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地和他们沟通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9日 15:15
2004年7月20日,我正在准备拍摄一个魔术用品的节目,我们栏目的主编要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接替另一名编导到重庆拍摄两期节目。我知道这是我们板块推出的为期一周的《重庆创业行》系列节目中的两期,要在8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播出,另一名编导和摄像已经到重庆开始拍摄了。主编要求马上到重庆和摄像汇合,完成另外两期节目的拍摄。当时离节目播出时间只有半个月,时间紧任务重。接到采访任务后,我立刻和采访对象通了电话,其中一名被采访者叫张建平,是一位火花经营者。因为我对重庆不太熟悉,他让我到重庆沙坪坝再和他联系,他去接我。看来一切都比较顺利,我就放心的飞往重庆。
到了沙坪坝,已是下午五点多了。我给张建平打电话,结果完全出乎我的预想。张建平给我的座机无人接听,手机也打不通。当时我就有点懵,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站在街边,看着重庆的高楼大厦和街道上穿梭的车辆行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无奈之下,我只好和先到的同事联系,他们知道此事,也觉得很奇怪。建议既然采访对象是这样的态度,不如换一个采访对象。我也很矛盾,但考虑到拍摄任务是栏目已经确定了的,临时更换会造成被动。我决定第二天去找张建平,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第二天,我打车找到了张建平的火花店。张建平是一个约四十几岁有些秃顶的瘦小男子。首先我给他详细的介绍了节目的情况,告诉他我们的节目是不收任何的费用。当听说我们是专程来拍他的火花店的时候,张建平感到很吃惊,他说一定全力配合。误会消除了,我这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接下来要拍摄他向一名老顾客送火花的场景。7月下旬,有“四大火炉”之称的重庆,气温高达38摄氏度。我们坐汽车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顾客哪里。他们见面后很亲切,顾客对他的服务很满意,多年的合作,他们成了老朋友。结果拍摄的画面非常真实感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摄像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张建平看到我们很辛苦,非常感动。他说没想到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这么敬业,他对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节目播出后,张建平给我打电话,对节目很满意。他说你以后再到重庆一定要告诉他,他请我吃饭。我也很高兴,在重庆有了一个朋友。
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人对电视工作者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去采访时可能被别人误解,遭到冷落甚至拒绝采访。作为一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该咋办?是高高在上、拒人千里,还是以平等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和他们沟通、解释?通过我的亲身体会,答案无疑是后者。
王永红
2004年10月15日
|