市场总监,职务的变化证明着她的工作能力。而放弃这些舒适生活的理由,却简单得让人难以相信。
石渝的一个好的朋友,40岁的时候有了孩子,孩子的降生给她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让她便得心中充满了阳光。但是因为没有育婴的经验,所以面临很多的困惑。
由于从事的是媒体行业,石渝认为创办一档幼儿刊物,可以帮助像她朋友这样的人。就这样,一个梦想在石渝的脑海中诞生了——创办一本母婴杂志。
创办母婴杂志的愿望,在石渝的心中日渐强烈,2001年秋天,她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很多人创业的时候,不能接受就是我拥有的东西突然没有了。很多人迈不出这一步,但是石渝觉得,自己当时到北京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有,最坏的结果再从头来过。
孙亮是石渝的朋友,在一家媒体担任主编,被石渝的热情所感染,孙亮几乎毫不犹豫地辞去职务,成为了石渝忠实的创业伙伴。
创办杂志,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做保障。在创业之初,石渝做了3个月的市场调查,制作了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她必须用这份计划书描绘一个美好的前景,让具有资金实力的人,对她的梦想产生兴趣,为项目投资。由于过去的工作经历,她认识了很多有钱的朋友,资金在她看来不是什么问题。
石渝选择的杂志类型是直投媒体,所谓直投媒体,是指杂志不通过公开发行的渠道,不销售,免费地投递给目标读者。由于没有销售收入,直投媒体最初只能依靠广告收入获得利润。这无疑加大了投资人的风险。然而,石渝详细的商业计划打消了投资人的疑虑。
石渝有一个愿意投资这个项目的朋友,非常认同它的商业前景,承诺也有资金,在一年的时间,一百万的资金,能够保证我们去运行。
2002年3月,石渝的新公司成立了。像所有的新公司一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开始了。
石渝的第一期杂志,杂志的主题是一个新生儿的诞生,她们无疑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世界,刚成立的公司,会像漂亮的宝宝一样健康的成长,然而,之后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四月初的一天,一位朋友找到石渝。第一期杂志印制了5000份,但钱却没有付,人家是来要印刷费的。石渝只好自己拿出钱来,先把这个钱垫上,这个时候他意识到有风险,有危机了。
公司创业之初,投资人租下一栋别墅作为办公地点,除了房租的押金,石渝在投资人那得到的资金比当初的承诺要少得多。当时的石渝心中只有自己的梦想,然而,迟迟不能到位的资金,却使刚刚成立的公司有随时倾倒的危险。
第一期杂志一共花费了10多万元,却没有一点现金收入,根本不了解媒体运营规律的投资人发现,投资媒体并不像石渝描述的那么美好。也许是投资人对杂志的前景产生了怀疑,也许是投资人没有预期的资金实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石渝再也没有从投资人那里拿到过钱,杂志的资金链断了。
石渝说当时实在是太幼稚了,与投资人之间,只是一个口头的投资承诺。当发现公司连支付印刷费用都困难的时候,第一颗多米诺骨牌倒了。石渝多次找到投资人要求注资,却被一再的敷衍,这也让她彻底失去了对投资人的信任。
第二期杂志的设计、印刷费也都是石渝自己垫付的。杂志的赢利遥遥无期,依靠自己垫钱毕竟不是办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寻找新的投资商,这时,石渝才发现,由于公司的注册和刊号的申请都是投资人办理的,公司所有文字性的资料全部掌握在投资人的手里,公司在法律上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由于对这本杂志感兴趣的公司,也没有立刻注资介入的意思。被拖欠了两个月工资的10多名员工,熬到了2001年5月底,还不见新资金的踪影。由于拖欠房租,公司的办公楼又被封了,石渝这一次彻底陷入了绝境。
后来很多员工的工资,都是拿自己的钱给大家补上的。
石渝再也没见过那个投资人,创业的梦想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被摔得粉碎。
石渝的公司就地解散了。第一次创业的沉重打击让她不得不重新选择,是创业?还是做职业经理人。
石渝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石渝的性格决定了她最终还是会选择创业。只是这次创业对她来说更加陌生——她开了一家餐馆。
翟建中是石渝的朋友,在西藏跑了两年,石渝听说后,希望给他办一个小型影展,地点就在自己的餐厅。她希望这里的环境,更接近自己的创业梦想。说到经营餐厅,石渝多少有些无奈,餐厅离她最初二次创业的梦想,其实有着不小的差别。
石渝对北京的四合院情有独钟,一所能承载文化会所梦想的四合院,成为石渝2003年整个夏季的惟一目标。
四个月,石渝每天都开着车出去,而且是最热的时候,把北京东南西北找遍了,最西边到了八大处,北至望京,最后在南城找到了这个四合院。
四合院的租金昂贵,石渝根本无法独自承担,虽然她有着超强的说服能力,但他的合伙人仍对将来文化会所的赢利能力表示了担忧。
也许是太喜欢四合院了,石渝没有固执地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开一家文化主题的餐厅,成为石渝和合作伙伴对四合院的重新定位。
在朋友的推荐下,石渝将餐厅定位在川西的公馆菜上。公馆菜原为上世纪初四川官宦宅院的私家菜,很多菜都带有当地文化背景下的一些小故事。通过在四川的实地考察,石渝觉得,这菜配她的小四合院最合适不过。
石渝随即将成都的大厨请到北京,准备在11月开业。就在这时,合伙人却撤资了,这让石渝再次陷入了窘境。
石渝没想到第二次创业又遇到这样的情况。但这次的投资回报毕竟更容易预见,因此融资并不是最大的困难,如何留住大厨,却让石渝费了不少心思。
冬天来了,给他们买被子、买取暖的电热器、买电视。从生活方面,尽量能够考虑,发工资,还要承担食宿的费用。
熬过了大半个冬天,到了2004年的春节,也是石渝惟一一个没有回家的春节。
大年三十的晚上,石渝是和厨师及大堂的经理一起过的。春节过后,石渝找到了合作伙伴,新资金到位,餐馆很快就营业了。
石渝从没有真正放弃把四合院发展成文化会馆的梦想。尽量改变这里,使其塑造的更具文化感。各大旧货市场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 四合院成了石渝的展室,石渝希望尽量赋予这里更多的文化内涵,让这个餐馆变得不那么像餐馆。
一些与餐饮无关的主题活动开始在四合院中进行,石渝说,这里终究会变成她希望的那个样子。
责编: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